宗庆后人设崩塌,娃哈哈家事外泄:中国舆论该清醒了!
2024年2月25日,宗庆后去世,享年79岁。当时不少媒体、公众号、社交平台纷纷发文缅怀,有的把他称作“中国最后的企业家”,有的赞他是“布鞋首富”、“白手起家创业神话”,朋友圈刷屏,甚至不少网民以“泪目”收尾,仿佛送别一位道德与商业双料圣人。
几个月过去,2025年7月15日,剧情突然反转:三名此前从未公开亮相的“非婚生子女”,在香港高等法院起诉宗馥莉,声称自己是宗庆后的“亲生子女”,并要求分割遗产和海外信托。
2025年7月,娃哈哈董事长宗馥莉因资产纠纷在香港被起诉,三名原告自称是她的同父异母弟妹。联合早报
人设瞬间崩塌。
有媒体迅速挖出,宗庆后早年曾在海外设立信托,受益人并不包含唯一公开女儿宗馥莉,而是这些“秘密子女”。至于是否还有更多的“非婚生子女”,目前不明。
原本是商业传奇、改革缩影,硬生生拐向一出中国版《继承之战》。公众愕然,股民震惊,舆论爆炸。
而今站在风口浪尖之上,我们必须诚实面对几个现实问题:宗庆后的人设是如何建立、又如何坍塌的?他的家事为何引爆市场?公众的愤怒究竟在骂谁?民营企业的未来,又会因此受到哪些真实冲击?
让我们一件一件地说清楚。
1
宗庆后以“朴素”著称,身穿中山装、脚踏布鞋,媒体爱拍他挤地铁、蹬三轮车的画面,配以“首富”“节俭”“不住别墅不坐豪车”的叙述,让一个商业巨头像极了邻家老大爷。
这套人设深入人心,被无数企业文化教材、公众号运营手册、品牌营销课反复引用。甚至在AI语料里输入“宗庆后”,蹦出的也都是“低调”、“勤俭”、“一瓶营养快线干到老”。
但今天回看,我们才意识到:这套人设太完美了,完美得不真实。
首先,从商业直觉看,这种“苦行僧式企业家”的标签,本质是企业品牌延伸,用个人清贫给产品背书,把节俭道德映射成对消费者负责。这不是错,但它是商业。
其次,从事实来看,宗庆后并非真的“朴素到底”。他曾在杭州拥有多套房产、出入也并非总靠三轮,旗下信托资产布局覆盖海外。如今更发现,布鞋之下,有另一套生活,甚至还有“隐秘的家族”。
可以说,这种人设,是企业营销、媒体包装、公众想象和宗本人选择共同构建的“公共幻觉”。
而幻觉破灭时,伤害就来了。
2
人设破了,首先受伤的是公众情绪,但影响更深远的,是娃哈哈的公司治理和资本布局。
我们来理一理:
三名“非婚生子女”在香港起诉,不是搞噱头,而是要动宗庆后留下的“海外信托”蛋糕。这一信托,不仅涉及巨额资产,还牵动娃哈哈控制权的归属问题。宗庆后生前虽然控制娃哈哈核心股权,但经过数轮重组、改制后,国资(尤其是杭州国资平台)在集团中仍占15.67%。信托如何设立?资产是否挪动了国资?这就引出一个极敏感的问题:是否涉嫌“国资流失”。
也就是说,这起家务官司,已经不是“私德问题”,而可能演化为法务、监管、审计、政治多维冲击。说得更直白点——如果宗庆后生前把娃哈哈的部分核心资产转出海内外,而这些资产如今被“秘密子女”掌握诉讼主动权,宗馥莉就会面临空前挑战。
而娃哈哈品牌、供应链、渠道、终端市场,也可能因为高层震荡、舆论冲击而剧烈波动。甚至在“企业控制权”被法庭审理期间,企业可能处于事实上的“无人治理”状态。
这不是一家公司的家事,这是整个中国民营企业治理范式的问题。
3
宗庆后去世之初,公众集体悼念,这不是坏事,说明我们这个社会对“勤劳致富”的民营企业家群体仍有温情和敬意。但问题是,这种敬意,很容易被过度“神化”。
比如有人说他“不住别墅、只住集体宿舍”,有人说他“工资5000元,天天喝娃哈哈”,有人还煞有其事地评论他“生前从不请秘书、亲自下车间”,仿佛他是一个遗世独立的圣人。
而事实是,宗庆后是人,不是圣人。他是资本家,不是道德家。
他也有私欲,也有隐私,也有家庭安排,也会规避风险,也可能不信任公开的法律系统,而选择把信托资产转去境外。这些行为可以批评,但不等于他就是“罪人”。
但一旦公众把他当圣人,那他一有破绽,就会像现在这样,从神坛被砸进地狱。
而这一套“先神化、再唾弃”的模式,我们不是第一次见了:
去年钟睒睒被骂得狗血淋头,只因他没在宗庆后去世时发表“感人悼词”;任正非、曹德旺、雷军,也一度被神化成民族希望,一旦某个观点“跑偏”,马上被打上“资本家无情”标签。
对企业家的这种舆论双标,其实本质是一种“道德投射”——把我们无法实现的幻想寄托在别人身上,一旦幻灭,就开始集体报复。
这不是对宗庆后的清算,而是对我们自己造的神像动手。
4
我们真正该关注的,不是宗庆后有没有婚外子女,而是:娃哈哈的股权结构是否透明?家族信托制度有没有制度约束?非婚生子女能否依法继承?民营企业家如何实现权力平稳交接?
这些才是关乎整个市场稳定、舆论冷静、制度进步的大问题。
必须看到,在今天的中国,许多民营企业仍是“家族治理”,缺少制度化安排。一旦创始人去世,控制权极易陷入争夺;更严重的是,如果企业资源和个人资产混同,那必然会引发国资争议、税务隐患、法律死角。
宗庆后的案例,只是冰山一角。宗馥莉虽然在2021年后已经逐步接班,但企业治理体系是否能应对这场风暴,现在仍是未知。
而中国市场不能每出现一个老去的企业家,就陷入一次家族内讧风暴。我们需要制度,而不是故事;需要继承法,而不是继承剧。
5
宗庆后不是圣人,他只是一个在特定时代,做出卓越贡献的中国企业家。他的成功不应被否定,他的失败也不应遮掩。
舆论不该为他洗白,也不必落井下石。一个人走了,我们评价他的最好方式,不是翻他过往的枕头底,而是看他留下的企业是否能继续往前走,看他打造的商业体系是否经得起法律、市场和社会的考验。
愿宗庆后的私生活,能在法律中得到清算;愿娃哈哈的股权争议,能在规则中获得解决;愿中国企业家群体,不再靠“布鞋”和“人设”赢得尊敬;愿我们每一个人,在面对“崇拜”与“审判”之间,都能多一份理性和清醒。
因为我们需要的不是神,而是规则下的成功者。
最后,再多说一句:有事没事别去崇拜别人,多想想自己的爹妈,多想想自己的孩子,想办法把日子过好!这才是王道!(作者:没门,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