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陕北绥德,饿了么联合创办人康嘉瞄向中老年,引香港创投下注
由著名外卖平台“饿了么”联合创始人康嘉创立的上海“共比邻”公司,近日完成A轮融资,吸引了香港创投公司—香港概念资本等入股投资,金额过亿元,美元为主。
香港概念资本表示,看好“共比邻”在旅游与食品交叉领域的创新潜力,期待双方未来在资源整合与战略协同方面实现共赢。
从“外卖革命”到“银发服务”:连续创业者的趋势捕捉力
当饿了么联合创始人康嘉在2021年创立“共比邻”时,这位连续创业者瞄准的不再是外卖骑手的配送效率,而是4000万退休人群的“聚会刚需”。
近日,这家聚焦中老年消费市场的企业完成过亿元A轮融资,背后既有香港创投资本对“旅游+食品”交叉创新的押注,更折射出互联网老兵对银发经济的独特洞见——在老龄化加速的当下,真正的机会不在于“卖产品”,而在于用技术与服务重构中老年群体的社交与生活场景。
康嘉的创业轨迹始终踩在时代需求的节点上。2008年,他与张旭豪在上海交大读研期间创立饿了么,正是抓住了年轻人“懒人经济”的痛点;2021年二次创业选择银发赛道,则源于对人口结构的深刻观察:1962年中国出生高峰人群将在2023年前后进入退休年龄,这代人兼具消费能力与互联网适应力,却长期面临“产品过剩而服务缺位”的市场困境——市面上针对中老年人的服务多停留在保健品推销或基础照料,鲜少关注其社交、娱乐与自我实现的深层需求。
共比邻的切入点极具互联网思维:以“社交”为核心,串联聚会、旅游、电商等场景。不同于传统养老机构的“重资产”模式,其推出的“聚会套餐”包含场地布置、餐饮定制、活动策划等一站式服务,2022年上线后迅速覆盖上海百万用户;2023年拓展的旅游业务,则通过“主题游+同龄社交”模式,吸引大量退休人群自发组织出行。这种“轻模式、高粘性”的打法,恰是康嘉在饿了么时期验证过的“高频场景带动低频消费”逻辑的迁移。
破解银发经济的“供需错配”:让老年人成为消费决策的主角
“市面上大部分中老年产品,是子女觉得父母需要,而非父母自己想要。”康嘉的这一判断直指行业核心矛盾。传统银发产业长期将子女视为付费主体,导致产品设计偏离老年人真实需求——例如功能复杂的智能设备、缺乏社交属性的旅游团。
共比邻的破局之道在于将消费决策权还给老年人:通过“音画”APP(注册用户超400万)积累行为数据,精准推送符合其兴趣的广场舞赛事、老同学聚会等活动;在线下服务中,强调“同龄人服务同龄人”,团队中具备退休服务经验的成员占比超30%,确保服务流程贴合老年人习惯。
这种“用户直连”模式,不仅降低了获客成本,更解决了长期存在的“购买者与使用者分离”难题。
资本下注背后:银发经济进入“体验升级”新阶段
香港概念资本等机构的亿元级投资,印证了市场对共比邻模式的认可。
在资本眼中,其价值不仅在于“饿了么创始团队+阿里系基因”的互联网运营能力,更在于对银发经济产业链的深度重构:上游整合餐饮、旅游资源形成供应链优势,下游通过社群运营沉淀用户粘性,中间以数据驱动服务迭代。
这种“平台化思维”正改写行业规则。例如,共比邻与上海本地老字号合作开发的“怀旧主题宴”,通过用户反馈不断优化菜品与服务细节,复购率高达60%;其旅游产品则根据老年人体力特点,设计“慢节奏、深体验”的行程,客单价较传统老年团提升30%。这些案例揭示出一个新趋势:银发经济的竞争焦点,已从“性价比”转向“体验溢价”。
挑战与未来:在“慢市场”中做“快迭代”
尽管开局亮眼,康嘉仍清醒地意识到行业的复杂性:“银发经济没有捷径,要把细节做扎实。”
当前共比邻仍处于“梳理业务路径”的早期阶段,如何将上海模式复制到全国、如何平衡标准化服务与个性化需求、如何应对医疗康养等重领域的跨界竞争,都是待解的难题。
但不可否认的是,康嘉的入场正在加速行业进化。当互联网的效率思维、用户思维与银发经济的人文需求碰撞,或许能催生更多像共比邻这样的创新样本。正如他所言:“2023年才是养老产业爆发的元年”——这场由连续创业者引领的“银发服务革命”,才刚刚拉开序幕。
版权声明:《一波说》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