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士和網約車不是「零和遊戲」
作者:盧永雄,巴士的報總編CEO,全國政協委員。
的士和网约车平台化是方向,是不可改变的事实,那么均衡利益、良性竞争和政府监管就是必然了。
世界日新月異,透過互聯網叫車的網約車服務,在全球各地成行成市,亦已進軍香港11年,證明服務有需求,但過去一直生存在一個合規與不合規之間的灰色地帶。
如今政府終於行出一步,提出規管網約車的建議。
可以先看看一些數字。
據交通諮詢委員會及運輸署委托顧問公司調查顯示,點對點交通每日載客88萬人次,當中69萬人次使用的士,使用網約車有19萬人次,即5程中有1程由網約車提供,現時的士和網約車巳經是共存互補的狀態。
的士仍是大部分點對點服務的主要選擇,但有7成的士司機表示,他們也有透過網約平台取單,佔載客人數三分之一。
市民及受訪司機大多支持立法規管網約車。
政府提出立法建議,規管網約車司機、車輛及平台3方,網約車司機牌不設上限,有效期5年,不得轉讓;網約車車輛則設總量限制,申許可證時車齡不得超過7年;而網約車平台則要有財力證明等入場門檻,牌照有效期5年,運輸署會作中期評估,擬按旗下車輛數目向平台徵牌照費,另外每程網約車亦要繳交徵費。
政府的規管框架以市民利益為首位,令市民有選擇、有保障,可以方便、安全地透過網約平台叫車。另外要兼顧的士司機生意,鼓勵的士及網約平台有良性競爭,並考慮道路承載能力。
分析政府的規管架構,對各方有不同的影響:
1. 市民明顯受惠。
現時網約車未受規管,有沒有有效保險存疑。坐網約車好像使用一種不合規服務,亦令人心存疑慮。
網約車受規管後,變成合法經營,市民可放心使用,有真正的出行選擇,期望良性競爭會令的士亦改善服務,令的士用家同樣受益。
代價是平台徵費和每程車徵費會轉嫁至消費者,如數額不高仍可接受。
2. 司機受惠。
網約車司機未來合法營運,免除被起訴並被扣車的威脅,是新政策的受惠者。代價是每程網約車要繳交徵費,會否影響生意,視乎徵費高低。
非車主的士司機亦有選擇。現時有46000個活躍的士司機,在新規管架構下可以直接轉做網約車司機,不用再考牌。
若然的士司機並非車主,覺得新規定對網約車司機有利,大可轉行。現在買一架電動車,放低2萬元首期就可出車,估計也有租車公司睇準這行生意,會出租電動車給網約車司機。所以的士司機轉行無難度,那一行好做就做那一行。
3. 的士車主有數計。
有人以為政府規管網約車令它們合規經營,對的士車主不利,會影響牌價。
其實的士牌價升跌,和市場投資環境關係大,和的士收益關係小。如今網約車有平台徵費、有每程徵費,這都是做網約車的附加成本,的士沒有這些成本。
另外的士一方面可以加入的士網約平台收取更高費用,又可隨街上客招攬更多生意,若的士服務提升後,其攬客能力比網約車高,所以的士牌有其內在價值。
可以大膽估計,如果的士牌價進一步急跌,有財力者可以掃入過千個的士牌,自營高質車隊,打造品牌,也是一門生意。
另外,的士行業司機極其老化,根本難有新人入行,的士行業最後也會陰乾。
反而政府規管之後,可吸引更多司機入行,或許有不少人直接考的士牌,這樣可以揀揸的士或網約車,為的士行業帶來新血司機。
的士和網約車其實不是「零和遊戲」,可共存互補,良性競爭。的士行業要創新求變,才有出路。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