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3-5年哪些专业最抗学历贬值?
以下内容来自久谦中台行业研究工具
近几年,“学历贬值”成为年轻人最真实的焦虑。
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高达1222万人,创下历史新高,意味着学历供给空前泛滥;但另一方面,2024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的平均月薪却仅为6199元,连一线城市的基本生活成本都难以覆盖。
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25年文科类毕业生就业率仅为67.8%,显著低于理工类的89.3%。在这场竞争中,一批专业凭借技术高壁垒、产业强需求与国家战略支持,构筑起抵御学历贬值的坚实防线。
殡葬管理
2025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14%,年死亡人数突破1000万,带动殡葬服务需求持续攀升。
然而,受传统观念影响,主动选择此专业者相对较少,开设院校也并不多。
“全国仅14所院校开设殡葬专业(9所高职+5所本科),年均毕业生约1000人,而行业年人才缺口高达1万人以上,供需比达1:10”
近年来,该专业就业率和薪资稳定,职业回报具吸引力。
例如,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等校殡葬专业毕业生连续多年就业率超95%,部分院校达100%,学生未毕业即被殡仪馆、公墓提前预订。
薪酬方面,遗体整容师入职起薪6500元,5年以上经验者年薪普遍超15万元。
随着公众观念逐步开放,殡葬行业正迈向人性化、专业化、服务化升级阶段,不再局限于“禁忌”标签,而成为需要综合素养的现代服务业,这一转型进一步抬高了人才门槛,增强了学历与专业训练的稀缺性与含金量。
“专业课程涵盖遗体防腐整容技术、殡葬心理学、殡仪策划、3D打印遗体修复、VR葬礼模拟等,需融合医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知识。”
然而,实际服务技能、心理承受力、沟通能力和行业经验往往比学历本身更重要,难以被标准化或自动化完全替代,在学历“贬值潮”中展现出独特的抗跌属性。
文化遗产数字化
国家战略层面强力推动文化数字化进程。根据国家文物局“十四五”规划,到2027年重点文保单位数字化覆盖率需超80%。
浙江、河南等地相继发布专项政策,提出构建数字文旅场景、建设高质量文化数据集,释放出大量新增岗位,整个行业正处于政策驱动的快速上升期。
“浙江2025年发布《数据要素×文化旅游三年计划》,要求3年内打造20个数字化文旅场景、10个高质量数据集,催生数万岗位。”
另一方面,文化遗产数字化属于典型的新兴交叉学科,当前人才培养体系尚不成熟。岗位要求同时具备文博、考古等专业背景与3D建模、VR/AR、数据库管理、AI算法等数字技术能力。这种复合型能力结构远超传统专业范式,复合型人才呈现结构性稀缺。
“浙江‘非遗数字化保护中心’2025年计划扩招50人,却因人才稀缺仅完成30%指标。”
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的价值核心在于打通“文化”与“技术”的双向壁垒。从业者既要理解文物的历史价值与保护逻辑,又能将数字化工具精准嵌入文化场景,解决实际转化与传播问题。
这一过程依赖高质量实践项目沉淀,如文物扫描建模的精度、展示交互方案的用户体验、数据库设计的兼容性等,远非纸面学历可衡量。
文化遗产数字化专业不依赖学历堆叠,而依托政策红利、复合技能与实操项目构建强职业壁垒,具备清晰的成长路径与行业确定性。
医疗护理学
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叠加基层医疗体系扩容,2024年护理岗位总需求达611万人,缺口高达90万人,成为当前医疗人力结构中最紧迫的短板之一。
然而,由于工作强度大、压力高、夜班多、社会地位认知不足,导致职业吸引力相对受限,离职率较高。基层医疗和养老体系“招不到人”问题日益突出。
就业数据验证了这一点。近五年,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连续超92%,2024年达97%,显著高于多数专业。
随着行业对专业护理服务的认可度提升,薪酬也稳步上涨——当前平均月薪达5000–8000元,毕业五年后收入近9500元,涨幅接近89%。
护理工作的价值核心在于“人与人的深度连接”与“高密度的操作技能”。无论是静脉穿刺、急救处置,还是长期照料、心理安抚、跨专业沟通,这些关键能力只能在高频实践中习得,难以被AI或自动化替代。
同时,护理职业还具备显著的专科分化和国际迁移潜力。重症监护、手术室、肿瘤、老年照护、社区医疗等领域对专科护士的需求持续上升,具备一定经验与资格认证的从业者具有明显溢价空间。
护理专业之所以不易“贬值”,正是因为它高度依赖实践技能、非结构化沟通与长期信任的积累,这些因素构成了天然的替代壁垒。
低空技术与工程
在2025年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达1222万、青年失业率高企(约15.8%)的背景下,低空技术与工程等技术型专业凭借高技术含量和产业需求旺盛,展现出显著的就业竞争力。
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紧密契合国家低空经济战略,服务于无人机、eVTOL等新兴产业。随着低空经济被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发展迅猛,对高素质复合型技术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存在明显的人才缺口,为毕业生提供了广阔且稳定的就业空间。
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实践学分占比约30%,显著高于传统工科,通过项目制和校企协同培养模式,学生在参与无人机和eVTOL等实际项目中,获得丰富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应用经验,直接提升了其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毕业生可从事无人机整机与零部件研发、低空飞行服务运营、空域管理监管及创新创业等多元化岗位,覆盖新兴战略产业链的关键环节,不仅就业面广、抗风险能力强,还具备良好的职业成长空间和行业发展前景。
人工智能
AI技术已成为产业智能化的底层驱动力,正在深度渗透互联网、金融、制造、医疗、汽车等多个关键行业。对能解决实际问题、推动技术落地的AI工程师和科学家的需求呈爆发式增长。当前社会人工智能领域的扩张速度远超人才供给。
“据张雪峰团队预测,2025年AI领域人才缺口将突破500万,而每年相关专业毕业生不足10万,供需比高达1:50。应届生起薪达1.5万/月,五年后平均年薪超40万元。算法工程师在一线城市的月薪普遍达3万元,2025年第一季度,算法工程师和机器学习岗位的招聘需求分别同比增长44%和18%”
然而,顶尖AI人才的培养极其困难,要求极强的数学与编程基础、系统的工程经验以及对新技术快速吸收与应用的能力。尽管开设院校增多,但产出高质量人才的速度远跟不上需求。
“腾讯、商汤科技等企业校招中,AI算法岗录取率不足5%,92%录取者来自985院校”
就业数据进一步佐证了其高确定性。2024届相关专业本科生就业率达94.5%,头部院校如北航、南大超98%,企业校招提前一年启动“人才预定”。本科毕业生起薪中位数10900元,为本科平均水平的2.1倍。
与传统职业不同,AI领域的能力评估高度显性化。无论是代码、论文、竞赛成绩还是开源项目贡献,技能水平都可以被直接量化。学历在这里更多是“起点背书”,真正决定价值的,是能否用AI技术解决复杂问题、落地实际场景。
同时,AI技术更新迭代极快,从大模型、多模态学习到强化学习、模型压缩,知识体系随时演进。真正的AI从业者必须具备快速学习和持续进化的能力,这是学历本身无法提供但至关重要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人工智能专业之所以在学历贬值时代中表现出强抗跌性,不是因为“学历稀缺”,而是能力高度稀缺。只有极少数人能跨越知识、工程与创造力的多重门槛,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并将其转化为实际价值。
核工程
核能作为国家能源安全和“双碳”战略的重要支撑力量,具备长期稳定的发展基础。核电不仅是清洁的基荷能源,其在医疗、工业、核废料处理和设施退役等方向也具备广泛应用。
中国当前在运核电机组已达55台,位居全球第二,到2035年核电预计将占总能源结构的10%,带动整个产业链新增百万级岗位,对高素质核专业人才的需求呈持续上升趋势。
与庞大的市场需求相比,核工程人才的供给极为有限。全国仅有30余所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年均毕业生不足2000人,而年均人才缺口超过1.5万人,供需比达1:7.5。
这种结构性稀缺,使得核工程专业天然具备强烈的职业护城河。加之专业小众、入学门槛高、课程难度大(深度涉及物理、数学、工程、安全等交叉领域),形成了高淘汰率与高专业壁垒的双重筛选机制。
“中核集团2025年春招数据显示,核工程专业投递量同比增112%,但博士应聘者占比不足15%,高端研发岗持续空缺。”
核行业还具备强政策保障与周期韧性。作为国家安全敏感行业,核能发展受政府直接主导,岗位稳定性极高,且对外部经济波动不敏感。许多职位需具备特种许可和安全认证,进一步加固了行业准入门槛。
此外,在核技术领域,学历只是“入场券”,真正决定专业价值的是在高安全、高标准场景下积累的工程经验、实际操作技能和安全记录。
在国家能源战略驱动下,这一赛道将长期具备职业安全感与议价能力,是典型的“学历只是起点、能力决定上限”的高壁垒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