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昆仑?它在何处?

来源:微信公众号“道中华”

昆仑——一个在中华血脉中奔涌千年的名字,近期因“采药昆仑”石刻,再度引发社会、学界争鸣讨论。公众追问神山何在,将昆仑重新推至时代聚光灯下。

在中国神话中,昆仑是黄帝的“下都”,是西王母的瑶池仙境,是弱水环绕、炎火守护的圣山。《山海经》描绘它“方八百里,高万仞”,屈原在《河伯》中咏叹“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荡”——一座昆仑承载着先民对宇宙苍穹的全部想象。

500

▲格尔木西大滩昆仑山(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中国人寻找昆仑的足迹从未停歇。汉武帝钦定于阗南山为昆仑,只因张骞带回“河源出于阗”的信息;唐代将祁连山冠名昆仑;时至今日,考古发现又把证据指向西北冰原,再度搅动千古疑云。

何为昆仑?昆仑何在?昆仑何样?紧扣这三个贯穿千古的叩问,我们一同拨开迷雾,探寻这座圣山的本真。

(一)何为昆仑?

打开《辞海》,会发现“昆仑”概念意涵极多,我们只撷取其中几种:

1.亦作“崐仑”、“昆侖”。

2.地理山脉昆仑山。在新疆西藏之间,西接帕米尔高原,东延入青海境内。势极高峻,多雪峰、冰川。

500

▲ 昆仑山脉西段冰峰(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3 .古代神话传说之中国第一神山。昆仑山上有瑶池、阆苑、增城、县圃等仙境。《淮南子·原道训》:“经纪山川,蹈腾昆仑,排閶闔,沦天门。”高诱注:“昆仑,山名也。在西北,其高万九千里。”

除此之外,昆仑两字还有近二十种释义,如古代西部国名、古代中印半岛南部及南洋诸岛各国或其国人、奴仆、皮肤黑的人、玉制酒器、古障塞名、古岛屿名甚至针灸穴位等——虽枝蔓丛生,然其主干始终如一:昆仑即“天”之化身,其核心功能在于“通天”。

500

▲昆仑奴(图片来源:电影《无极》剧照)

 “天”在中国人观念中,既是抽象词汇,也是客观存在。它既是“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所描绘的具象宇宙穹顶,更是自然法则、人世伦理、祖先意志与万物生机的聚合体,承载着先民对公正、和谐、秩序的至高理想。

考古证实,距今8000年前至上意志“天”的观念已有萌芽。《史记》载匈奴(夏后氏苗裔)称天为“撑犁”(即后世“腾格里”),与中原的“天”“帝”同源同质。至黄帝时代,这簇星火已成燎原之势——“天命观”巍然成型。

昆仑,正是这信仰的人间具象化表现。它以“通天”之姿将人间与苍穹相连,成为各族认同的隐秘基石。由此孕育的“天下观”,不是画地为牢的傲慢,而是怀抱四海的胸襟:它承认千山万水的差异,却追寻“和而不同”的共生之道;它用“修身齐家”织就人间伦理,以质朴情感温养道德根系。

这种独特的宇宙观,孕育了“天下一家”的观念。中国各地的人同处一片“天下”,不会因山川之阻隔、风土之相异而疏离。

昆仑是“天”的象征,是勾连天人的通道,便自然会升华为中华大地五方之民共同仰望的精神图腾。昆仑山巅的皑皑白雪与巍巍岩壁,已非冰冷的峰峦,而是苍穹垂落的绶带,将相隔万水千山、相隔百代千秋的中国人紧紧相连。

(二)昆仑何在?

昆仑的神性在于“通天”,因此古人坚信其地理载体必是最接近天空的高山——这正是“昆仑何在”争议延续千年的根本原因。

怀着对“天地连接点”的执着追寻,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先民将心中最高的山峰指认为昆仑。

这场持续几千年的争论,实际是中华文明对“离天最近”这一信仰载体的具体化探索。

每一座被冠名的山峰,都是特定时代对“天梯”的精神投射。

500

▲中国神话昆仑山场景(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先秦时代,《尚书·禹贡》载“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尔雅·释地》载“西北之美者,有昆仑虚之璆琳琅玕焉”,说昆仑地处西北,有玉。

这类记载中,昆仑均为西部部族,并不确指昆仑山,而是可能与昆仑山关联的部族,表明这些部族聚居在昆仑山域。此时的昆仑应该还是泛指西部的大山,均非定指某一具体的山脉。

随着汉代丝绸之路的开拓,昆仑的文化地理坐标开始向西域迁移。汉武帝综合张骞使团实地探查与上古文献记载,最终将于阗南山(今昆仑山脉西段)钦定为昆仑神山。

除汉武帝钦定于阗南山外,历代对昆仑地望的探索从未止息。

唐代会盟使刘元鼎踏勘吐蕃,指认闷摩黎山(今巴颜喀拉山)为昆仑;元代都实溯黄河而上,将朵甘思(元代藏族地区设立的行政区域)境内的亦耳麻不莫剌山(今阿尼玛卿山)奉为神山所在;至清代康熙朝,考察使拉锡初定星宿海附近的库尔坤山(即巴颜喀拉山),后康熙帝又改认冈底斯山为昆仑。

500

▲中国西藏冈仁波齐山(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最具深意的是乾隆朝的定论:钦定新疆南部山脉为“昆都伦山”,其名源自满语“昆都伦”,音义皆与汉语“昆仑”(意为“天”)完美契合——这既是对“昆仑即天”文化本源的回归,也是对汉代西域昆仑体系的延续。

跨越数千年的昆仑之争,实为中华民族追寻精神原乡的旅程。从先秦西陲部族的星火初燃,到汉使凿空西域的地理锚定;自唐蕃雪域的勘界足迹,至满汉音义的跨语共鸣——每座被赋予“昆仑”的峰峦,都铭刻着中华各民族对“通天”境界的共同追寻。最终在多元文化的熔炼中,昆仑超越地理坐标,升华为贯通天地、连结万民的精神高原。

(三)昆仑何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昆仑山被称为“万山之祖”。

抛开古人浪漫的想象,在现代地理视角下,其地位同样当之无愧。

500

▲中央复合造山带区域分布及大地构造分区略图(图片来源:《复合造山作用和中国中央造山带的科学问题》)

昆仑山及其磅礴余脉——东延与秦岭、淮河一线(经新疆、西藏、青海、甘肃、陕西、河南、安徽至江苏)连接,北向分支与阿尔金山、祁连山、贺兰山、阴山、燕山连为一体,向南分支出巴颜喀拉山、横断山,连接云贵高原——共同撑起了中华版图的基本骨架。

500

▲中国地势图(图片来源:中国政府网)

这些纵横万里的山脉体系,皆与昆仑血脉相连。称其为“万山之祖”,准确无误。

山为水骨,水是山魂。大河发源于大山,山与水密不可分。古代堪舆文献,也视江河川流为地脉,称之为“水龙”。

古人沿河溯源觅龙脉之祖。“诸山之祖”必然也是诸水之源。“河出昆仑”是自古以来的认知。

黄河发源于昆仑,文献记载很多。《山海经》《尔雅》、《史记》《淮南子》、《汉书》等书籍均有此说法。

昆仑地望的定鼎,始于一场对黄河源头的追寻。

《史记》载张骞使团“穷河源”至西域于阗,汉武帝据古籍将盛产玉石之南山钦命为昆仑。

《汉书》更细化“河有两源”说——葱岭河与于阗河汇入罗布泊(古称蒲昌海),潜行地下千里后于积石山重见天日。自此,“西域河源昆仑说”成为流淌千年的文化共识,直至晚清。

1952年、1978年国家两次组织对黄河的勘定,最终锚定正源:黄河自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曲发端,奔流5464公里入海。

500

▲ 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头(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传统认知与科学结论的差异,恰似昆仑的双重魂魄:古人以脚步丈量疆域,今人用测绘解构自然。这场跨越两千年的溯源之旅,终在巴颜喀拉山的雪峰与于阗的玉脉中,完成对母亲河的至高礼敬。

昆仑横贯东西的山系骨架,撑起中华大地的地理疆域;其“通天”神性滋养了玉礼文化、河祭传统,塑造先民的宇宙认知;作为龙脉之源,更串联起农耕与游牧文明的精神血脉。

千百年来,从帝王封禅到诗人咏叹,从《山海经》的瑰丽想象到现代科考的理性追寻,昆仑始终是多元文明交融的圣殿。

当巴颜喀拉山的雪水汇入黄河,于阗玉璧映照中原礼器,这座不朽神山便以它的巍峨与深邃,为中华民族标定天地根脉,永续精神河源。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