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架飞机与19国参加:美军两场军演不过是自嗨的面子工程!

500

500

500

500

.

据美媒报道,自7月10日起,美军将在一个月内联合日本、韩国、菲律宾、澳大利亚等盟友,接连开展两场规模盛大的军事演习。这两场看似声势浩大的军演,实则不过是美军精心策划的一场“面子工程”,根本无法掩盖其在第一岛链面对人民解放军时的无力与心虚。

.

代号 “部队重返太平洋” 的演习率先拉开帷幕,按美方说法旨在应对亚太 “高端战争”,调集近 300 架战机、数千人员,投入 5.326 亿美元,演练 “争议空域” 对抗、恶劣条件下物资投送及广阔地域作战调度能力。紧接着,由美国和澳大利亚主导的 “护身军刀” 演习登场。该演习于 7 月 13 日至 8 月 4 日期间举行,参演人数多达 3.5 万,涉及 19 个国家。目前,“美国” 号两栖攻击舰、英国 “威尔士亲王” 号航母等众多先进舰艇均已集结到位。此次演习课目在以往基础上有所新增,包括网络战以及人工智能在军事领域的实际应用等前沿内容。美国陆军将首次在太平洋实弹发射 “堤丰” 中程导弹系统,暴露出美国妄图凭借技术优势来维持其在亚太地区霸权的险恶野心。

.

对于这两场军演,美军倒没有过多渲染针对目标,但国内部分自媒体却将其解读为 “剑指中国”,甚至炒作 “19 国联军将进攻中国”,渲染出 “天要塌了、地要陷了” 的焦虑情绪和恐怖气氛。然而,这种过度解读显然偏离了事实本质。笔者不客气的说,美军的演习实则是典型的面子工程,它们花大钱搞这两场军演,主要考虑的是广告效应,向外界传递多重信号。

.

第一个信号是彰显美军对地区安全议程的主导权。通过拉拢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等盟友共同参演,美军想证明 “印太安全离不开美国”。2023 年美菲 “肩并肩” 演习首次进入南海争议海域,参演人数超 1.7 万创历史纪录,这种 “秀肌肉” 的行为,实则是在向地区国家暗示 “离开美国,便无法应对所谓中国挑战”。东南亚国家普遍奉行 “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 的平衡战略,美军则试图通过军演施压,迫使这些国家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例如 2023 年,美国恢复与柬埔寨的联合军演(此前因中国影响力扩大而暂停),其目的便是重新渗透柬埔寨军方,强化区域主导权。

.

第二个信号是美军在彰显主导权的同时,也想传递对盟友的 “安全承诺”。通过军演为菲律宾等势力撑腰,看似是 “承担风险”,实质却是以低成本换取高收益。以向菲律宾提供 “堤丰” 中程导弹系统(可发射 “战斧” 巡航导弹)为例,此举既强化了菲律宾对美安全依赖,又避免了美国直接驻军所需承担的政治与军事风险,堪称 “以小博大” 的霸权策略。

.

第三个信号是美军希望在主导权与安全承诺之外,更想通过军演迫使盟友承担更多的防务责任,以此优化资源分配,减轻战略压力,进而确保其在印太地区长期稳固的霸权地位。当下,美国正通过一系列联合演习,将盟友的军事体系深度绑定。在这种紧密的军事捆绑之下,美国正有条不紊地把部分防务压力逐步转嫁到盟友身上,妄图以最小化的自身资源投入,继续维持对该区域的绝对控制力。

.

第四个信号是美军想通过军演军验证新型作战理念的平台。面对中国反介入 / 区域拒止(A2/AD)体系的威慑,美军正从 “集中式作战” 向 “分布式作战” 转型,而演习恰好成为检验这一战术的关键场域。这种战术通过分散部署兵力,降低被中国导弹 “集中打击” 的风险,本质上是一种战术性收缩,试图以创新对冲中国的区域军事优势。

.

然而,美军这套“面子工程”背后的战略逻辑,正面临三重根本性挑战。其一,中国军事现代化的进程不可逆,中国的高超音速导弹、人工智能作战系统等装备的快速发展,持续压缩着美国的军事优势。这些新型武器不仅提升了中国的战略威慑能力,也打破了美军在传统领域的垄断地位。其二,地区国家对“选边站”的抵触情绪日益明显,东盟国家多次表态拒绝在中美之间“二选一”,美国的施压难改各国追求战略自主的趋势。这种“去中心化”的区域格局,正在削弱美国联盟体系的凝聚力。其三,美国国内政治极化严重制约军事投入,2024年国会因预算分歧推迟“哥伦比亚”级核潜艇项目,便是其霸权资源难以为继的缩影。国内政治的分裂与资源分配的困境,正在动摇美国霸权的根基。

.

历史早已证明,霸权国家若过度依赖军事手段维系其地位,最终只会加速自身衰落。美国若真想维护印太地区的稳定,或许该重新思考:是继续通过军演制造对抗,还是与中国探索和平共存之道?这一选择,不仅关乎地区未来,更将影响21世纪地缘政治的最终走向。在全球化深度发展的今天,合作共赢才是大国关系的正确打开方式,而对抗与零和博弈,终将被历史淘汰。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