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规模Akk菌人体临床结果出炉!活菌or后生元?实际效果差异明显!

500

2004年,荷兰的研究者团队共同从健康成人的“高质量粪便”中分离鉴定出了一种粘液降解菌,也就是如今被誉为“下一代益生菌”、“长寿菌”、“瘦子菌”的嗜粘蛋白阿克曼氏菌——Akk菌[1]。

起初,在大众的认知里,益生菌只有活着才有用。但2017年,一项Akk菌的研究告诉我们,还真不一定:研究发现,灭活的Akk菌在改善代谢方面效果更优[2]!

而这波研究,直接将代表了灭活菌的“后生元”概念推上神坛,而成本更高、成活更难的Akk活菌的“江湖地位”也很快被颠覆。

不过……到底是活得好还是“死的”强,还真说不准。这不,南昌大学的学者们用一项大规模的人体临床试验[3],全面揭开了Akk菌与其后生元的效果差异。那么,谁的效果更好?谁更有占领市场的潜力呢?接下来就随派派揭开谜底~(文末含有原文作者点评)

500

500

活菌or后生元?

研究者招募了130名超重(BMI≥24)、年龄在18-35岁的参与者以及30名健康体重的受试者。

这130名超重者被随机分成三组,每天服用外观完全一样的胶囊,持续8周。一组是服用不含有效成分的安慰剂的对照组(PLA),另外两组分别是:服用含100亿活性Akk菌的“活菌组”(PB);和服用等量的巴氏杀菌灭活的Akk菌的“后生元组”(POST)

至此,Akk活菌与后生元之战,已经打响——

500

第一回合——燃脂效果赛

首先要对比的,就是所有人最关心的减重效果。数据显示,虽然无论是活菌组还是后生元组,在改善体重、体脂率等方面,都明显优于安慰剂组。其中,活菌的效果显著优于后生元。也就是说,在减掉同样重量的情况下,服用活菌的人减掉了更多的纯脂肪

500

图注:服用活菌与后生元的受试者的减重情况

在对核心脂肪的精准打击上,只有活菌组的腰围和腰臀比出现了显著的降低,而后生元的效果并不显著。也就是说,活菌更有效地减少了最顽固、最有害的腹部脂肪,后生元组并没有对“游泳圈”造成同等级别的打击。

500

图注:服用活菌与后生元的受试者的围度减少情况

第二回合——代谢修复赛,肝功能和血脂代谢

如果说减重是外在表现,那么内部的代谢修复才是持续瘦身+抗衰的核心。而在肝功能和血脂这两类代谢关键指标中,两组展现了不同的改善策略。

在肝功能方面,二者各有千秋:后生元组更为“专业”,它精准地降低了反映肝细胞损伤的谷丙转氨酶(ALT)指标;而活菌组则更“全面”,它显著降低了受试者的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代表肝脏整体代谢和排毒效率得到了系统性提升

500

图注:服用活菌与后生元的受试者的肝脏功能情况

而在血脂方面,虽然二者都显著降低了甘油三酯水平,但活菌组对两大心血管风险因子——总胆固醇和“坏胆固醇”LDL-C的降低更加显著。因此,活菌有着更广泛的血脂调节能力略胜一筹。

500

图注:服用活菌与后生元的受试者的甘油三酯以及胆固醇减少量

并且,值得一提的是,后生元显著降低了促炎因子IL-1β,而活菌则抑制了IL-6,这种抗炎的能力或许正是它们能够有效修复代谢的原因之一。

500

图注:服用活菌与后生元的受试者的炎症因子水平

第三回合——综合调理赛,从食欲到情绪的连锁反应

在食欲方面,数据显示,两组都成功地改善了GLP-1(一种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食欲的肠道激素)和瘦素(Leptin,调节能量平衡的关键激素)的水平。这说明,它们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的身体找回正确的“饱腹信号”,助力减肥

然而,只有活菌组(PB)显著地提升了食欲抑制激素PYY的水平。活菌能更好地抑制食欲、增强饱腹感,能更有效地帮助我们管住嘴。

500

图注:服用活菌与后生元的受试者的代谢激素变化

肠道菌群能通过“脑肠轴”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和睡眠等精神活动。在情绪方面,不论活菌还是后生元,都显著改善了受试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与睡眠质量。但研究者发现,二者背后的神经机制有很大的差异。

在受试者的血液中,活菌与后生元都使负责产生平和与幸福感的5-羟色胺(5-HT)水平上升。然而,只有活菌组显著提升了掌管快乐的多巴胺(DA)的水平,也就是说,Akk活菌带来的情绪改善更上一层,不仅能让人平静,还能给人带来更积极的内在驱动力。

500

图注:活菌及后生元治疗后焦虑和抑郁样行为参数及神经递质的变化

三个回合下来,活菌都展现了更全面的优势。而这也多亏了活菌“生命力”和与其他肠道菌群的“交互能力”,重塑了肠道菌群的结构。

500

图注:Akk活菌对超重肥胖受试者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500

活菌VS后生元:神仙打架,该站哪队?

虽然目前看来是活菌效果更优,但二者其实是各有千秋~毕竟,真到了考虑补充哪位的时候,大家可能还是会因为后生元的成本低和相对有效果而选择后生元~

而除了价格的考量,二者的优势也明显不同:

后生元最大的优势,在于“稳”

首先是安全性无懈可击。对于免疫系统受损(如正在接受化疗、患有自身免疫病)或肠道屏障严重受损的人来说,活菌存在穿透肠壁、引发感染的极低概率风险,而死菌则完全没有这个顾虑。

这也是为什么欧盟率先批准Akk菌作为“新型食品”时,选择的是巴氏杀菌的后生元形式。

其次,后生元更稳定。Akk菌作为一沾氧气就死亡的厌氧菌,十分娇贵。所以Akk活菌补剂对生产、运输、储存的条件要求极为苛刻;而后生元经过加热处理,性质稳定,无需冷链,保质期更长,剂量也更精确可控。

最后,它的作用机制也十分明确。后生元保留了Akk菌细胞壁上的关键信号分子(如Amuc-1100蛋白),这些分子能直接作用于肠道细胞,调节免疫、改善屏障等,更加精准。

活菌最大的优势,在于“生”,生生不息

在活菌进入肠道后,虽然不一定能永久定植,但它能在存活期间不断发挥作用,分解粘蛋白,产生短链脂肪酸(如丁酸盐)等一系列有益的代谢产物。更重要的是,它还能系统性地改善整个肠道微生态的结构和多样性。例如本研究的活菌组能更好地恢复肠道菌群多样性。

此外,活菌的综合效果可能更强,它带来的好处是“N+1”的复合效应,是活菌本身+代谢产物和肠道生态改造等综合、长期的效果,长期来看可能更有潜力。

因此,身体健康的普通人追求最佳减重和代谢改善效果,Akk活菌是更优选;而如果是免疫力低下人群,对产品稳定性、安全性有极高要求,后生元Akk则是更稳妥、更安全的选择。

500

500

目前的隐藏关卡

目前市场中,欧洲走保守的后生元路线,仅批准了巴氏杀菌Akk菌;而美国相对开放,活菌和后生元的补剂都能见到。相比下,我国监管更加严格,Akk菌还未列入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无论是活菌还是“死菌”都不能作为食品销售。

虽然没有国产的Akk菌补剂,但换个角度想,这场Akk菌的“生死之争”背后涌动的是一个庞大的产业,一旦Akk菌获得了批准,潜力一定是巨大的~

不过,Akk菌是极度厌氧的细菌,其大规模培养、冻干、封装、存活率控制都是巨大的技术挑战。高昂的研发和生产成本,让许多企业望而却步。不过,这道“墙”既是障碍也是挑战,一旦攻克,就能占据技术制高点。

相比之下,后生元的产业化之路相对是一片“坦途”。其生产工艺相对简单,成本更低,产品稳定,且更容易通过各国法规审批。因此,目前全球Akk菌的商业化进程和市场投资,主要都集中在后生元领域。

所以,在未来,后生元的定位或许会更偏向“基础款”,面向大众市场,主打安全、便捷的日常健康维护;而活菌可作为“进阶款或专业款”,面向有更高需求、追求极致效果的用户,甚至可能走向“定制”。

并且,不同类型的Akk菌株,其代谢、Amuc_1100蛋白表达情况、环境耐受性等等都不同,效果自然也有所不同。也许在未来,经过科学验证、功能更卓越的“专利菌株”会更加受到青睐~

原文作者点评

作为新一代明星菌株,Akkermansia muciniphila(AKK)在代谢调控、免疫平衡及肠道屏障修复等方面,已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其临床转化之路却面临着双重瓶颈:其一,循证医学证据链的断裂——现有研究多局限于动物模型和细胞实验,受限于临床级菌株制备技术与人体试验伦理审查,高质量的人体临床证据严重匮乏、尤为稀缺;其二,其有效形态尚存争议——传统观点认为灭活AKK菌体(死菌)兼具功效与安全性,但此论断缺乏多团队、多菌株、多中心系统性验证。

针对上述挑战,本研究团队通过前瞻性布局与系统化论证,成功完成了迄今最大样本量的AKK菌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此项工作不仅弥补了AKK菌临床研究的关键空白,证实了特定AKK菌株活菌在改善宿主代谢指标方面显著优于灭活菌体,更颠覆了“死菌效应更强”的认知范式,为AKK活菌制剂开发奠定了关键的科学基础。

[本文的名称是《Akkermansia muciniphila PROBIO ameliorates overweight via gut microbiota modulation: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发表于《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期刊,通讯作者是南昌大学陈廷涛、俞益丰。第一作者是Jie You。本研究资助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82060638和82460297)、江西省“双千计划”高层次人才科技创新项目、江西省生物工程药物重点实验室(编号2024SSY07061)。]

声明 - 本文内容仅用于科普知识分享与抗衰资讯传递,不构成对任何产品、技术或观点的推荐、背书或功效证明。文内提及效果仅指成分特性,非疾病治疗功能。涉及健康、医疗、科技应用等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医疗相关请寻求专业医疗机构并遵医嘱,本文不做任何医疗建议。如欲转载本文,请与本公众号联系授权与转载规范。

参考文献

[1]  Derrien, M., Vaughan, E. E., Plugge, C. M., & de Vos, W. M. (2004). Akkermansia muciniphila gen. nov., sp. nov., a human intestinal mucin-degrading bacteriu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atic and evolutionary microbiology, 54(Pt 5), 1469–1476. doi:https://doi.org/10.1099/ijs.0.02873-0

[2]  Plovier, H., Everard, A., Druart, C., Depommier, C., Van Hul, M., Geurts, L., . . . Cani, P. D. (2017). A purified membrane protein from Akkermansia muciniphila or the pasteurized bacterium improves metabolism in obese and diabetic mice. Nature Medicine, 23(1), 107-113. doi:10.1038/nm.4236

[3]  You, J., Liu, W., Huang, Y., Zhu, D., Xu, X., Wang, Y., . . . Chen, T. (2025). Akkermansia muciniphila PROBIO ameliorates overweight via gut microbiota modulation: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 doi:10.26599/FSHW.2025.9250659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