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跃升、成本控制......全球六代机竞逐面临不同挑战
来源:中国军号
六代机研发竞逐正酣
文 | 石汉娟、肖燕青
近日,英国、意大利、日本三国宣布成立一家名为“尖翼”的合资公司,负责设计“第六代战斗机”,目标是在2035年部署联合研制的战机。
当前,全球主要军事大国正加速推进下一代战斗机研发。在美国主导的“下一代空中优势”(NGAD)战斗机项目中,F-47战斗机配套无人僚机全尺寸模型已在巴黎航展展示。韩国一名航空航天业高管表示,韩国将成为“最新一个研发第六代战斗机的国家”。总体看,多国第六代战斗机的研发竞争日趋激烈,引发广泛关注。
巴黎航展上展出的美空军F-47战斗机配套无人僚机全尺寸模型。资料图片
群雄逐鹿的态势
美国正同步推进两个独立的下一代战斗机研发项目:空军NGAD项目和海军的F/A-XX舰载战斗机项目。
据悉,NGAD项目已突破传统平台概念,正发展成为集有人/无人协同、多域信息融合、智能决策于一体的空中作战系统。美空军将下一代战斗机命名为F-47,称其将在飞行速度、机动性和有效载荷等方面大幅领先其他战斗机,并可控制多架“协同作战飞机”组成作战集群,计划在2030年左右开始部署,以取代现役F-22“猛禽”战斗机。今年5月,美空军参谋长戴维·奥尔文在社交媒体上首次披露了F-47战斗机和配套无人僚机的最新细节,称F-47相较F-22具有更远的航程和更先进的隐身能力。
F/A-XX项目承担着美军未来航母战斗群核心打击力量的使命。该项目将融合高推重比涡扇发动机、自适应雷达隐身技术及智能任务管理系统,设计航程较现役F/A-18提升60%以上。
法国、德国、西班牙三国于今年5月在伦敦皇家航空学会会议上披露“未来空中作战系统”(FCAS)核心进展。该项目以“作战云”理念为核心,致力于构建涵盖现役“阵风”“台风”战斗机、下一代战斗机及各类无人系统的智能协同作战体系,并与地面、海上和太空领域的装备实现多域信息融合,形成跨军种作战能力。预计2026年将启动第二阶段研发,2040年至2045年间部署。
英国、意大利、日本三国在2024年10月达成共识,将加快推进“全球作战空中计划”(GCAP)。该项目将日本F-X第六代战斗机项目与英国、意大利的“暴风”第六代战斗机项目整合,目标是研制双发隐身战斗机,集成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系统、高超声速空射武器及多型无人机协同能力,计划于2027年实现原型机首飞,2035年前完成初始部署,进而逐步取代英国“台风”、日本F-2战斗机。今年的日本东京军警防务展览会上,首次展出了GCAP模型。
俄罗斯在第六代战斗机研发领域另辟蹊径,其代号为米格-41的“未来远程截击系统”(PAK DP)正加速推进,从规划来看,该型战斗机将替代现役米格-31,具备3马赫巡航能力(最大飞行速度为4马赫),可在平流层实施大范围高速拦截。专家指出,其配备的“匕首”高超声速导弹及卫星拦截武器,可对低轨道卫星实施摧毁。推进这一项目标志着俄罗斯正将空战平台向空天防御领域延伸,目标是形成“空中—空间”一体化作战能力。
技术跃升的挑战
专家分析认为,下一代战斗机应实现“六维性能跨越”,即更远的航程、更灵活的机动性、更强的隐身能力、更精确的打击能力、更优的全域作战能力、更先进的网络化作战管理能力,才能在夺取未来空中优势中抢得先机。这就要求六代机研发须在气动、隐身、动力、态势感知、武器效能和信息技术等方面有重大突破,甚至是技术跃升。
尽管美空军宣称F-47原型机已秘密飞行数百小时,并对突破技术极限充满信心,但该项目所需的核心动力系统——自适应变循环发动机,在材料可靠性和高温试车等方面仍需长时间的技术验证。其次,计划为F-47战斗机配套的无人僚机YFQ-42A和YFQ-44A,在自主性和人工智能水平上仍有待突破,比如必须解决通信稳定性、算法可靠性和指挥安全性等关键问题。此外,飞控软件复杂、全向隐身难实现等都是F-47研发过程中不得不面临的技术挑战。
当前,法国、德国、西班牙三国联合推进的FCAS项目研发进入关键阶段。值得关注的是,该项目计划采用的自适应变循环发动机技术处于概念验证阶段,尚未进入工程验证环节。同时,高功耗电子设备带来的热信号管理问题尚待解决,复杂电磁环境下无人机算法的可靠性仍未通过测试。此外,FCAS项目包含的下一代战斗机、无人僚机以及“作战云”均为高度复杂的系统,需解决通信架构、跨平台互操作等难题,才能实现实时数据融合与分布式决策,达到高效协同。
在英国、意大利、日本联合推进的GCAP项目研发中,尽管三国在六代机核心性能指标上达成共识——要求具备超长航程、出色导弹装载能力、强大传感器和信息网络能力,但GCAP项目同样面临跨代研发的复杂技术挑战:隐身性能方面,该项目公开的战斗机模型显示其保留了双垂尾设计,这将增加侧向雷达反射面积,影响其全向隐身能力;有人/无人协同方面,GCAP项目计划采用无人僚机协同作战,但在自主解锁多平台任务分配等技术难题上尚未公开任何实质性进展。
成本控制的隐忧
在全球六代机研发竞赛中,技术突破与成本控制的矛盾日益凸显。专家指出,在追求作战性能代际跃迁时,不仅面临技术验证的艰巨挑战,更需应对成本控制、军事需求迭代、技术路线分歧及利益分配博弈等问题。
美国NGAD项目作为全球首个公开的六代机研发计划,其困境具有典型警示意义。据媒体披露,F-47验证机工程制造合同已超200亿美元,整个项目总价值达数千亿美元。预计量产后,单机价格至少3亿美元。美国前空军部长肯德尔曾直言不讳地指出:“NGAD项目是一个非常昂贵的平台,它的成本大约是F-35的3倍。”更严峻的是,空军NGAD项目与海军F/A-XX项目因预算竞争陷入僵局,致使美海军F/A-XX项目2025财年和2026财年均未获得足够的预算支持,被迫推迟研发。
FCAS项目和GCAP项目均属多国联合研发项目,面临国际合作带来的协调成本难题。FCAS项目预计未来20年需投资超1000亿欧元,却因项目主导权争夺陷入阶段性搁置,且联合研发的三方对无人协同、“作战云”等技术路线分歧严重,导致研发进度拖延,进一步拉高研发成本。GCAP项目则面临英、意、日三国不同作战需求的问题,英国强调空中优势,日本侧重于反舰能力,意大利更希望平衡性能与成本,协调技术标准和利益分配等问题严重制约合作效率,带来研发进度和成本控制难题。而俄罗斯米格-41项目则受俄乌冲突影响,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投入,研发前景也不明朗。
当前,六代机的竞逐,已超越单一平台范畴,演变为军事工业体系能力的综合较量。美国依靠雄厚的技术积累占据先机,欧洲和日本寄望于国际合作来分摊风险,俄罗斯则面临资金和技术断层双重考验。专家指出,六代机研发的成败关键在于能否实现“技术突破—成本控制—体系融合”的三重平衡。这种博弈的背后,是各国国防工业基础能力、科技创新体系及军事需求管理机制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