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四万亿市值狂欢:AI泡沫的巅峰还是技术革命的起点?
大湾区经济网7月10日讯(编辑 李鹏飞)当地时间7月9日,英伟达(Nasdaq:NVDA)股价早盘一度暴涨2.5%,报每股164美元,市值冲破四万亿美元大关,成为全球资本市场史上首家达到这一规模的公司。从2021年5000亿美元的市值起点,到2025年四万亿美元的巅峰,这家AI芯片巨头仅用四年时间就实现了700%的增长,其股价自今年4月低点以来已飙升近90%。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曾经的市值之王苹果在2024年底创下3.915万亿美元高位后,因AI战略失误和关税冲击持续下滑。
英伟达的万亿神话,究竟是AI技术革命的必然成果,还是资本市场非理性繁荣的最新注脚?
当整个华尔街都在为"AI新纪元"欢呼时,我们或许更需要冷静审视,四万亿美元的市值背后,隐藏着多少泡沫与风险?
从芯片供应商到万亿巨头
英伟达的市值狂飙并非偶然,而是踩准了AI革命的时代脉搏。2022年生成式AI爆发以来,大语言模型、多模态AI对算力的渴求呈指数级增长,而英伟达凭借其GPU芯片在并行计算上的绝对优势,几乎垄断了全球高端AI芯片市场。数据显示,全球排名前500的超级计算机中,超过70%采用英伟达GPU;OpenAI、微软、谷歌等AI巨头的大模型训练,几乎全部依赖英伟达H100/H20芯片。这种"赢者通吃"的市场地位,使得英伟达在AI浪潮中赚得盆满钵满——2024财年,公司营收突破1200亿美元,净利润率高达58%,远超苹果、微软等科技巨头。
资本市场的狂热追捧进一步放大了英伟达的市值膨胀。从2024年4月低点到2025年7月高点,英伟达股价上涨近90%,这种涨幅在四万亿美元市值体量的公司中前所未有。股票交易公司Themis Trading联合交易经理Joe Saluzzi向媒体直言:"一家公司的市值能够突破四万亿美元,真是不可思议。这告诉我们,AI支出现在非常火热,每个投资者都在追逐它。"这种追逐形成了典型的"正反馈循环"——股价上涨吸引更多资金入场,推高估值;高估值支撑公司通过股票融资扩大产能,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市场地位强化又反过来证明高估值的合理性。
与苹果的对比更凸显英伟达的"时代宠儿"地位。苹果曾在2024年底接近四万亿美元市值,但由于在AI手机、AI服务等领域布局迟缓,加上中美贸易摩擦导致的关税成本上升,其市值持续回落。而英伟达则完美契合了市场对"AI核心资产"的想象——在ChatGPT、Sora等AI应用不断刷新认知的背景下,投资者愿意为"AI基础设施提供商"支付更高溢价。这种市场偏好的切换,本质上是资本对"硬科技"的重新定价,但这种定价是否已脱离基本面?
出口限制松绑与中国市场的爱恨情仇
英伟达的万亿市值之路,始终伴随着地缘政治的阴影与政策红利的交替影响。当地时间7月3日,美国商务部突然撤销对新思科技、楷登电子和西门子三大芯片设计软件供应商在华业务的许可要求,这一政策松绑被市场解读为"针对英伟达的定向利好"。分析人士指出,设计软件限制的放宽可能加速英伟达为中国市场开发"合规版"AI芯片的进程,缓解此前出口禁令带来的业绩压力。
然而,政策反复的风险始终存在。今年5月,英伟达CEO黄仁勋曾公开表示,由于美国政府禁止H20芯片对华出口,公司不仅因库存注销损失55亿美元,还被迫放弃了中国市场150亿美元的潜在销售收入。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AI应用市场之一,其需求缺口对英伟达业绩的影响不言而喻。尽管公司紧急推出针对中国市场的"特供版"芯片H20L,但性能较原版H20下降约30%,市场接受度仍存疑。
这种"政策依赖症"成为英伟达估值的隐忧。一方面,美国政府可能为了维持技术优势而收紧出口限制;另一方面,为了缓解企业压力又可能阶段性松绑。这种不确定性使得英伟达的中国业务前景充满变数——瑞穗证券分析师Vijay Rakesh在将目标价上调至185美元时特别提到:"英伟达正在为中国开发新的加速器,尽管目前未能发货。"这种"未发货"的预期支撑,恰恰反映了市场对政策松绑的过度依赖,一旦预期落空,估值回调风险巨大。
五万亿预期VS泡沫警告
大湾区经济网注意到,英伟达的四万亿市值,引发了华尔街历史罕见的多空分歧。乐观派以美国投行Wedbush为代表,分析师Dan Ives大胆预测:"英伟达市值将在今年夏天达到4万亿美元,可能在未来18个月内达到5万亿美元。"其核心逻辑是"AI支出浪潮尚未被充分定价"——Ives在报告中写道:"未来3年,企业和政府围绕AI技术的支出将达到2万亿美元,投资者依然低估了这些支出将会带来的增长浪潮。"
空头阵营则以华尔街知名大空头Jim Chanos为旗手,他直言不讳地警告:"围绕AI热潮的整个生态系统让人联想起21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Chanos指出了一个关键风险点:"(AI热潮)是一个风险更大的收入来源,一旦市场退缩,企业们很可能减少资本支出,相关项目将会被搁置。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将立刻从令人失望的营收和业绩指引中体现出来。"尽管他承认"市场还没有走到这一步",但许多人低估了这种"集体撤退"的可能性。
这场多空辩论的本质,是对AI产业生命周期的不同判断。乐观派认为AI正处于"渗透率加速提升"的成长期,英伟达作为核心基础设施提供商将持续受益;悲观派则认为当前AI投资已进入"非理性繁荣"的泡沫期,类似于2000年互联网泡沫顶峰时对"dot-com"公司的盲目追捧。历史经验表明,当整个市场都在追逐同一个热点时,往往是风险最高的时刻——2000年的思科、2021年的特斯拉,都曾经历过类似的估值狂欢,最终都以深度回调收场。
四万亿市值的估值幻象
要判断英伟达四万亿市值是否存在泡沫,我们需要穿透股价表象,审视其估值本质。截至7月9日,英伟达动态市盈率约为78倍,远高于标普500指数平均18倍的市盈率,也高于科技板块35倍的平均水平。即便考虑到高增长预期,其PEG(市盈率相对盈利增长比率)仍达1.8,超过1.0的合理阈值,显示估值已部分透支未来增长。
与历史泡沫的惊人相似性值得警惕。2000年互联网泡沫顶峰时,思科市值突破5000亿美元(相当于今天的1.5万亿美元),市盈率超过100倍,市场同样相信"网络设备将成为信息时代的基础设施"。然而,当企业IT支出增速放缓,思科股价在随后两年暴跌80%。当前英伟达面临类似情境——如果AI资本支出增速不及预期,78倍的市盈率将难以为继。更值得注意的是,英伟达近90%的营收增长依赖AI芯片业务,这种单一业务依赖度远高于2000年的思科,一旦行业周期反转,业绩波动将更为剧烈。
但支持者认为,AI革命的颠覆性远超互联网,英伟达的高估值有其合理性。他们指出,英伟达已从单纯的芯片供应商转型为"AI全栈解决方案提供商"——通过DGX系统、CUDA软件生态、AI云服务等,构建了难以撼动的护城河。数据显示,全球Top 100 AI初创公司中,95%使用英伟达的软硬件生态,这种生态壁垒使得客户转换成本极高。此外,AI在自动驾驶、医疗诊断、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应用才刚刚起步,长期增长空间巨大。
增长引擎与潜在风险的角力
英伟达能否维持四万亿市值,取决于增长引擎与潜在风险的博弈。从利好因素看,三大驱动力仍在强化:一是下一代AI芯片Rubin按计划将于2025年底推出,性能较H20提升30%,有望再次引爆换机潮;二是美国政府可能进一步放宽出口限制,中国市场收入有望部分恢复;三是企业AI支出加速——据IDC预测,2025年全球AI基础设施支出将增长45%,达到1200亿美元。
风险因素同样不容忽视。技术替代风险首当其冲——AMD的MI300X芯片已获得微软、Meta的订单,谷歌、亚马逊等巨头加速自研AI芯片,英伟达的市场份额可能从当前的80%逐步下滑。宏观经济风险也不容忽视——如果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企业将首先削减AI等非核心资本支出。政策风险更是悬在头顶——美国大选临近,两党对中国科技政策的分歧可能导致出口限制再次收紧。
最根本的风险在于AI泡沫的破裂。当前市场对AI的狂热追捧,已导致大量资金涌入缺乏实际应用的AI项目。据Crunchbase数据,2024年全球AI初创企业融资额突破1500亿美元,其中80%的资金流向了尚未盈利的公司。这种"资本过剩"催生了虚假繁荣,一旦美联储维持高利率导致融资环境收紧,这些项目将面临资金链断裂,进而传导至上游的芯片需求。
狂欢之下,理性何在?
英伟达四万亿美元的市值,是人类科技进步的里程碑,也是资本市场非理性繁荣的缩影。当我们为AI革命欢呼时,不应忘记历史的教训——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伴随着泡沫的生成与破灭。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当前最危险的不是忽视AI的潜力,而是盲目相信"这次不一样"。
英伟达的故事告诉我们,在科技与资本的双重驱动下,市场可以创造奇迹,但奇迹的背后往往是风险的积累。四万亿美元的市值,究竟是新科技时代的起点,还是旧泡沫游戏的终点?答案或许要交给时间,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当整个市场都在追逐同一个热点时,保持一份清醒与理性,或许比追逐热点本身更重要。毕竟,在资本市场的长河中,能笑到最后的,永远是那些看透泡沫本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