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他都敢骂的时代,过去了

​作者 | 毒Sir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

上个月,他隔了18年,冷不丁冒出来接受采访,热度蹭蹭上窜。

说了啥惊天动地的大话?

没。

“六十岁以后得晒晒太阳,人生的归宿是墙角。”

“我现在就起来喂个猫,然后刷点短视频。”

“我觉得将来也会向它们学习,勇敢地面对死亡,不要腆着脸活在这,哈哈哈。利利落落的。”

“现在10个小时刷短视频,完事睡觉。”

500

有说有笑,自己都能把自己逗乐。

于是有人说:瞧,他老了。

还有人打探隐私。

好像都在说——

“王朔,你也有今天。”“以前不是刺儿头吗,怎么也蔫儿了。”

是这样吗?

Sir只看到,王朔还是那个王朔。

只是时间绕了个圈,这时代的年轻人,走上了与他相反的路。

500

姜文狠辣,《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他用一个镜头概括了王朔的公众形象。

莫斯科餐厅的和头酒。

500

仔细看,这一个镜头其实拍了两群人。

坐在下面的,是王朔演的小混蛋,被一帮小流氓们簇拥,是所谓的江湖。

“站”在上面的,是红旗下的各族人民大团结,是真正的权威。

王朔在中间。

像颗红旗下的坏蛋。

500

下面的人看他,像从上面来的——

是身份背景,但又能紧紧和“江湖”站在一起。

可上面的人看他,可能就是“滚下去”的——

是自甘堕落,但小打小闹不成气候。

王朔夹在中间。

是阶层的中间,也是时代的中间。

1958年出生于部队大院,知识分子阶层,父亲是军人,母亲是医生。

对于常年寄宿在保育院的王朔而言,父母只是两件印象模糊的衣服。

母亲是冷酷的白大衣,陌生、疏离、忙于工作。

父亲是暴力的绿军装,非骂即打,打到累为止。

“我不记得爱过自己的父母。小的时候是怕他们,大一点开始烦他们。”

没爱。

但那个年代,没爱不要紧。

只要推开家门,就能混入洪水般的人群,涌向最伟大的理想和事业。

那一切美好得令人眩晕。

“那时候,好像永远是夏天,大太阳总是有空出来伴随着我们,阳光充足,太亮,使得眼前一阵阵发黑。”

500

前程从来不是问题——上小学上中学,之后当兵入伍,应该会成为一名军官。

“一切都无须争取,只要等待,18岁自然会轮到我”。

只需要去幻想有可能发生的世界大战,幻想将在战争中建功立业,成为解放全人类的英雄。

直到,他发现理想也变了味道。

发现只要把口号念对,耍流氓也可以有理,可以尽情地在伟大理想的光芒下浑水摸鱼:学校停课、老师被批斗......

神圣变得荒诞,直到他“什么都不信了”。

1978年,他20岁。

另一个时代到来,理想正式宣告幻灭,那个年代的人都不得不承受落差——

怎么“英特耐雄纳尔”不急着实现了?

怎么整个社会变成“朝钱看”?

洋溢着红色热情的宣传语,都被散发着铜臭味的金光灿灿所取代。

“一切都被剥夺得干干净净。”

500

那怎么办?

他摆了。

在他笔下,他希望自己是个“姨太太的命”。

既不负责又受宠佃户死活一概不问只管享福时不时和长工偷个情。

《我是王朔》

这回的采访中,他说“人生的归宿是墙角”。

认命宣言?

他早认命了。

绝不自寻枪口,顶多小逆不道。

当受到压力时我本能地选择妥协和顺从,宁肯采取阳奉阴违的手段也不挺身站出来说不!因为我从没被人说服过,所以也懒得去寻求别人的理解。人都是顽固不化和自以为是的,相安无事的惟一办法就是欺骗。

在Sir眼里,王朔好像从来都没有离开过他的墙角。

只不过是聚光灯,一次次照亮了窝在墙角里的他,照他玩世不恭的态度,照他满不在乎的嘴脸,照他敏感又应激的神经。

没那支笔,他就是个标准的废人。

可偏偏那支要命的笔,成了当时年轻人的嘴替。

抬头,对上一辈人啐一口:

呸。

你们啊,也就那么回事。

1989年《中国电影报》刊登了时任中国电影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的邵牧君的一篇《王朔电影热缘何而起》。

“王朔电影几乎无一例外地是写中国当代社会中一个特殊的青年阶层——痞子”。

啥样的叫痞子?

邵书记当时归纳了四个特点:

一、文化水平低;

二、无正当职业;

三、对生活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

四、蔑视既定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相传某领导在会议上发言:“痞子写,写痞子,给痞子看,培养新痞子。”

啥意思?

翻译成今天的话。

你们年轻人,怎么可以躺平呢?  

500

△ 《顽主》

这是权威眼里的痞子。

那痞子眼里的权威呢?

王朔唯一一部导演作品《我是你爸爸》,用一对紧张的父子关系对传统权威进行解构。

批判?

比批判更狠,它同情。 

不是孩子叛逆,是爹不行了,是时代变了。 

原先这个爹啥事都要指导:头发那么长你不剪等着生蛆啊?这背心还没脏你洗他干嘛?

生活细节紧抓危害性,精神层面也要提高警惕性。

孩子的检讨,文本由爹一手包办,语气神态也要贯彻落实。

不但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也伤害了辛勤培育我们的刘老师和广大的教职员工、家长、领导以及全社会对我们寄予殷切期望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解放军们的感情

教训是深刻的,也是沉痛的,发人深省的

我要对自己大喝一声:

“马车同学,你危险了!” 

500

凭啥?

“我是你爸爸”。

但情况,转眼发生了变化——

爹动手打了儿子。

以前可能理所应当。

但现在有了虎视眈眈的外部势力,邻居闻到味儿就来干涉了。

- 我们家事不用你管

- 打人,谁都管得了你

500

1995年了,这个基层组织分子的美好时代已经过去。

被邻居挤兑,受同事白眼,下棋被儿子让棋还懵然不知。

儿子被欺负,他抓起蜂窝煤想找流氓说理,结果气势多大,脸丢多大。

蜂窝煤狠狠摔地上:“儿,咱他妈算了。” 

500

电影里,这个爹越来越当不下去了。

给亡妻扫墓时,对着灵位鼻涕一把眼泪一把,“孩子不听我的话”。

500

儿子很孝顺,端着相机记录老爹的。

“哎对,侧过来一点,眼泪就都拍下来了。”

500

爹,是可怜的。

是同情。

也是最深的蔑视。

《我是你爸爸》里的80、90年代,上一辈的权威并不需要反抗——

它自己就会如物理定律般,注定落后于快速发展的世界。

新一代,注定与其分道扬镳。

这些想法,你在今天都能找到对应:反对特权、娱乐至上、反感爹味。

所谓“痞子”,更和如今的“躺平”本质上并无差别,他们都是对上一辈画的饼不上道。

我怎么就那么不顺您的眼呢?

您说我乖乖的 我招谁惹谁了?

非得绷一块儿 一副坚挺昂扬的样子

这才算好孩子 累不累啊?

500

△ 《顽主》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上一代人需要反对。

问题又来了。

为什么王朔,在当今的年轻人心中不行了?

答案也就在上面。

因为原本最反对爹的王朔,已经活成了这一代人要反对的爹:

如今在年轻人面前说起王朔,骂声或许更多。

不信,搜“京圈”试试。

你能看到刷屏的,文化垄断、既得利益者、腐臭圈子文化、作品落后价值观......

呸。

京圈啊,也就那么回事。

500

哪怕是《阳光灿烂的日子》。

在“进步视角”里不是青春,而是特权阶级的无病呻吟。

马小军罪名男凝,米兰罪名雌竞。

500

这还不算危险的。

有的罪名,已经上升到了政治高度:

投机倒把的资源寡头、脱离群众的贵族、扛旗反旗的危害分子。

别说王朔,崔健又如何?

“靠把红色歌曲唱成痞子歌才火的贵族王爷。”

500

论出身、讲成分、扣帽子。

曾经那帮人最反对的话语,现在噼里啪啦地砸在脸上。

时代咬住了自己的尾巴,转了一个圈,回到了很久以前……

500

因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爹要反。

因为,各自有各自碎掉的梦。  

曾经的那一代人碎掉的梦,是集体主义的革命叙事,于是在经济上行周期里,他们要求一个精神自由。

这一代人碎掉的,是自由市场里海阔凭鱼跃的成功叙事,于是在经济下行周期里,他们要讨一个公平。

都是不甘,都是反抗,本质或许并无不同。

勇者成为恶龙?

或许不是。

这只不过两个时代的年轻人,行驶在了对向车道上。

王朔老了?

他跟他最年轻时没有区别,斜眼看着世界,写着自己想说的话。

新作品《起初》系列。

和他以前用北京话翻译《金刚经》一样,用他的态度重新审视名为历史的“正统”。

慢慢把肚子里的话说干净了

我这辈子就踏实了

500

他,还窝在属于自己的墙角里。

我们呢?

不知道。

油门正被慢慢踩下,一切刚刚开始。

王朔与今天的年轻人很像,都要强烈地表达自我。

但注定,他们也尿不到一壶里。

因为王朔的成长经历是,人们从铁板一块的集体脱离,去寻找各自的自我。

而今天的人则在原子化中消弭了存在感,开始寻找一个可以投射自我的集体。

历史是峰峦。

代差不一定是进步与落后,只是上山的人和下山的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

王朔是真的老了。

但我也相信,他在未来会重新年轻。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点击阅读往期精品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