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 | 印巴对美外交攻势背后,巴基斯坦如何“精准拿捏”特朗普?
作者 | 彭尚威(Satvik Pendyala)
编译 | 叶维杰
编者按
近期印巴军事冲突暂告平息,但两国在对美外交上的博弈却愈演愈烈。印巴双方均派出高级别外交代表团赴美,力图赢得美国对其立场的支持,但基于特朗普外交政策的不稳定性和不连贯性,两国此次对美外交的效果大相径庭。印度试图通过多渠道、多议题外交降低特朗普“停火言论”对美印关系造成的负面影响,但双方的信任裂痕短期内难以抹平。巴基斯坦则利用“强人外交”精准切中特朗普关切点,取得了象征性的外交突破。文章认为,巴虽在此次对美外交竞赛中略胜印度,但美巴间深层次的制度性与结构性问题仍然显著,印美关系则拥有更强的结构性优势与制度基础。而在此次外交活动中,导致巴取得更多优势的“特朗普因素”不会一直偏向巴基斯坦,印度对美国来说更为重要。南亚研究通讯特编译此文,供各位读者批判参考。
图源:网络
六月初,来自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代表团分别抵达美国并开展外交工作,以期在5月印巴冲突之后,为各自在克什米尔问题及反恐议题上的立场争取美国的支持。印度代表团由外交事务委员会(CEA)主席、国大党议员沙希·塔鲁尔(Shashi Tharoor)率领,目标是通过重申美印战略伙伴关系、推进双边倡议、缓解美国对区域紧张局势升级的担忧,以达到孤立巴基斯坦的目的。而巴基斯坦方面,以前外长、人民党(PPP)主席比拉瓦尔·布托·扎尔达里(Bilawal Bhutto Zardari)为首的代表团则强调,必须引入第三方调解两国争端,以及施压印度促其恢复执行《印度河水条约》(Indus Waters Treaty,IWT)。印巴派出这些外交代表团,以及随之而来的美印巴三方互动,凸显了特朗普2.0政府在南亚问题上缺少连贯性的政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尽管印度代表团成功获得了美方的公开支持,并强化了美印之间制度性的合作关系,但特朗普的一系列举动却损害了印方为消除双方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信任赤字所做的努力。特朗普不断宣称自己斡旋了印巴停火,并一再主动表示愿意在克什米尔问题上担任调停角色,这使得印度难以接受。与之相对,巴基斯坦在外交代表团访问之后,陆军参谋长阿西姆·穆尼尔(Asim Munir)也访问了华盛顿,并直接与特朗普会面,这表明巴基斯坦正试图通过与特朗普政府核心成员开展私人外交接触,以此争取与美方在战术层面进行合作。然而,尽管巴方抓住了这些外交契机,仍未能有效解决其与美国之间长期存在的制度性障碍。
一、美印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存在分歧
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针对游客的恐怖袭击后——印方称袭击疑似得到巴基斯坦的支持,印巴紧张局势迅速升温。印度方面随即暂停执行《印度河水条约》,并发起了代号为“朱砂行动”(Operation Sindoor)的反恐军事行动。在这场为期4天的军事冲突中,印方精准空袭了十余个巴空军基地,双方还动用无人机开展激烈空中交火,据称双方均有战机损失,最终以停火告终。
虽然军事冲突暂时停歇,但双方的外交争夺战却才刚刚拉开帷幕。为争取国际社会对各自立场的支持,印度与巴基斯坦分别派出议会代表团赴全球多个国家开展外交游说。其中,印度派出了7个由多个政党组成的代表团,专门拜访了联合国安理会(UNSC)的现任及未来成员国;巴基斯坦则只派出一个代表团,专门寻求美国、英国和欧洲的支持。
基于近几个月印美关系出现细微裂痕的背景,这些外交行动中最为关键的便是两国面向美国的游说活动。在印巴冲突结束后,特朗普多次公开声称自己对促成印巴停火起到了重要作用,尽管这一说法遭到印度方面的坚决否认,但这些言论无疑加剧美印间本已存在的紧张关系——两国因特朗普对印商品加征关税、美印贸易谈判延宕不决而龃龉不断。在此背景下,特朗普声称利用贸易手段迫使印巴停火的言论,进一步激化了美印紧张局势。
特朗普的这些言行明显不符印长期坚持的“克什米尔问题是印巴双边事务”原则,却有利于巴基斯坦一贯坚持的“引入第三方力量进行调解”政策立场。事实上,自印1948年首次将克什米尔问题提交联合国但遭遇不好经历后,便一直反对外部力量介入。后来印在1972年的《西姆拉协议》(Shimla Agreement)中也明确了这一立场。然而,巴基斯坦一直试图推动克什米尔问题国际化,以促使美国等全球大国介入斡旋。6月访美期间,巴代表团希望美国能够介入克什米尔问题,促成印巴达成协议,并向印施压促其恢复执行《印度河水条约》。巴陆军参谋长穆尼尔后续访问华盛顿与特朗普直接会面,似乎也显露类似外交诉求。
二、印巴外交竞逐
特朗普开启第二任期之前,美印关系曾呈明显上升趋势。特朗普的新内阁成员大多曾作出明确支持印度的表态或行动,两国通过“关键与新兴技术倡议”(iCET)在国家安全顾问层级达成正式合作,特朗普上台后iCET被“利用战略技术转变关系”倡议(Transforming Relationship Utilizing Strategic Technology,TRUST)替代。然而,这些制度化的合作渠道却未能助印有效应对特朗普难以预测的公开表态与政策动作。
因此,为避免与特朗普公开产生摩擦,以及维护自身战略利益,印代表团选择尽量扩大议程范围,突出强调双方共同利益,而非仅聚焦分歧。例如,在会见美国会“印度核心小组”(India Caucus)、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时,印代表团除讨论“朱砂行动”外,还广泛涉及贸易、科技等战略合作议题。美国常务副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兰道(Christopher Landau)会后与印代表团发布声明,强调美印贸易合作的重要性,与反恐议题并重。这一立场后续在印代表团与副总统万斯(JD Vance)的会面中再次得到印证。
印代表团访美的目的是尽量降低特朗普调停表态对美印关系的损害,以及重新确认美印战略伙伴关系。相比之下,巴代表团此次赴美则面临较为严峻的处境:阿富汗塔利班重新掌权后,巴基斯坦的国际信誉受到极大冲击。然而,特朗普政府与印在调停印巴冲突上的公开分歧,为巴基斯坦创造了实现战术突破的外交机遇。在与美国会“巴基斯坦核心小组”(Pakistan Caucus)、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及部分参议员的会谈中,巴方几乎完全聚焦于引导美方关注印巴冲突本身,并呼吁美方施压印度恢复执行《印度河水条约》。
值得注意的是,巴代表团在此次对美外交活动中,着重强调特朗普个人及其政策偏好。巴代表团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印证特朗普“成功斡旋印巴停火”的说法,巴政府官员甚至利用特朗普对加密货币政策的兴趣进行私人外交游说。尽管巴代表团在改变美战略界观念方面影响力有限,但随后巴陆军参谋长穆尼尔与特朗普的会面可被视为一次重要的象征性外交成果。通常情况下,美方只给予外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此类高规格接待,而非军方负责人。而就在美巴高层会晤举行之前不久,巴方已正式提名特朗普竞逐2026年诺贝尔和平奖,以表彰他“作为和平缔造者的贡献”。穆尼尔和特朗普的会晤除了讨论印巴冲突外,还涉及加密货币、关键矿产、以及同期爆发的伊以冲突等议题。
三、印巴的挑战
尽管特朗普频繁强调“促成印巴停火”令印不满,但此次印代表团访美仍获得了美国众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以及国务院的公开支持。此外,代表团成功强调了印度在应对来自中国、中东地区重大地缘政治挑战方面,对美国具有不可或缺的战略价值。
然而,印代表团此行试图重建双边互信的目标,却持续受到白宫方面的干扰。在印代表团访问期间,特朗普依然多次宣称自己对印巴停火起到了关键作用,并称赞巴基斯坦目前拥有“非常强力的领导层”。不仅于此,特朗普还进一步利用其在调解印巴问题的积极立场,为自身国内关税政策的行政权力辩护。这种态度使得共和党人难以公开支持印度对于印巴停火的叙事,却间接为巴基斯坦呼吁美国施压印度与巴展开谈判留出了空间。
特朗普与穆尼尔的会面也给美印关系蒙上一层阴影。穆尼尔访美期间,印总理莫迪拒绝了特朗普的邀请,没有在从加拿大返回的途中顺道访问华盛顿。特朗普此举——即试图同时将印巴领导人邀请至华盛顿——向印度发出了一个信号:塑造自身和平塑造者的形象仍是特朗普的首要外交目标之一。但这种做法在印战略界看来,等同于美国变相给予巴基斯坦对印施压的外交筹码,严重侵蚀印“拒绝第三方干预印巴问题”的立场。结果便是,印外交秘书唐勇胜(Vikram Misri)随后发表了一份措辞异常强硬的声明,强调“印度不接受,也永远不会接受第三方调解”。
特朗普政策的不可预测性似乎削弱了印度代表团所取得的外交成果,而印原本希望通过更多的制度化交流方式推动美印关系发展。尽管莫迪与特朗普个人关系不错,但印却不像巴基斯坦那样,能够自由地与特朗普开展私人外交接触。印度作为民主国家,其外交政策始终受到国内舆论的制约——国内公众对涉及国家尊严的任何轻视行为都会产生负面反应。因此,印很难采取个性化的外交手段,通过讨好特朗普政府内部的特定人士来实现自身目标,特别是这样做可能会削弱印在美所享有的跨党派政治支持。鉴于此,为了防范美印关系出现可能的混乱局面,印度很可能会采取一些补救措施,如加强与中国的外交互动,以修复当前紧张的中印关系,从而在外交上为自身创造更多回旋空间。
然而,领导人之间信任的削弱可能会对未来美印合作造成负面影响。例如,特朗普政府宣称以贸易手段迫使印巴达成停火协议,这可能影响印度对美国“可靠防务供应商”形象的信任。此外,特朗普对“和平缔造者”角色的执着,以及在印巴冲突后热情接待巴军事领导人穆尼尔的举动,可能导致印在未来印巴危机爆发时,不愿与美分享自身军事行动的具体意图。
另一方面,巴基斯坦可能更容易适应特朗普政府这种强调个性领导、弱化制度与信誉的执政方式。然而,这种方式也意味着,一旦特朗普对克什米尔问题的关注度降低,美国对印度的施压程度(如推动印度就克什米尔问题展开谈判或要求恢复执行《印度河水条约》等)也会随之减弱。事实上,巴基斯坦以直接讨好特朗普本人的外交手段,已经损害了自身利益——就在巴正式提名特朗普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的次日,巴政府又公开谴责了特朗普政府针对伊朗核设施发动的军事袭击行动。
总的来说,美巴关系存在严重的制度性和结构性缺陷,这些问题仅靠领导人间的私人外交无法解决。例如,尽管特朗普曾承诺与巴达成贸易协议,但美巴的经济合作规模远不及美印。同时,中国在巴基斯坦不断增强的军事和经济影响力也引起了美情报机构的关注。在美国看来,中国才是最主要的威胁。因此,印美之间更加深入的制度化联系,以及印度在遏制中国方面对美国战略利益的重要作用,使印更适合与美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印美之间拥有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关系,而美巴关系则可能仅局限于反恐合作层面。因此,尽管近期印度与巴基斯坦代表团对美国的访问成果参差不齐,但对美而言,印巴并非同等重要。
作者简介:
彭尚威(Satvik Pendyala),技术安全政策研究员和分析师,研究领域涉及印度地缘政治、中印关系等。
本文编译自美智库史汀生中心的在线政策平台《南亚之声》(South Asian Voices)网站2025年6月25日文章,原标题为India and Pakistan Face Contrasting Challenges with the Trump White House ,原文链接:
https://southasianvoices.org/geo-m-in-r-trump-mediation-and-kashmir-diplomacy-06-28-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