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读答问|如何评价鸦片战争
来源:中国历史研究院
提问:有人认为对于鸦片战争,既不能用西方的殖民主义话语比如“通商战争”来描述,也不能用中国反侵略的民族主义话语来描述,要通过一种更加客观、更加符合历史实际的语言来讲述历史。请问,我们应如何评价鸦片战争?——北京某中学教师
特约评论员:您列举的这种观点,可能是从所谓“全球史”这一比较新潮的历史观念出发,对鸦片战争做出的评价。什么是全球史?一般的理解是,打破国与国的界限,把人类社会看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从全球视野研究历史。可能正是从这种认识出发,这种观点才主张对于鸦片战争,要超越侵略与反侵略的视角,“既不能用西方的殖民主义话语”来描述,“也不能用中国反侵略的民族主义话语”来描述。
然而,我认为这种观点失之偏颇。从全球视野考察历史,只是一种研究历史的方法,绝不能代替历史研究的立场。侵略与反侵略,恰恰是价值立场问题。历史研究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博采众长,但研究立场只有两种,一种是站在进步、正义、光明的一方,另一种是站在反动、邪恶、黑暗的一方。举个例子,我仗着身强力壮一拳把你打倒在地,再抢光你身上的钱财。我相信,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在哪里,无论是你这位受害者还是旁观者,都不会打心底里认为我是正义光明的一方。即便是一些穷凶极恶之徒,他们会给自己找这样那样的借口,来美化自己的暴行,这恰好说明他们自己也知道做了错事,只是不愿承认而已。
历史评价也是一样。鸦片战争就是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是一场非正义战争,这就是最客观最接近实际的语言,除此之外,哪还有什么“更加客观、更加符合历史实际”的语言呢?至于我们能不能更加细致地还原鸦片战争的过程,能不能从鸦片战争中得到更加深刻的经验和教训,能不能进一步揭示鸦片战争对人类历史的影响,这些工作必须建立在对鸦片战争正确的历史认识基础上,否则无论我们得到怎样“吸人眼球”的成果,恐怕都是一种虚假“创新”。
历史研究固然要追求深刻,但也不能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中国有句古话,“妙言至径,大道至简”,意思是真正的哲理都是直接而简约的。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也说:“真理是赤裸裸而不加掩饰的日光。”历史学也是一样,过于追求所谓的“深奥”,反而会偏离历史事实。有时候,如何判断对与错、是与非、好与坏、真与假,只需要依靠人们朴素的常识。正所谓“道不远人”,真理往往就在人伦日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