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中国资本的回报乐章!高盛报告中国上市公司今年派息3万亿

500

高盛报告称:中国上市公司今年派息或达3万亿元 估值有望水涨船高。

高盛研究团队日前发布名为《奏响中国现金交响乐中的回报乐章(China Strategy:Orchestrating Returns in China's Cash Symphony)》的报告。

报告称,预计到2025年底,中国在岸和离岸上市公司将派发共计3万亿元人民币的股息,派息规模将达到历史新高。

高盛还表示,在当下低息环境下,中国上市公司派息/回购规模增长将吸引更多投资者,企业估值也有望水涨船高。

500

500

500

高盛3万亿派息报告背后:中国资本市场的价值重估信号

近日,高盛研究团队发布《奏响中国现金交响乐中的回报乐章》报告,抛出一个关键结论——2025年底中国在岸及离岸上市公司派息规模将达3万亿元,创历史新高。这一数字不仅是企业现金流的“晴雨表”,更折射出中国资本市场正在经历的深层变革:从“规模扩张”转向“价值回报”,从“流量争夺”转向“质量沉淀”。

一、3万亿派息:企业“现金底气”与市场逻辑的双重升级

3万亿元的派息规模,绝非偶然。其背后是企业盈利韧性与现金流管理能力的双重支撑。过去三年,尽管全球经济波动加剧,中国上市公司通过产业升级(如新能源、高端制造)、成本优化(数字化降本)和全球化布局(东南亚、中东市场拓展),整体盈利中枢持续上移。以高盛提及的小米、比亚迪、海天味业为例,这些企业在2024年财报中,经营性现金流均同比增长超20%,为派息提供了“真金白银”的保障。

更关键的是,派息行为的“常态化”反映了企业治理理念的进化。过去,中国企业更倾向于将利润再投入扩大再生产,“重增长、轻回报”的模式虽推动了规模扩张,但也导致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股东回报稀释。而近年来,监管层通过“分红指引”“ESG评价体系”引导企业平衡发展与回报,叠加机构投资者(如社保、外资)对股息率的重视,企业开始主动将“派息/回购”纳入长期战略——这是中国资本市场从“融资市场”向“投资市场”转型的关键一步。

500

二、低息环境下的“股息溢价”:全球资本的重新选择

高盛在报告中特别强调“低息环境”对派息吸引力的放大效应。当前,全球主要经济体央行进入降息周期,中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徘徊在2.5%附近,欧美市场无风险利率也普遍低于3%。在此背景下,稳定派息的中国上市公司成为全球资本的“收益锚”——若3万亿派息对应A股+港股约80万亿元的总市值,整体股息率约3.75%,显著高于国债、货币基金等传统低风险资产。

这一逻辑已在市场中得到验证。2025年上半年,香港市场IPO及增發规模达330亿美元(超2022-2024年全年水平),高盛以56亿美元的承销规模重夺香港股票发行榜首,正是国际资本“用脚投票”的结果。正如高盛亚洲(除日本外)股票资本市场负责人James Wang所言:“资本需要重新平衡,离岸中国市场正成为全球资金的‘价值洼地’。”地缘政治与贸易紧张下,中企赴港融资避开纽约市场的同时,也为国际投资者提供了“中国增长红利”的安全出口。

三、估值“水涨船高”:从“流动性驱动”到“基本面驱动”

派息规模的增长,最终将映射到企业估值的重构。过去,中国股市的估值逻辑更多依赖“流动性宽松”或“概念炒作”,导致部分优质企业被低估。而当派息成为“硬约束”,企业需要用持续的现金流证明自身“造血能力”,这将推动市场估值体系向“基本面主导”回归。

以高盛提到的“派息/回购规模增长吸引更多投资者”为例:一方面,长期资金(如养老金、主权基金)会因稳定的股息收益提高配置比例;另一方面,散户投资者也会从“炒短”转向“持长”,降低市场波动。这种资金结构的优化,将为估值提升提供“长周期支撑”。

500

中国资本市场的“回报时代”开启

3万亿元派息,不仅是一个数字,更是中国资本市场走向成熟的标志。当企业更注重股东回报、资本更看重长期价值、市场更依赖基本面驱动,中国资产的“全球吸引力”将从“增长故事”升级为“回报确定性”。高盛的报告,或许正是这一趋势的“先声”——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中,中国资本市场正以“现金交响乐”奏响更稳健的发展乐章。

版权声明:《一波说》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