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复榘轶事(7)后世评价

韩复榘是一个历史人物,必须现在历史的客观的角度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不是我等凡夫俗子所能做到。梁漱溟是学问大家,与韩复榘交往颇多,知之也深,通过他的相关评价,也许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使我们对韩复榘有不同的了解。
梁漱溟(1893年10月18日—1988年6月23日),蒙古族,生于北京,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者,主要研究人生和社会问题,是现代新儒家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之誉。
梁漱溟曾于1930年代在中国发起乡村建设运动,并取得一定的的成就。著有《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唯识述义》、《中国人》等。
韩复榘在河南听过梁漱溟的讲学,对他的道德学问表示仰慕,两人相谈甚欢,为后来邀请梁漱溟到山东推行乡村建设计划埋下了伏笔。
梁漱溟从不讳言地方政府对乡村建设计划的支持,他曾经说过:“我们的经费主要是靠地方政府,河南靠冯玉祥,山东靠韩复榘。”
韩复榘有过这样的表态:“中国实在是太乱了,非从农村整理入手不可,我曾在河南办村治学院,现在又在邹平办乡村建设研究院。我学识浅陋,有学识的是乡村建设研究院,它集合知识分子救济农村,培养农民,把农村组织起来,有组织才有力量。军队需要整理,不整理早晚要垮;政治需要改革,不改革也是早晚要垮。我不会改革,所以就请梁先生帮我们改革。”
韩复榘对梁漱溟非常尊重,人前人后称之为“梁先生”,凡是梁漱溟提出的建议,基本上都予以采纳。他把邹平和菏泽设为实验县,又以鲁西以济宁为中心的十四个县设立第一行政区,将所有行政管理权完全交给梁漱溟及其乡村建设研究院,全面推行和实践乡村建设运动。但因日军全面侵华,乡村建设被迫中止,历史上的评价也不尽相同,甚至梁漱溟本人也在晚年对乡村建设的改良主义倾向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省。
韩复榘死后,梁漱溟对他仍有较高的评价:“他对儒家哲学极为赞赏,而且读过一些孔孟的书,并非完全一介武夫。”
由此,那些强加在韩复榘头上的所谓“人都靠右边走左边谁走、五分之八、没来的人举手”之类无厘头的笑话,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