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目三》到《大展鸿图》:短视频舞蹈如何成为两岸共鸣的文化现象

500

在数字媒体改写大众文化语境的今天,一支舞蹈的力量,远比我们想象的更深远。从大陆抖音神曲《科目三》的洗脑节奏与滑稽舞步,到《大展鸿图》气场全开的扇子舞蹈,这些源自内地网络的舞蹈内容,透过短视频平台迅速跨越地域、语言与制度的藩篱,在两岸年轻族群中激起热烈回响。短视频不仅成为娱乐工具,更悄然演化为两岸青年之间的“文化共鸣器”,在嬉笑间拉近距离,在模仿中建立连结。

在探讨这类舞蹈现象背后的深层意涵——它如何打破两岸隔阂?如何反映数位时代的文化转译能力?更重要的是,它是否正在无形之中,为两岸建立起一种崭新的文化对话语言?

500

一、舞动之间:从笑点到焦点的转换

《科目三》原本是一首略带魔性的网络歌曲,其舞蹈风格夸张、肢体动作极具反差感,初见时多数人可能只是哂笑,却在反覆观看与模仿中产生高度黏性。而《大展鸿图》则截然不同,它以传统书法与中式折扇元素结合快节奏电子音乐,其舞蹈动作干脆利落,带有一种“中华武舞”的气势之美。这两支舞蹈虽风格迥异,却在不约而同地风靡台湾、香港及海外华人社群。

这种从“短视频娱乐”到“社交语言”的转换,是值得注意的文化动力学现象。在IG Reels、TikTok与抖音的全球化推送下,年轻人不再只是观看者,更是参与者与再创作者。一支舞蹈不再只是演出,而是语言:一种“我也懂你在跳什么”的情感符码。

两岸的青年在算法下看见相似内容,在模仿与改编中形成共同的文化趣味。台湾大学生在夜市街头集体跳《科目三》,大陆B站UP主制作《大展鸿图》的汉服版本,这些看似无心的行动背后,其实正是“数位共感”的实践。

二、数位平台:意想不到的文化桥梁

抖音与TikTok作为全球短视频文化的主要载体,在推动大众文化“碎片共享”方面扮演关键角色。相较于以往的主流媒体,短视频平台下的内容是草根、自发且极具表演性。这种“人人皆可参与”的机制,使得文化不再是由上而下的灌输,而是从生活中自然生成的共同语言。

值得注意的是,在两岸政治语境时有紧张的当下,这些娱乐化的内容却能突破各種禁錮,成为一种轻盈的文化对话。它不谈制度、不争立场,而是在日常动作与喜剧化表达中完成“我懂你”与“我像你”的微妙认同。这也解释了为何《科目三》会成为台湾街舞社与校园社团的热门曲目,《大展鸿图》则在台灣出现各种二创版本——舞蹈早已不是表演,而是参与者彼此连结的方式。

透过短视频平台,文化得以以最低门槛、最高互动性流动于两岸之间,逐渐重塑原本受限的文化传递路径。

500

三、文化身份的弹性建构:年轻世代的新认同

对于两岸的Z世代与α世代来说,文化身份已不再仅由国族与语言所限定,而更多地建构于流动的数位场域之中。他们既是内容的接受者,也是创作者、挑战者与混合者。当他们一起参与舞蹈挑战时,也在潜意识中参与了一场“文化再认同”的过程。

这种认同并不强调血缘或历史,而是基于趣味、语境与平台所产生的共感。例如,当台湾青年开始使用《大展鸿图》背景音乐进行生活vlog配乐,或大陆青年模仿台湾网红将舞蹈与在地语言结合时,实际上是一种去中心化、泛族群化的文化实践。

这也为两岸未来的文化交往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不是透过宏大叙事与政治框架去强化“我们是一样的”,而是在日常互动与数位共创中,发现“我们其实相通的”。

四、从娱乐到软实力:文化输出的潜藏力量

不可忽视的是,这些舞蹈作品本身虽非官方策划,但其潜在的文化输出力极为惊人。《大展鸿图》的汉服与书法元素已在海外抖音中掀起“中式风潮”,许多非华人用户学习其舞蹈动作,甚至对中华文化产生浓厚兴趣。而《科目三》的幽默感与亲民性也让更多人重新认识中国网民的创意与自嘲精神。

这些看似轻松的短视频背后,实则构建了一种极具感染力的“中華文化软实力”:不说教、不生硬,以舞为语、以趣为桥,让世界在好奇与模仿中认识一种崭新的华人面貌。

从这个角度看,《大展鸿图》不仅是一首歌、一支舞,更是一种文化载体,让文化在无声处发声、在娱乐中共鸣。

结语:当节奏成为共鸣,舞步就是桥梁

或许,我们从未想过,一支看似无厘头的舞蹈、一首土味浓郁的抖音神曲,会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新桥梁。但它的确发生了,真切地发生着——在夜市街头、校园社团、短视频挑战榜,在屏幕的每一端,在笑声与舞步中,我们看到文化不再是被分界的疆域,而是可以共舞的节奏。

未来的两岸对话,也许不必拘泥于一张桌、一纸文稿,而可以从一段共舞、一首歌声开始。文化从来就不是只有一种样貌,它可以是典雅庄严的,也可以是搞笑亲民的;它可以是传统节庆的主题,也可以是短视频里的滑稽瞬间。重要的是,我们愿意一起跳这支舞——那就已经是一种连结。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