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农学生的毕业礼,是一桌自己种出的晚宴
小院是起点,更是方向。这场晚宴背后,是科技小院走入田间地头的一代代传承,以及当代中国青年力量的延续。
作者|黄 枪
编辑|杨 铭
六百多年前,郑和船队在南洋撞见一颗“臭香炸弹”:青褐色外壳布满尖刺。随行通事马欢捏着鼻子尝了一口,在《瀛涯胜览》写下了“若烂牛肉之臭……甜美可食”的矛盾惊叹。
榴莲的命运齿轮,就此转动。如今,中国已是全球最爱吃榴莲的国家,联合国粮农组织在《2023全球榴莲贸易概述》透露,2020-2022年间,中国平均每年采购74万吨榴莲,相当于全球进口总量的95%。
这一数字,两年后翻了一番。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榴莲进口量达到156万吨,预计未来进口需求仍将持续增长。
不过,由于榴莲保质期很短,运往中国动辄要跨越2000公里以上距离,保鲜难度无疑大大增加——当果肉中含硫化合物开始挥发,原本自然成熟、散发清香的榴莲,就变成了一种“臭烘烘”的重口味食物。
如何才能有闻着不臭、吃着更香的“水果之王”?
“进口榴莲往往7分熟时便采摘,长途运输不可避免会有一股味道,这也是大家说榴莲‘臭’的原因。”6月30日,中国农业大学校园内,在一场特殊毕业典礼上,三亚优旗榴莲科技小院学生戴杰给出了解决之道:他们培育的首批国产榴莲,将于7月底正式上市,“所有国产榴莲都是树上自然成熟,有着榴莲独有的清香。”
这场特殊毕业典礼,由拼多多和中国农大携手举办——在这个毕业季,当传统毕业典礼还在拍学士服照片时,21支来自全国各地驻村3年的科技小院学生,带着国产自然熟不臭的榴莲、低升糖玉米、国产优质麦、羊驼绒被等“毕业作品”,出现在镜头前,引起3000万网友围观和拼购。
这群毕业生为何带着泥土气息的农产品返校?拼多多为何要为这群“不寻常”学子办一场告别宴?
答案很简单:小院是起点,更是方向。这场晚宴背后,是科技小院三年驻村故事,是拼多多助农逻辑的迭代,更是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缩影。
01
“吃海鲜“的国产榴莲,更香甜了
榴莲“祖籍”马来西亚,后在菲律宾、泰国、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特定区域种植。为何长期以来,没有国产榴莲?
答案是,想养活榴莲,对气候和地理条件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纬度、光热、温湿度必须精准合宜。
比如,榴莲怕病虫害,忌风和怕涝,树枝杆脆弱易折。适宜温度为22℃-33℃,气温低于15℃,果实将停止生长,气温过高又叶片干枯、幼树枯死。 要想稳定挂果,至少要在适宜环境下生长5年。
为吃上国产榴莲,早在1958年,中国就试着在广东东莞和海南万宁两个基地,引进了金枕榴莲幼苗。无奈它们水土不服,全都没有稳定挂果。此后60多年,榴莲都只能依赖进口。
近年来,随着榴莲栽培技术不断突破,海南保亭、三亚、乐东、陵水、万宁、琼海等地的榴莲种植业异军突起,商业化种植总面积约5万亩,多个产区正迎来开花挂果期。
攻坚榴莲国产化,离不开智慧农业。2023年,三亚优旗榴莲科技小院落户海南,成为当地榴莲转折点——科技小院与海南优旗合作,通过技术手段,对榴莲树进行更为细致、科学管理。
日常测定气象数据,比如地表温度、空气湿度等只是基操,土壤的元素含量也是研究对象。此外,科技小院还引入了无人机巡检系统、水肥一体化灌溉设施、虫情测报仪等智慧设备,让榴莲更快适应当地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与传统榴莲种植方法不同,为了让榴莲长势和品种更佳,三亚优旗榴莲科技小院还让榴莲吃上了“海鲜”——通过提炼新鲜深海鱼类,以鱼蛋白肥料促进了榴莲树的生长。
“对比试验表明,施用鱼蛋白肥料后,榴莲树生长发育明显加速,且果型更好,果肉更饱满,口感香甜软糯。”即将毕业的三亚优旗榴莲科技小院学生于天祥说。
从“极点商业”了解来看,这些深海鱼类,经过水解、酶解、菌解三个流程,将盐分、油分等物质降解后进行发酵,大约需要3个月就可以使用,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微量元素。
今年7月底,三亚优旗榴莲科技小院首批2000吨榴莲鲜果就将正式上市。在和科技小院牵手后,来自吉林种业集团旗下公司的优旗,也成了试水榴莲的“老大哥”——其在当地种植面积最大,达1.6万亩。
“我们目前也在剖析鱼蛋白促进榴莲生长的生物学机制,以推出一套可复制推广的施肥方案。”于天祥说。
这意味着,随着国产榴莲量产的增加,更香甜的自然熟榴莲,真正成为平价水果那一天,或许已等不了多少个产季——如今单个榴莲价格一路高涨,动辄数百乃至上千,正是由于产业链上游长期被牢牢掌握在国外手中。
此前,车厘子、蓝莓、奶油草莓、阳光玫瑰葡萄等“水果贵族”,都曾被视为水土不服,依赖进口,在走过“高价进口—本土培育—价格平民”路径后,实现了美味自由。持续进行技术攻关、品种优化的榴莲也不会例外。
从这个角度看,国产自然熟榴莲不只带来香甜口感这一意义,更是要推动整个产业链、市场的重塑——对毕业季的戴杰、于天祥来说,或许这就是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毕业答卷,能带来的更多意义。
02
从田间地头到市场的”毕业答卷“
科技小院一头连着科研院校,一头连着广袤田野。不止三亚优旗榴莲科技小院,其他21个科技小院的学生,都交出了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再到市场的“毕业答卷”。
如果说三亚优旗榴莲科技小院是为了打破进口依赖,探索将海外特产本土化,那么北京通州蔬菜科技小院和山西蒲县水果科技小院的“毕业答卷”,则是尝试放大当地产业优势,提升“土特产”的经济价值。
西槐庄村位于北京市通州区永乐店镇,是北京最偏远的村子之一,出首都环线高速,还有10公里路。西槐庄村萝卜种植已有百余年历史,堪称西槐庄村的“代言”。
问题在于,只种植萝卜这种传统作物,就意味着产业单一,而且还面临老龄化严重、集体经济薄弱等一系列挑战。
2020年11月,吴林静、宁国法两位中国农业大学的研究生来到西槐庄村,建起了北京通州蔬菜科技小院——也就是西槐庄科技小院。科技小院负责的15个设施大棚和5亩耕地是村集体土地,村里请来了五六个村民帮忙干活。除了做各自的实验项目,科技小院日常工作就是指导村民们做田间管理。
20多岁的学生,“指导”五六十岁的村民田间作业?起初,很多村民半信半疑。不过他们很快就发现,用技术种地的年轻人,真有一番门道。
在科技小院帮助下,当地萝卜种植变得更加规模化、科学化。通过选育、改种新品种,引入水肥一体化设备、病虫害防控等绿色生产技术,北京通州蔬菜科技小院培育出的“冰淇淋萝卜”脆甜多汁,深受消费者喜爱,西槐庄村的萝卜产业招牌再次发亮。
此外,科技小院还引进了三种樱桃番茄和一种口感型大番茄。相比市面上常见番茄,科技小院所选择的果粉番茄品种果肉偏软,果汁含量更加丰富,也更适合鲜食。
如今,“两吃西红柿”已成为西槐庄科技小院销售时的明星产品。“我们的西红柿甜度比普通品种高30%,可生熟两吃,且具备‘割茬迅速再生’特性,种植效益高。哈密瓜也进行精细管理,每株瓜藤仅保留一颗,确保果实充分吸收养分,我们的哈密瓜甜度则可达18度以上。”北京通州蔬菜科技小院学生王雯欣说。
科技小院带来的不止选种育苗、生产种植,还有新的销售思维模式。更重要的是,在科技小院学生一代代“接力棒”下,从小院建设至今,西槐庄村村集体收入翻了4倍,传统产业迸发出了强大活力。
事实上,对所有科技小院来说,田间地头到市场的关键,是因地制宜,以产业绿色升级为抓手,与村庄协同找到共进的方向。
山西蒲县被子垣村地处北纬36度的黄金果品产出带,气候条件得天独厚,但这里的果树常年遭受虫害,果子品质不佳,成了当地水果产业发展的难题。
2023年,山西蒲县水果科技小院落户子垣村,成为中国农业大学在山西落地的首家水果类科技小院。面对上述难题,小院师生制定了一套“绿色”综合防治方案,采用诱虫灯诱捕、人工捕捉、施用生物制剂等技术进行综合治理,为果树生长打造了一个“零化肥农药”的生态环境。
毕业典礼上,小院学生周鑫就介绍,绿色综合治理技术让被子垣生态有机果园收获满满,果园生产的“蒲香红”苹果与“玉露香”梨在“寻找儿时好味道——全国水果口感大赛”中斩获金奖,当地农民的收入,自然也水涨船高。
对遍地开花结果的科技小院来说,毕业答卷不止特色农产品,还为更多产业提供了多种可能。
被羊驼吐口水北京延庆羊驼科技小院,作为科普教育基地,已经成为当地知名的旅游打卡地。不止如此,小院基地拥有CMA检测认证的实验室,具备向社会出具第三方检测报告的能力。此外,还成功开发了澳帕卡品牌100%羊驼绒被、高端羊驼宴等产品,丰富了羊驼产业链。
当一批又一批学生走出实验室,走入田间地头,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帮助一家又一家农户增产增收,也就有了新一代青年的集体成长群像。这从毕业晚宴的菜单就可以得到印证。
“羊乳椰子布丁,用的是内蒙古和林奶山羊科技小院的羊奶粉,比牛初乳免疫球蛋白高8倍;黑椒牛柳法棍所用的面包,是用中国小麦品种生产的强筋面粉制作,打破了优质麦长期依赖进口的垄断局面。”当日科技小院餐厅的菜单上,每道菜肴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成长故事。
这些农产品不仅是学生们的“毕业作品”,更是他们三年驻村生活的缩影。“对于我们来说,这不仅是一场展示科研成果的直播,更是一场情感浓烈的告别。”中国农大资环学院副教授、古生村科技小院负责教师金可默说。
过去三年中,她陪伴同学们走过了三年驻村科研时光,见证他们从青涩新生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三农”人才。“榴莲、玉米、羊驼绒这些‘毕业作品’,其实也是小院学子担当与创造的展示。”
03
“扶上马到送一程”:谁在守护“新农人"?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2009年,全国第一个科技小院在河北曲周县白寨村诞生。16年过去,科技小院已发展到1800多家,覆盖全国31个省份、355个市、千余县乡。
在小院里,师生们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服务农民和农业产业。简单来说,就是将“象牙塔”与“泥巴地”连接到一起,帮助农民解决生产实际中的技术难题。
蓬勃发展、扎根祖国各地田野间,科技小院其实也曾有自己的烦恼。学生们的科研成果,不仅需要获得社会关注和服务支撑,还要通过市场检验的方式,为这些农产品打通商业化路径。
更重要的是,需要构建起产学研销农业生态,培养出一批又一批,既懂科技又通教育,且具备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是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
基于上述目的,农产品起家的拼多多,开始持续多年深度参与科技小院的建设,从“扶上马”到“送一程”,在不断迭代中成为新农人背后的“守护者”。
在早期,聚焦“农产品上行”。利用强大的供应链锻造能力,以及百亿补贴流量倾斜,解决各地科技小院的销售难题,将重点支持的农产品打造成爆品,送往千家万户。
在中期,深入“源头深度赋能”的探索,通过资金支持、技术协同、人才培育打造闭环。
比如资金支持上,2023年拼多多向中国农业大学捐赠1亿元设立“拼多多-中国农业大学研究基金”,用于支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立足全球农业领域相关学科前沿,进行基础研究与卡脖子技术攻关,曲周用于研发“绿色吨半粮”专用肥料的200万资金也来源于此。
技术协同和人才培育上,除了连续三届支持科技小院大赛,四届“全球农业创客大赛”,还和中国农业大学等联合推出了“数商兴农科技小院”。
具体而言,其凭借“学研商”协同创新模式,成为培育高质量复合型兴农人才的“黄埔军校”。值得一提的是,为破解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难题,数商兴农科技小院构建了“实名制购肥、定点配送、精准施肥、全程监管”一体化的养分智慧管控体系,被称为“农业版12306”。
打通农研成果市场化的“最后一公里”,以市场销售反哺农业科研创新上,同样高效。2024年丰收节期间,17个科技小院登陆央视直播间,单场吸引1850万观众拼购,云南蒙自富硒石榴等产品售罄。 最新毕业典礼上,还专门在拼多多APP上打造了毕业季专区,直播间也涌入3000万网友观看和拼购。
本质来看,上述拼多多的助农逻辑迭代,是从“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向“构建乡村可持续发展生态”升级。这个过程中,涌现了诸多典型赋能案例。
2024年,曲周科技小院“绿色吨半粮”技术体系取得突破,成为拼多多源头赋能的关键注脚。其实现粮食亩产达到1.52吨,较全县平均增产42%,碳排放减少46%,每亩节本增收795元。
这些突破,离不开平台、合作院校、小院学生、合作社农民的共同努力。晚宴菜单中使用的法棍面包,就是河北曲周刘庄科技小院同学们带来的“毕业作品”——用中国小麦品种生产的强筋面粉。
事实上,和国产榴莲一样,小小的面包背后,也是打破优质麦进口垄断的长期探索,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要求。
“现在我们国家自己产的面粉,也能做出口感和弹性非常好的面包,一点不输进口的小麦粉。”刘庄科技小院博士研究生付山正在进行创新创业,据她介绍,曲周“绿色吨半粮”技术将在黄淮海平原启动万亩连片推广,预计带动区域增产30%以上。
从学生到科技小院工作者,再转型为创业者,杨静经历,正是“黄埔军校”其中典型代表。从古生村科技小院毕业后,杨静放弃了云南一地级市人才引进机会,选择重返古生村,依托数商兴农科技小院创业。
“我们经过2年努力,将古生村油菜亩产值从1000元增加到5000元,但卖不出去,丰收也成了一种甜蜜的烦恼。”杨静说,切实帮助农民增收,这是她返乡创业的初心。
销售渠道打开助力,来自拼多多。2023年9月,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期间,在杨静的统筹协调之下,全国科技小院的22款特色农产品进入直播间,经受了市场检验,成为爆品。这让她直观感受到电商平台搭建产品销售渠道的强大市场需求,决定在拼多多等线上渠道开设店铺。“科技小院农产品打开销量,提升品牌效益,都离不开拼多多这样的销售渠道。”她说。
不过对长期深耕农业根基的拼多多而言,在构建“科研-产业-市场”全链条生态过程中,迭代步伐从未停止,如今不仅是参与者,更是生态构建者。
5月底,来自秘鲁、乌干达、肯尼亚、坦桑尼亚、巴基斯坦、中国等八个国家的18名青年农业创业者齐聚大理古生村,他们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浙江大学与拼多多搭建的舞台上,与中国“科技小院”展开了一场田间智慧的国际对话。
在大理宾川柑橘科技小院示范园,当听到“28000元/亩产值”的数字时,来自肯尼亚的凯莱布眼睛亮了——这正是他跨越万里追寻的中国智慧:“这种微生态种植理念,非常值得在非洲推广。”
对这种变化,“环球网”评价称,在科技小院的平台上,农业创新正完成从“中国方案”到“世界算法”的质变——这种全球化跨越,正是拼多多不计回报,助农逻辑质变的体现。
04
观察:星火燎原,泥土味有了长久传承
“如果说小院学子们是默默耕耘在中国乡村最深处的星星之火,我们则想成为吹旺这星火的东风。”拼多多相关负责人王鲁阳说。这是拼多多的承诺,将持续赋能农业全产业链,与小院师生共同助力乡村发展。
如今,星星之火已在世界角落悄然燎原。
当21支科技小院毕业生用特殊方式,回忆和告别小院难忘时光,走向更广阔社会舞台之际,又一批新生正踏上奔赴乡村的第一站,深入充满泥土味的田间地头。
最新消息显示,来自多所高校的2025级研究生,正在云南大理、河北曲周、北京平谷等地,开启为期45天的科技小院新生入学实践教育。接下来,他们也将用沾满泥土的双脚丈量大地,用扎根田畴的坚守,把论文写在丰收的田野上,把增收喜悦带给更多农民家庭。
这正是科技小院模式的一代代传承,以及当代中国青年力量的延续。
所以,这场特殊的毕业晚宴不仅是一场告别,更是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启程礼”,而拼多多的助农实践,正是企业以长期主义,参与国家战略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