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石灰吟》看人生的四股“气”

去年,作为明代名臣于谦的第二十三世孙,我和爱人专程到杭州于谦故居寻根祭祖。在前院影壁墙写的《石灰吟》前,我注目凝思,心潮澎湃。

于谦小时候写下的这首《石灰吟》,既反映出他的人生志向,也是他一生的写照。四句诗,也正代表了人生必须具备的四股“气”。

“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对艰难开采石头的如实描写,更是人生成长过程中刻苦学习、博览群书的积聚力量、树立远大志向阶段的生动诠释。从家庭走向社会、从书桌走向朝堂之前,一个人必须要有深厚的学识修养积累,在出山后,面对时局才能胸怀韬略,腹有良谋,才能在处理政务时淡定从容,游刃有余。

少年时期的于谦以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为榜样,在书桌前的墙壁上一直悬挂着文天祥的画像,并向父亲郑重表示,自己长大后要像文天祥那样,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他7岁时,高僧古兰春与他有一面之缘,称其将来一定是个救时宰相。于谦心中也以此为期许,刻苦学习,严格要求自己。

《石灰吟》这是在告诉我们,每个人在学习成长阶段,都要具有“出深山”的志气。

“烈火焚烧若等闲”是把石头放在灰窑中烧炼的描写,之所以“若等闲”是因为,石头知道自己要想升华成洁白无暇的石灰,做一个对社会有用、能够服务广大人民群众的石灰,就必须经受这些考验和锻炼。虽然身体吃些苦,却能在内涵上得到质的提升。人也是这样,从学校走向社会,从学生到参加工作,不经历“一番寒刺骨”,是没有办法成为“梅花扑鼻香”的。

于谦在地方上任职时,把持朝政的宦官王振见于谦从不给自己送礼,也不讨好自己,因此心生怨恨,诬陷于谦因没有得到提升而怨谤朝廷,把他关在大狱中。百姓官员纷纷为于谦鸣冤叫屈。出狱后,他仍然被降职使用。但于谦依然不攀附权贵,为人更加刚直清正。

《石灰吟》这是在告诉我们,走向社会,参加工作后,面对让人痛彻心扉的锻炼蜕变,必须要有“若等闲”勇气。

“粉骨碎身浑不怕”是指石头在高温高压环境中,从块状的石头变成石灰粉末的过程。从量变到质变,从坚硬形态到柔细状态,不管是物体,还是人,要想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就必须要接受这种改变。这不是说说那么简单,要想做到本质上的升华,说到底这需要一种“浑不怕”的骨气。

土木堡之战后,明英宗被俘,瓦剌首领也先继续率兵攻打北京。朝廷许多大臣都主张京城南迁,于谦力排众议,以南宋南迁之祸患为例,主张坚守北京。于谦衣不解带筹划京师防卫,面对围困攻击,他亲自督战,调度军事,击退了瓦剌入侵,打赢了京师保卫战。

《石灰吟》这是在告诉我们,人生需要抱定为国为民的远大志向,不害怕一切的努力和付出,这就需要我们具备“浑不怕”的骨气。

“要留清白在人间”是指经过深山锤炼的积聚、烈火焚烧的锻炼、粉骨碎身的升华,深山的石头终于变成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人民的石灰。而石灰的清白将体现在千家万户,把幸福、温暖和快乐带给人间。

不管在地方上任职,还是担任宰相期间,于谦都清廉自持。英宗复辟后,奸臣诬陷于谦谋反,导致于谦含冤被杀。北京市民感其恩德,纷纷为他祭拜。后来,于谦被平反昭雪,正气永留人间。

《石灰吟》这是在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忠贞爱国、清正为民,才能留下清正之风,清廉之名,才能在史书人心上留下“在人间”的正气。

站在河坊街,我再次回望于谦故里。大门口两侧的门柱上写着的:“天地为心是真豪杰,圣贤作则乃大丈夫”金色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透过字里行间,我恍惚看见一幅先祖于谦的画像。

我明白,《石灰吟》里蕴含的人生四股“气”:“出深山”的志气、“若等闲”的勇气、“浑不怕”的骨气和“在人间”的正气,将与天地同辉,与日月同光。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