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科学技术简史(将持续更新)
人类科学技术简史
①十进制→代数→三角函数→几何
②放大镜→眼镜→望远镜、显微镜
③汉浑天说→唐朝观测北极星高度(纬度)→元朝观测各地月食时差(经度)→证明大地是个球
④明朝郑和下西洋→欧洲大航海
⑤秦汉至宋元明观测记录五星迟疾周期规律→明清望远镜观测五星→日心说
⑥秦汉水力机械→唐水运浑天仪→宋水运仪象台→明清时钟
⑦蒸馏酒(金属管)→蒸馏金属锌(工业黄铜)→蒸汽机(黄铜齿轮)
⑧夯土→三合土→混凝土
……
详细说明如下:
①峪峙人骨刻横划数目距今4.5万年→商朝甲骨文十进制乘法数目字→荆州楚简九九术+里耶秦简九九乘法表→纸张簿册账目表格十进制排列法数目字(空格为零)→十进制排位法数目字(发明零0字符)
先秦算筹→汉活珠算盘→唐?宋串珠算盘
商周甲骨文→商周秦汉金文→秦小篆
先秦麻布帛书→秦汉大一统大量文人集中到中央,大量麻布书写满了洗洗再写,洗烂了补补再写,泡糟烂了粘粘晒干再写,彻底烂了干脆捣碎稀烂混合米浆捞出晒干再写(发明造纸术)→西汉麻纸隶书→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藤蔓纸、树皮纸)→魏晋竹纸楷书→木浆纸
甲骨文竹简刀笔→硬笔→布帛纸张毛笔→竹纸硬笔小字
历代律历志(代数)→三角函数→几何
竹纸+眼镜+硬笔小字+十进制排位法数目字→近代科学计算
……
②放大镜→眼镜→望远镜、显微镜
五千年前水晶珠(有放大镜效果)→商周甲骨文微雕(使用放大镜的可能性很大)→东汉金圈嵌水晶放大镜(明确是放大镜用途)→魏墓放大镜(六个)→北宋洗冤集录宋慈用放大镜查案(明确记录用途)→南宋的作家赵希鹄在《洞天清录》中这样记载:“叆叇,老人不辨细书,以此掩目则明。”这里说的“叆叇”指的就是老花镜。赵希鹄生活在1170年至1242年之间。→明朝眼镜(有图画为证)仇英《南都繁会图》→明末佛像出开元占经记录有小赤星在木星侧(木星卫星)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教科书说1609年欧洲发明望远镜,邓玉函1619年、汤若望1626年之前就急吼吼来中国教中国人如何用望远镜(所谓1626年汤若望和李祖白率先翻译了《远镜说》一书,介绍了望远镜的使用、原理、构造和制作方法)→李约瑟说欧洲人发明望远镜之前,至少有六个人摆弄过类似的东西。
因此怀疑明末中国人自己发明了望远镜。
……
③汉浑天说→唐朝观测北极星高度(纬度)→元朝观测各地月食时差(经度)→证明大地是个球
日影一寸,地差千里→刘宋何承天在交州观测发现错误→唐721年张遂(僧一行)主持观测发现今天河南上蔡武津馆到河南滑县,相距526里270步,北极高度相差1.5度(即351里80步极差一度526.9/1.5=351.266667里,相当于给出地球子午线长度)
270/300=0.9里,80/300=0.266667里,证明此处采用秦汉制度以三百步为一里,秦汉六尺为一步,一尺23.1厘米,即300×6×0.231=415.8米
351.266667×0.4158=146.05668千米
146.05668×360=52580.4048千米
146.05568×365.25=53346.83712千米,误差不小,但这是人类第一次观测北极星高度差与地理距离对应关系,进而可以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
……
唐721年张遂主持观测发现林邑与铁勒的北极星高度差为30多度(发现纬度)→元朝郭守敬主持观测发现南海与北海的北极星高度相差50°
元朝计时器摆脱了天文仪器的结构形式,测时更准确,所以元朝能在开封与西域寻斯干城同时观测天文,得出“寻斯干城的月食比开封的早了约1更半”的结论,其实就是揭开了地球的经度问题。
天然时钟:月亮。
月球公转周期(一个恒星月)约27.322日,平均日行360/27.322=13.176195度,一个时辰行进约13.1762/12=1.098017度,精确观测月亮及二十八星宿相对位置变化,即可确定锚定地时辰与当地时差,进而确定当地经度。
……
南朝刘宋的何承天,曾在交州(今越南河内一带)有过测算,发现寸影千里之说可能存在错误。除此之外,当时发现观测地点不同,日食发生的时间和表现的食象均不同,各个节气的日影长度和漏刻昼夜分也不相同。简而言之,不同地点的天象不同,同一天文现象在不同地点的表现不同,而中国疆域广袤,经常遇到此类问题,因此就需要大范围实测。隋朝天算家刘焯提出南北大范围实测去验证。
于是,一行组织了十三路人马奔赴各地,其中北到北纬51度左右的铁勒回纥部(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南到约北纬18度的林邑(今越南的中部),超出了现在中国南北的陆地疆界,在世界科学史上史无前例。各路人马实测数据,“测候日影,回日奏闻”,一行则“以南北日影较量,用勾股法算之”,因此一行不仅领导实测,还要分析计算数据。
最终,通过大规模实测,一行取得了很多发现,其中发现今天河南上蔡武津馆到河南滑县,相距526里270步,北极高度相差1.5度,从而得出大约351里80步,北极高度相差一度的结论,这实际上给出了地球子午线一度的长度,同时推翻了“日影一寸,地差千里”的认知。
同时,实测发现林邑与铁勒的北极星高度差为30多度,其实就揭示了地球存在维度。元朝郭守敬奉命制定《授时历》时,再次验证这一点,发现南海与北海的北极星高度相差50°。
……
另外,一行在推算《大衍历》时,发明了求任何地方每日影长和去极度的计算方法(称做“九服晷影”),和二次不等间距插值法(比今天常用的牛顿插值公式更简洁),制作了世界数学史上最早的一张正切函数表等。
其次,唐元在各地测算北极星高度,元朝又发现时差问题。于是,元朝赵友钦终于充分完满地论证了地圆说,即“测北极出地高下(纬度),及东西各方月食之时刻早晚(经度),皆地体浑圆,地度上应天度之证。”
……
④明朝郑和下西洋→欧洲大航海
……
⑤秦汉至宋元明观测记录五星迟疾周期规律→明清望远镜观测五星→日心说
……
⑥秦汉水力机械(木质齿轮摩擦力较大)→东汉张衡浑天仪→唐721年张遂水运浑天仪→北宋1092年苏颂水运仪象台(青铜齿轮容易磨损)→元计时器→欧洲1370年威克钟→明清便携式自动机械时钟(黄铜齿轮更耐磨)
东汉张衡浑天仪→唐张遂(僧一行,曾祖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郯国公张公谨,后为避开武则天侄子的纠缠而剃度为僧)(约公元721至72?年)主持修编新历(大衍历)期间,水运浑天仪“注水激轮,令其自转,昼夜一周”,除了表现星宿的运动以外,还能表现日升月落,测定朔望、报告时辰。此外还设计两个木人,用齿轮带动,一个木人每刻(古代把一昼夜分为一百刻)自动击鼓,一个木人每辰自动撞钟,可以自动报时,犹如后世西方的自鸣钟。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一行和梁令瓒所发明的平行联动装置,实质上就是最早的机械时钟,是一切擒纵器的祖先。”
→北宋1092年苏颂主持建造的水运仪象台,其核心“天衡”系统通过枢轮擒纵机构实现机械等时运动,每日误差不超过20秒,被李约瑟称为 “欧洲中世纪天文钟的直接祖先”。其擒纵机构图纸与欧洲早期机械钟结构高度相似。更绝的是,考古发现的北宋青铜齿轮残片(如开封龙亭湖畔司天监遗址出土物),其齿距误差不超过0.1毫米,精度与19世纪瑞士制表车床相当。
→元,计时器摆脱了天文仪器的结构形式,测时更准确。在开封与西域寻斯干城同时观测天文,得出“寻斯干城的月食比开封的早了约1更半”的结论,其实就是揭开了地球的经度问题。
→欧洲1370年威克钟→明清便携式自鸣钟
……
⑦秦汉至宋元蒸馏酒(金属管)→明朝蒸馏金属锌(工业黄铜)→蒸汽机(黄铜齿轮)→欧洲改进蒸汽机
⑧宋元明火铳→铁管→吹制玻璃(或用铜管?骨管?陶管?)→化学器皿(蒸馏金属锌是一种典型化学反应案例)
⑨夯土→三合土→混凝土
战国泥草土浆:干草、黄泥。搅拌成粘稠的泥浆,用于砌墙。这种材料易得且坚固,但主要用于民间建筑。
秦石灰砂浆:石灰、砂石搅拌而成。为了增强硬度,工匠们还会在石灰砂浆中掺入黄黏土。这种砂浆比泥草土浆更为坚固,但硬度仍不足。
糯米石灰浆:公元6世纪南北朝时期发明的重大突破,将糯米煮烂后与石灰砂浆混合,形成强度极高的复合砂浆。这种材料用于修建的建筑历经数百年仍屹立不倒,甚至堪比现代水泥。
三合土:公元5世纪出现的建筑材料,由黏土、石灰、粗砂或炉渣等材料混合而成,经过夯实后具有较高的强度。南宋以前的城墙大多使用三合土修建。
明代三合土:石灰、陶粉和碎石
清代三合土:石灰、炉渣和砂子
三合土发展历史特点就是高温烧制的碎砖、陶粉、炉渣之类一个个使用、试用、实验,优中选优,最后发明了水泥(也是高温烧制的东西)。
(1)通用水泥:一般土木建筑工程通常采用的水泥。通用水泥主要是指:GB175—2007规定的六大类水泥,即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和复合硅酸盐水泥。
(2)特种水泥:具有特殊性能或用途的水泥,如G级油井水泥、快硬硅酸盐水泥、道路硅酸盐水泥、铝酸盐水泥、硫铝酸盐水泥等等。
水泥按其主要水硬性物质名称分为:
(1)硅酸盐水泥,即国外通称的波特兰水泥(Portland cement);
(2)铝酸盐水泥;
(3)硫铝酸盐水泥;
(4)铁铝酸盐水泥;
(5)氟铝酸盐水泥;
(6)磷酸盐水泥;
(7) 以火山灰或潜在水硬性材料及其他活性材料为主要组分的水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