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多厉害的人,都可能被骗

1)这几天北京空气湿度很大,有点北方“桑拿天”的味道。今天准备写两篇文章,第一篇说点轻松的话题——为什么即便是在某个专业领域非常厉害的人,也可能被自媒体信息误导呢?

2)我这几年仔细思考过这个问题,我觉得有两个原因:第一,当我们说一个人厉害的时候,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这个人在某个专业领域厉害,一旦跳出这个专业领域,在其他领域,他的判断力就会直线下降到跟一个普通人一样的水平。举个例子,一个顶尖航空发动机专家,当他看到有自媒体说,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是阿塞拜疆人,而伊朗主体民族是波斯人,因此,伊朗跟中国满清一样,是“小族临大国”,他也是没有丝毫判断力的。但是,真正对伊朗了解的人都知道,阿塞拜疆人早就融入了伊朗社会,跟伊朗主体民族波斯人之间没有什么矛盾,而哈梅内伊本人也从来不宣扬自己的阿塞拜疆人身份。

3)我前段时间实际上已经驳斥过一些关于伊朗的“暴论”,感兴趣的可以看看。(暴论)为了写这篇文章,我再次查了哈梅内伊的背景。根据目前的公开信息,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从未公开宣扬过自己是阿塞拜疆人,背后的原因分析如下:

伊朗的民族政策:伊朗的身份证和户籍管理不设民族身份识别,官方淡化民族身份认同。伊朗强调的是伊斯兰认同和国家认同,而非单一的民族认同。

哈梅内伊的个人背景:哈梅内伊的父亲是阿塞拜疆人,母亲是波斯人。他从小接受的是波斯语教育,成年后也主要使用波斯语。他的宗教和政治活动主要围绕伊朗的什叶派宗教体系展开,其身份认同更倾向于伊朗国家和什叶派宗教。

伊朗社会的民族关系:伊朗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阿塞拜疆人和波斯人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矛盾,而是和谐共处。哈梅内伊作为最高领袖,其权威更多地来源于他的宗教地位和政治能力,而非民族背景。

因此,哈梅内伊从未公开宣扬自己是阿塞拜疆人,这既符合伊朗的民族政策,也符合他自身的身份认同和政治角色。

4)第二,在自媒体时代,一些流量很大的自媒体,都有一个特别“牛”的地方,这个“牛”的地方并不在于它的专业性——实际上,越是专业的自媒体,受众越窄,流量相对越少,而在于它在形式上的逻辑高度自洽。用大白话来说,就是外行人看这些自媒体,会觉得他们说得“特别有道理”,“特别有说服力”。很多人其实并不明白,听起来“很有道理”“很有说服力”,并不等于专业性就一定高。很多时候,只是因为你的认知局限,你发现不了他内在的事实错误和逻辑漏洞而已。

5)今天,我看到有朋友在转发一个外交学硕士在“知乎”上写的关于南航吉林分公司伤人事件的分析。他的核心观点就是,这个刑事案件的背后原因是,大量“二代”涌入飞行员队伍,导致很多没有背景的飞行员受到打压和排挤,这起事故看似是简单的同事伤人事件,背后是整个民航体系出了问题。我完整看了他的分析,不得不说,这个人文笔简洁、流畅,形式逻辑高度自洽,读起来一点都不累,理解起来更不累,在关键时刻,打着反特权的旗号,非常自然地调动起了读者的情绪。这非常符合我们说的“知乎体”。

6)我看完之后,却是满头问号。第一,一个外交学硕士,分析起民航的内部问题,却能说得头头是道,只有两种可能,他是一个“天才”,或者,他在编故事。从常识出发,要了解一个行业的内部运作,是有非常高的门槛的。即便是行业内部人士,也有很多情况不了解的,怎么一个外交学硕士,完全没有在这个行业工作过,就能把一个如此复杂、如此重大的事情说得头头是道?我相信天才,同时,我更相信天才是很少的,“知乎”上的流量大V是“天才”的可能性很低。那个人之所以敢于跨行把一个非常复杂、非常重大的问题说得头头是道,不是因为他是一个天才,而是因为他在网上“收集材料编故事”的能力特别强。

7)第二,一个几天前才刚刚发生的刑事案件,警方都没有公布详细的作案动机,一个远在千里之外,每天在网上“编故事”的人,竟然能把案件的来龙去脉甚至是背后的深层原因,都说得清清楚楚,这可能吗?从常识出发,我依然不相信一个外交学硕士有这么大的本事,归根到底,还是他编故事的能力比较强。

8)在自媒体信息满天飞的时候,怎么才能避免被骗?我一直有一个建议,那就是认真看一下信源,甚至可以说,信源比信息本身更重要。一个出租车司机跟你谈论国际大事,他说得再头头是道,你能信吗?他不过是每天在路上,听广播新闻听多了而已,你难道还真的能把他当做一个国际问题专家?多年来,我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对于任何自媒体信息,我先看信源,再去判断信息质量。一个飞行员跟我聊民航内部的事情,我都要打着折扣去听,因为,即便是飞行员,他也不是对民航内部所有领域、所有问题都很清楚,更别说一个外交学硕士跟我聊民航内部的事情了,他不过是把道听途说的信息整合一下再次兜售而已,你信他的,年都会过错。简单来说,就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专业的人,说专业的话,反之,不专业的人,他说的话再头头是道,你也要打着折扣去听。

9)除了看信源,还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自己去核实一下。现在各种大语言模型满天飞,要核实一个问题,非常简单,你对着“豆包”或者是“元宝”问一嗓子,它立马给你答案,虽然有时候它们的回答也不一定完全准确,但是,这种依靠大量资金、技术和人才创造出来的东西,肯定比那些“跨行伪专家、伪天才”要靠谱得多。

10)最后,我们很多人容易被自媒体信息所骗,关键还是缺乏一种独立思考的习惯,一种批判性思维,一种随时随地去核实、去验证的习惯。人家说什么,你就信什么,听风就是雨,其实,也是一种习惯。要想少被骗,那就多养成前一种习惯,早点打破后一种习惯。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如有冒犯、得罪之处,提前致歉。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