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无人联合空战系统不应该那么简单

最近看到美国《战区》网站的消息说,美军可能会在近期开始展开F-22和CCA(无人僚机)共同行动的试验,目前尚不清楚哪种无人机会参加试验。目前可能使用的僚机包括,波音的XQ-58“瓦尔基里”,通用原子能的YFQ-42A,以及安杜利尔公司的YFQ-44A等几种型号。

500

500

俩半吊子隐身的CCA

《战区》表示根据此前美国空军发布的视频,由于战斗机上目前很难再加装新的控制界面,或许会在飞行员腿上绑一个PAD,用来作为控制无人机的额外界面。

500

但是目前来说的话,美国这几种无人僚机都有个问题,就是它们都没有装雷达。当然了,目前这些飞机尚处于原型机阶段,未来发展到一定程度应该也会装,但问题是就目前美军测试的几种CCA的尺寸和基本设计来看,就算安装雷达,也顶多装一个小型雷达,不会很强。

这就很大限制了无人僚机在测试中真正能做的事情,它可能可以作为对地攻击、侦察监视这类任务平台,甚至可以当一个昂贵但更有效的诱饵假目标。但CCA这个设想中最关键的任务——空战,它可能没办法参与。

我们知道现代空战的主要作战形式是超视距空战,视距内格斗几乎已经不会发生——即使双方都是隐身飞机,也可能只有很小概率会发生近距离遭遇战。在交战双方中有一方拥有先进预警机、地面反隐身雷达这类能够对敌方预警机有基本预警能力的情况下, 即使是隐身机之间的空战也几乎不可能进入近距离战斗。

因此无人僚机要参加空战,就意味着它必须为空战做出贡献。

日本当初在规划它们的“次世代战斗机”的时候,给无人僚机起了个日本特色的名称:“飞行导弹挂架”,这个名字其实对现阶段美军的CCA可以说是描述准确。

因为这些无人僚机在没有先进雷达传感器的情况下,也就是一个飞行导弹挂架了,能够携带两枚AIM-120导弹,前出到F-22前面去试图延伸攻击距离呗。

至少也可算是对付霹雳-15、17射程优势的一种办法了。

但问题是F-22的雷达也没法看到那么远的目标啊,顶多也就是让CCA能够玩一些把戏,比如前出到比较近的距离发射导弹,增加导弹的机动能力,可以增加命中率。

这也算是一种好处吧。

当然如果是在对地攻击方面,尤其是与地面防空玩危险的游戏的话,那么CCA的作用确实会非常强,可以玩出很多花样,就仅为了这个用途,开发CCA其实也不亏。只不过这解决不了目前美军在空战中面临的问题。

当然可以设想如果未来美军的CCA进一步放大,放大到类似F-16的体量,或者至少是F-5E那么大,就可以装比较像样的雷达和红外系统了。

对了,这里解释一下,红外系统为什么没有有些人想象的那么有用,红外系统首先没法长时间开机,冷却是个大问题,所以用它进行长时间搜索目前还是很成问题的。另一方面,用红外或者光电进行大范围目标搜索,到目前为止效率很低,或许未来用上人工智能大模型,能好点,但是就目前,乃至于可见的未来,红外和光电系统的作用主要是在雷达发现目标大致位置后,进行识别、跟踪。

所以虽然经常我们可以看到各个厂商宣传说自己的红外系统能在几十公里外甚至上百公里外发现敌隐身飞机——但你如果较真的询问他们,他们会告诉你,需要与具备反隐身能力的搜索雷达联动,由雷达首先发现可疑目标,再用红外系统进行精确跟踪。

而且,这种高性能红外探测系统的重量尺寸耗电量也不小,尤其是号称探测距离上百公里的那种,也不是小型无人机能带的动的。

所以,未来真正能够在隐身战机之间空战时做出较大贡献的无人僚机,不能太小,需要达到类似有人轻型战斗机类似的尺寸,然后由于无人机没有与乘员有关的这些系统,其他结构也可以简化,因此最终它可以在轻型战斗机尺寸的前提下, 携带较大较好的雷达光电设备,能够有效的参加空战。

在这种前提下, 这种无人僚机将可以在己方五代\六代战斗机前方,使用自身先进的雷达、光电系统来搜索敌机,有人战斗机飞行员的任务就是协调这些飞机,为它们设定行动计划、方案,以及做出决策。由于未来隐身机之间的空战是一种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复杂博弈活动,人在这种博弈中凭借直觉、经验、猜测做出决策的效率要高于AI系统——至少直到可预见的未来仍然如此,因此这种行动模式可能是未来最有效的有人-无人联合行动模式。

换言之,真正能帮助隐身战斗机实现对敌方隐身战斗机“跨代”优势的无人僚机,主要任务其实也不是攻击,而是侦察。

当然,如果我们拓宽思路,更高效的设计应该是有人\无人机可选,也就是说未来战斗机分两种,一种重型有人战斗机,一种“轻型”有人\无人通用机。

好吧,我这里说的就是目前大家已经谈了很多的两种六代机嘛,这两者联合作战,此外还应有更小型的有人/无人战斗机。在我军自用时主要作为无人机使用,甚至可能没有座舱是纯无人机,如果考虑外贸出口,这种小型无人僚机也可以加上座舱,并与更小型的无人机进行联合作战。(可以无限套娃,到最后四轴小无人机和更小的苍蝇无人机联合作战……有点可爱)

另一方面,未来的大型预警机, 除了我们已经看到的空警3000和“神雕”无人预警机,或许还可以开发一种大型无人预警机,其外形类似B-21,尺寸类似B-2,在机翼前缘安装大型雷达阵面,机身后部也安装两个大型雷达阵面,可以装在机翼后缘内侧,外侧机翼后缘使用透波复合材料制造一面阻挡雷达探测范围。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巨大的空中四面阵。

那飞行平台大家也已经看到了嘛。当然个人觉得现在这个飞行平台的任务应该是类似RQ-180,凭借高隐身特性执行穿透性侦察、打击效果评估等任务,但未来显然它的潜力还是巨大的,相信美国人的RQ-180也不会仅仅停留在穿透性空中侦察任务上。

所以目前美国人的CCA项目吧——就那么回事吧,毕竟从六代机项目上我们就可以看出他们对于未来空战问题上虽然寻思了很多,但实际落实的东西嘛……就那么回事吧。

就算是CCA,和攻击-11相比,能有啥意义呢?

CCA这俩飞机(YFQ-42和YFQ-44)看起来外形像是高速,其实也是亚音速,只能最多带两枚AIM-120,外形看起来也没隐身到哪儿去。

所以它们能干的事儿,攻击-11肯定都能干,攻击-11能干的事儿,这俩干不了,就算是需要空战,攻击-11凭借隐身性能前出发射导弹,肯定也比这俩货干得好,就这俩货的“半吊子隐身”,真要是在和歼-20空战的时候飞到前面来,那不就是纯送嘛……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