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井港股上市,首日盘中破发,年营收超150亿
今天(7月4日),速冻食品龙头企业安井食品正式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成为中国速冻食品行业首家“A+H”上市企业。
安井发行价每股60港元,全球发售近4000万股H股,所得款项净额23.02亿港元。上市首日,安井盘中破发,上午收盘报58.4港元,下跌2.67%,市值194.64亿港元。
1
速冻龙头赴港上市,
曾遭六成中小股东反对
安井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12月,总部位于福建厦门,公司主营速冻调制食品、速冻菜肴制品和速冻面米制品等速冻食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旗下品牌包括“安井”“冻品先生”“安井小厨”,并收购了“洪湖诱惑”“柳伍”“功夫食品”等品牌。其餐饮客户包括半天妖烤鱼、呷哺呷哺、海底捞、鱼你在一起等连锁企业。
2017年2月,安井在上交所挂牌上市,成为“速冻食品第一股”。2022年,安井成为国内速冻食品行业首家年营收超过百亿、利润过十亿的集团公司。2024年,安井实现营业收入150.30亿元(2024年年报为151.27亿元,本文依据招股书)、归母净利润14.85亿元,双双增长,继续稳居国内速冻食品行业规模第一、利润第一和市值第一(7月3日收盘时市值227.8亿元)。
2024年1月20日,公司首次公告启动H股上市前期筹备工作,正式拉开赴港序幕。经过近一年的筹备,公司于2025年1月20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在决策过程中,公司内部并非没有分歧。2024年12月20日,安井食品发布的公告显示,在港股上市议案表决中,有28.77%的股东投了反对票,其中,持股5%以下的中小股东60.51%投了反对票。尽管如此,安井管理层的战略决心最终仍推动进程向前。
今年5月16日,公司成功获得中国证监会境外上市备案通知书,6月11日通过港交所聆讯,6月25日正式启动招股程序,面向全球投资者发售股份。
根据公告,此次发行价定为每股60港元,所得款项净额23.02亿港元。公司表示,募资净额的70%将用于全球网络和供应链建设,其中35%用于扩大销售及经销网络、35%用于优化供应链。
2
业绩持续增长,却也暗藏挑战
作为中国最大的速冻食品企业,安井食品的财务数据呈现出龙头企业的韧性,但也暗藏周期波动的挑战。
2024年,公司实现营收150.30亿元,同比增长7.63%;归母净利润14.85亿元,微增0.46%。招股书显示,2024年,安井以6.6%的市场份额位居行业第一,是行业第二名的两倍。其中,速冻调制食品市场份额达13.8%,约为第二名的5.3倍;速冻菜肴制品市场份额5%,约为第二名至第四名份额的总和,成为行业唯一在两大核心细分领域均稳居榜首的企业。
产品策略上,安井成功打造了39个年收入超亿元的大单品,其中2019年推出的“锁鲜装”系列(专为个人消费者设计的锁鲜小包装)表现最为抢眼,2022年突破10亿元销售规模后,仍保持年均18%以上的增速。
然而,安井的2025年一季报显露了压力:营收36.00亿元,同比下降4.13%;归母净利润3.95亿元,下滑10.01%;扣非净利润为3.43亿元,同比下降18.28%。盈利能力指标同步走弱,毛利率23.32%,同比减少12.16%;净利率10.93%,下降6.96%。
对此,安井食品给出的理由是,主要是因为一季度整体消费环境疲软,加上暖冬影响,导致火锅食材消费下降,同时受到2025年农历新年较2024年提前至1月影响,客户在2024年年底就提前囤货,时间差异导致2024年同期销售额更高。
在一季度业绩说明会上,安井管理层表示,将提升预制菜自产比例以提升产品毛利,并逐步扩大海外业务布局。
3
与餐饮现代化进程深度交织
安井食品的成长轨迹与中国餐饮业的现代化进程深度交织。近年来,中国餐饮连锁化率从2020年的15%攀升至2024年的22%,预计2025年将达到24%。这一趋势催生了对标准化食材的巨大需求,而安井正是这一需求的极大受益者。
安井的产品线精准覆盖了餐饮业的各个环节。根据招股书,2024年其速冻调制食品收入77.93亿元,占总营收的51.9%;速冻菜肴制品43.36亿元,占28.8%;速冻面米制品24.51亿元,占16.3%。
在餐饮供应链端,安井已与海底捞、半天妖等头部连锁品牌建立深度合作,成为其核心供应商。此外,2025年3月安井以4.445亿元收购鼎味泰70%股权,后者作为高端鳕鱼制品领域隐形冠军,拥有出口资质和成熟海外渠道。其产品覆盖山姆、盒马等高端商超,以及海底捞、湊湊等渠道。同时,通过鼎味泰收购的莱卡尔(太仓)烘焙公司,安井进一步打入了瑞幸咖啡等零售店渠道。
安井小厨、冻品先生等子品牌则聚焦家庭消费场景,与盒马、叮咚等新零售平台合作,2024年新零售及电商平台收入同比增长18.35%。这种“B端+C端”双轮驱动的渠道策略,使安井在餐饮业变革中占据了颇为有利的生态位。
4
港股+东南亚:
中国味飘向全球的起手式
安井食品在去年1月启动筹备港股上市时,理由是加快公司的国际化战略及海外业务布局、增强境外融资能力、进一步提高综合竞争力等。不过实际上,登陆港交所并非安井食品国际化的起点。
早在2021年,公司就以523万英镑收购英国功夫食品,打入欧洲市场;2024年,公司高层考察东南亚后,将东南亚定位为出海首站。未来,公司出海将重点拓展东南亚主要国家及地区,通过在当地寻求战略合作、股权投资或并购等方式设厂,逐步扩大海外业务布局。
上个月,“酱油一哥”海天味业刚刚在香港二次上市,同样也是将东南亚作为了全球化布局的首个重要战场。海天和安井,走出了同样的轨迹。
这背后离不开政策的推动。去年4月,中国证监会发布的《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明确表示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香港上市;港交所方面,去年则宣布降低特专科技公司市值门槛(最低为40亿港元),优化新上市申请审批流程时间表(一般可在6个月内完成申请),对于合资格A股公司快速审批(不多于40个营业日)。
餐宝典分析师认为,在国内消费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港股+东南亚”将成为中国消费企业迈向全球的起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