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梅尼大战萨达姆!五大善人为何都不想劝架?

四十五年前,中东曾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整整打了八年。对阵双方是伊朗与伊拉克,主角是霍梅尼和萨达姆。

500

根据派出所当年笔录,是萨达姆先动的手,时间是1980年9月22日。

村委会一直在调解,但两家一直在互殴。而且村里的几位善人还向两边出售管制刀具,烟花爆竹,从中牟利。

两伊战争,对于60后、70后来说,是《新闻联播》、《参考消息》上最常见的新闻,80后那时还在混幼儿园,对90后、00后来说只是一个历史名词。

了解这场战争,对于如何看待今天的中东局势会有所帮助。

互殴的开始

1979年,霍梅尼在伊朗掌权,巴列维国王跑路。

同一年,伊拉克副总统萨达姆全面掌权,总统贝克尔被软禁。

本着“趁你病,要你命”的原则,萨达姆决心收拾老冤家伊朗,他出手的动机主要有:

一、霍梅尼政权立足未稳,国内矛盾重重,军队战力不足。

二、伊朗失去了美国这个靠山,而苏联正在出兵阿富汗,无力介入。

三、萨达姆需要通过一场胜仗,巩固自己的国内地位。

四、阿拉伯世界害怕伊朗革命会蔓延到本国,打败伊朗,萨达姆将成了阿拉伯的英雄。

五、“夺回”伊朗曾经“失去”的领土。

战争直接导火索是:伊拉克境内的什叶派受到伊朗革命的鼓舞,几大家族组织武装,想借伊朗之力夺取伊拉克政权。

两伊关系走向恶化,1980年3月,两伊宣布断交。

4月,什叶派刺杀伊拉克副总理阿齐兹,虽然没有成功,但下一个目标就是萨达姆。

萨达姆称什叶派武装为”第五纵队“,一口咬定是伊朗在背后支持,为战争动员做好了舆论准备。

领土争端也被炒作起来,伊朗的胡齐斯坦省(伊拉克称阿拉伯斯坦省)有10%的领土原为伊拉克所有,但1923年被划归伊朗。

还有伊朗的穆合玛拉和阿巴丹之间沼泽地归属问题,以及整个阿拉伯河。

这些领土划分,可追溯到奥斯曼帝国时期的文件,伊朗认为有效,伊拉克认为无效。

1975年3月6日,巴列维王朝与伊拉克签定《阿尔及尔协议》,解决了边界问题,在阿拉伯河问题上各让一步,航运收入平分。

萨达姆想一次性地解决掉这些“不平等协议”。

同时,为了争取阿拉伯国家的支持,萨达姆要求伊朗将霍尔木兹海峡的三个小岛(大通布岛、小通布岛、阿布穆萨岛)“归还”阿联酋。

三个小岛至今仍非常敏感,去年6月,中国与阿联酋发表的《联合声明》当中涉及了三小岛,伊朗就向中国提出了抗议。

为了让战争更加顺利,萨达姆还联系了伊朗旧军官,准备里应外合一举拿下德黑兰。

1980年7月,伊朗挫败了一起武装政变,叛军资助者正是伊拉克。

8月,伊拉克军队向伊朗席林堡地区移动。

9月10日-11日,伊拉克军队占领了边境上的伊朗少量领土。

9月17日,萨达姆正式宣布《阿尔及尔协议》无效。

此时,伊拉克军队已准备就绪,而伊朗还在忙着国内斗争。

伊朗首任总统兼武装力量总司令巴尼萨德尔和总理巴扎尔甘都是“自由派”,他们想取代霍梅尼。

解决“自由派”,才是霍梅尼最急迫的工作,直到开战后的第二年,霍梅尼还在忙于此事。

萨达姆完全了解这一切,他唯一担心是美国。不过,由于1979年11月爆发的“德黑兰人质事件”(激进学生占领美国大使馆,52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被扣押,要求美国将巴列维国王送回伊朗受审,危机长达444天),萨达姆根本不用担心美国会阻止他开战。

一切似乎都在萨达姆掌握之中。9月22日,他下达了作战命令,伊拉克空军突袭了伊朗十个机场,令伊朗空军的美国战机无法起飞。

战争全面爆发后,伊拉克将其命名为“卡迪西亚.萨达姆之战”。卡迪西亚是数百年前波斯人与阿拉伯人的战场,再冠以萨达姆之名,意义不言自明。

500

萨达姆亲自到前线喊话,他扬言在两周之内就可以结束霍梅尼政权,然后伊拉克军队回国度斋月。

他之所以敢对伊朗发动全面战争(伊朗人口和兵力比伊拉克多三倍),是因为他相信了美国人提供的情报:伊朗撑不了一个月,空军如果被摧毁,则会更快,而且伊朗的阿拉伯人、阿塞拜疆人、库尔德人都会出来喜迎王师。

然而,打了一个星期之后,萨达姆的计划就落空了,虽然他占领了边境重镇霍拉姆沙赫尔(伊朗最强导弹就是用“霍拉姆沙赫尔”命名),但伊朗陆军的防御极为强悍,令伊拉克军队难以推进。

萨达姆的速战速决计划被打成了消耗战。萨达姆也没有想到,伊朗军队的武器、弹药竟是如此充足。

他当然想不到,默许他进攻伊朗的美国,已在暗中向伊朗出售武器装备,经手人是以色列。

这一秘密还是美国人自己在1981年8月20日披露的,当时CNN《晚间新闻》主持人塞林杰报道:里根政府在人质危机事件还没解决之时,就在向德黑兰运送军火,目的是想通过以色列说服伊朗释放人质。

其实,美国真实目标是:默许伊拉克进攻伊朗,然后再暗中支持伊朗,让战争无法停止。两伊两败俱伤,以色列获益最大。

500

上贼船容易,下贼船难。萨达姆明知被坑也没有回头路,如果他在1981年宣布撤军,一无所获的他很可能会被复兴党反对派拉下马。

所以,萨达姆只能加大赌注,硬着头皮打下去。

萨达姆还暗示伊朗人,“打归打,但不要打脸”。就是希望双方空军不去轰炸对方油田、港口等经济命脉。

但伊朗根本不吃这套,它专盯着法奥港轰炸,法奥港是伊拉克最先进港口--由计算机终端控制,那可是八十年代初。

伊朗空军还全力轰炸基尔库克和摩苏尔的油田,打得伊拉克石油产量骤降,到1987年也无法恢复战前水平。

打到1986年,伊拉克征兵年龄已达到51岁以下,但战时经济还算运行良好,这得益于妇女教育水平的提高,她们接管了经济和行政及后勤运输工作。

500

男人虽然在前线不断死去,但女人却将巴格达治理得井井有条:高速公路、整洁的街貌、漂亮的公园、完备的公共设施、地铁改建……

当时到伊拉克出差的人,几乎感觉不到这是一个正在陷入战争的国家。

伊拉克经济为什么能撑得住?一是石油还能出口换美元;二是阿拉伯土豪们大笔大笔地借钱给它。

这些债务也是后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原因之一(科威特居然向萨达姆要债,我像个有钱还的人吗?)

500

伊朗则是全民皆兵,连女人、小孩都上了战场,他们不惜用两个伊朗人换一个伊拉克人的生命。

什叶派发起了”殉教“运动,誓言跟伊拉克死拼到底,萨达姆希望看到的阿拉伯人、阿塞拜疆人倒戈的一幕并没有发生。

更令他失望的是,战争促使伊朗各派放弃内斗,共御强敌,客观上巩固了霍梅尼政权。1981年,他成功解除了总统巴尼萨德尔和总理巴扎尔甘的职务,收回武装力量总司令一职,并建立了革命卫队。

哈梅内伊成为了总统(1981-1989年),而霍梅尼希望的接班人是拉夫桑贾尼(议长,1980年-1988年),他在1989年成为总统,不久,霍梅尼去世。

因为战争,伊朗和平地完成了内部权力分配。

萨达姆如果克制一下,坐等伊朗内乱,收获肯定要比八年战争大得多。但他不是政治家,也没有战略远见,凡事容易上头,不顾一切。

他低估了伊朗,也高估了自己。更何况美国在不断地给他挖坑,美国甚至解除了对伊朗的部分制裁,以便让它能继续打下去。

苏联、中国、英国、法国都没有出面调停,这使得两国连台阶都找不到。

苏联表面上支持萨达姆,但这是为了防止美国得到波斯湾。

英法,当时石油贸易供大于求,它们没有能源压力,战争有利于它们的军售。法国在1981年就卖给了伊拉克四架幻影,同时卖给伊朗三艘战舰,英国也是如此。

中国,没必要跟两国石油大国关系搞得很紧张。同时,中国向两伊出口坦克就赚了十多亿美元,这些钱可是中国军工产业的及时雨。

还有“蚕”式导弹,以及借埃及转手的歼7战机等等。

努力劝架

五大善人不管怎么说,都有维护世界和平的使命,它们做了很多努力:

1980年9月29日,安理会通过决议,呼吁双方停火。

1982年10月,再通过决议,呼吁双方将军队撤回国境线之内。

1983年10月,安理会和联大呼吁双方停止海上攻击(霍尔木兹海峡可不能停,否则就不好办了……)

1984年、1985年,再通过三项决议,呼吁双方军队脱离接触。

1987年7月20日,安理会通过了598号决议,再不停火,国际社会要制裁两伊。

伊拉克先接受,伊朗在1988年接受。

一方面是因为萨达姆债台高筑,已无人再借款给他;

一方面,86岁的霍梅尼已身患绝症,时日无多。

战争总算在1988年完全结束。

表面上看,安理会发挥了作用,但实际上,整整八年,也没有一个大国派特使到德黑兰和巴格达斡旋,只是在那喊:不要打啦,不要打啦。

真正想要和平的是沙特、科威特等海合会国家,它们已经受不了了。因为萨达姆在没完没了地借钱,而伊朗在海峡袭击特定国家油轮。

土豪的王公大臣们跑到华盛顿、莫斯科、北京,巴黎、伦敦诉苦,求求大家帮忙停火,土豪必有大红包重酬各位善人。

500

1987年秋天,沙特与中国签署合同,花35亿美元购买了35枚东风3中程导弹,份量足,射程远。

神器在手,就可以指着中东说:在座各位都是渣渣。谁狗急跳墙打我看看?弄死你。

沙特的心态就是土豪们的心态,两伊都打到神经质了,大家得自保,各大国都武器装备使劲买。

所以,大国们不急。

霍梅尼和萨达姆在那挺着,等对方先认怂,每一天都是痛苦的煎熬。

所以,当598号决议一来,双方就解脱了,萨达姆见台阶就下。

500

两伊硝烟散尽三十多年了,双方都伤亡惨重。

后来呢?

伊拉克还是被美国摧毁了,石油资源落到美国资本集团手中。

伊朗,受到了美国全面制裁,前几天还挨了炸弹。

历史已给中东上了血淋淋的一课。美国和以色列要打谁?跟体制无关,跟教派无关,跟人权更是毫无关系。所有舆论包装拆到最后,就是两个字--利益。

500

但是,美国今天已代表不了世界,中东局势也出现了重大变化。

中东国家想要发展,想要和平,必须认清谁才是它们共同敌人!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