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建立官员轮换制度并实行「能上能下」机制
前日出版的《澳门特别行政区公报》,刊登了多项人事调整批示,许多局级官员实行「大执位」,被形容为「官场音乐椅」。这是继二零二四年十二月二十日,第六届特区政府成立时,随着新任行政长官岑浩辉及三位新任的司长宣誓就职,对其属下的局长级官员进行集中调整后,又一次对局长级官员进行调整,而且「规模」毫不「逊色」。这里也算是第六届特区政府这部「机器」,在运行半周年后的一次「保养维修」。
这些人事调整批示,这既有由行政长官岑浩辉作出的,也有由司长作出的,但作出批示者主要是行政法务司司长和经济财政司司长。估计,随后保安司司长、社会文化司司长、运输工务司司长等,也将会陆续作出相应的人事调整批示。实际上,这几天就有隶属于这几个政务范畴的局长级官员异动的传闻,并声称其中涉及到「官员问责制」。
然而,从已经实施的局级官员人事调整的名单中看,似乎是与「官员问责制」没有多大的关系,但可能是与「适任善用」有关。当然,这也可能是在高一级的实权官员调整就位后,希望能够使用自己所熟悉的人员,或是与自己的工作「咁KEY」合拍的人员,以利于工作的更顺利开展。
不过,却也体现了「一国两制」及「澳人治澳」事业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实际上,有几位「新扎职」的局级官员,是在澳门回归祖国之后才进入特区政府工作的。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澳门回归祖国前就已经进入公职的人士,经过了二十多年,可能其年龄正在逐渐接近退休界线,将要「交班」了。
其实,从这轮局长级官员的职位调整看,更像是在实施「官员轮换交流制」——虽然在澳门特区的公共行政法律体系中,并没有这种刚性的制度之设,而今次的人事调整可能也没有刻意地遵行这种制度,但在事实上却已经是在实行「官员轮换交流制」。
「官员轮换交流制度」,是指行政机关根据工作需要或者官员个人的愿望,通过法定形式,在行政机关内部变换官员的工作职位,或把官员调出行政机关任职,或把行政机关外的人员调入行政机关担任官员职务的一种人事管理制度。这是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份,其目的是要好地适应工作需要,实现「人」与「事」的优化和合理的配置,提升行政效率和质量,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并防制由权力衍生的贪腐现象,使到官员能从复杂的人际关系、各种关系个中解脱出来,公正执法,保证各项公务活动的正常开展,对促进和保障政府机关的廉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实际上,官员轮换岗位、交流任职的机制,不但是反腐防贪的有力武器,有助于加强公务员队伍的廉政建设,防止官员久居一处而形成各种关系网,而且也有助于开阔官员的视野,丰富官员的实践经验,更新官员的知识,提高官员的管理水平。而且,可以透过对官员的工作和职位进行必要的调整,达致「人」与「事」的最佳组合,提高行政质量和效率。另外,还可避免因官员长期在一处任职而易出现的因循序协调、封闭僵化现象,以利于增强官员的责任感、进取心,更好地开创新的工作局面。
因此,这种机制,已为西方各国各地区的政府普遍采用,我国内地近年在公务员制度改革中也开始引进并形成了制度。《国家公务员职位轮换(轮岗)暂行办法》就规定,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国家公务员队伍,增强政府机关活力,提高办事效率,促进勤政、廉政建设,而实行国家公务员的「职位轮换(轮岗)」制度。职位轮换,又称轮岗,指在同一政府工作部门内对担任领导职务和某些工作性质特殊的非领导职务的国家公务员有计划地调换职位任职。轮岗的重点是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这一制度的核心在于通过岗位轮换,促进公务员队伍的活力与专业性,同时确保公务员能够全面了解和掌握不同岗位的工作,提升其综合素质。
按照《国家公务员职位轮换(轮岗)暂行办法》规定,根据实际需要,担任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在同一职位上任职五年以上,原则上要实行轮岗。这一规定旨在防止公务员因长期在同一岗位工作而产生思维定势或利益固化。轮岗年限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延长或缩短,以适应不同岗位和工作性质的要求。公务员轮岗交流制度也鼓励公务员在不同岗位间进行交流,以拓宽视野,增强协作能力。
轮岗交流的意义与效果,并有助于提升公务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使其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政府工作。通过轮岗交流,可以促进公务员队伍内部的沟通与协作,增强团队凝聚力。轮岗交流还有助于发现和培养公务员的潜力,为公务员的晋升和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因此,公务员岗位轮换制度是公务员管理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提升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促进政府工作的高效运行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制度的实施,不仅遵循了公务员管理的基本原则,还体现了对公务员个人成长和发展的。
其实,现在调整局级官员的步子,尚不算大。比较稳妥而又有进取的做法,是局长级官员不但是在本司级施政范畴内横向轮调,而且也可在本司级施政范畴外进行纵向交流。尤其是对于那些在与人、财、物密切相关因而较为敏感的部门任职较久的官员,必须及时轮换。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蠢」,任何人在工作中都需要有新鲜感,如在同一个岗位上做得太久,就会形成惰性,变得停滞不前,甚至腐朽不堪,拉帮结派、搞小圈子。只有通过岗位轮换,才能一方面可作为对管理官员阶梯式晋升制度的补充,使管理官员积累不同类别管理岗位的丰富工作经验,同时随着工作内容和范围的扩大,拥有更大的决定权,承担更大的责任,得到对职业生涯更有帮助的培训机会,获得工作的新鲜感和挑战性等;另一方面,才可在一定程度上引入新鲜的血液,激发创新的思想,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激活管理官员的潜力,使管理官员亲身体验一下其它部门的工作,从而站在更高、更广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形成换位思维,增加协作精神,更好地把握公司总体战略目标,进而成为战略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而且,对那些明显能力不足,但与官场文化比较融合的管理官员,可以给他一次轮岗的机会,看他是否还有潜能可以挖掘。
更进一步,还应当建立「能上能下」的机制,做到「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上」要德才兼备,「下」要警醒反思,把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的官员调整下来,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官员选用起来。这就一定能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真正做到「贤能爱国者治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