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清德「十讲」暴露了自己才是真正「杂质」

  赖清德为了为深化落实「十七条措施」及推动「大罢免」进行舆论造势,展开了全台巡回「团结十讲」。不过,由于其在前三讲中歪曲历史并抛出「打掉杂质说」,引发强烈反应。不但是在野阵营激烈批评,而且就连民进党内也有不同声音,担心会引起反效果,要求他暂缓续讲,或是专注台湾地区的内部问题。可能连赖清德自己也意想不到,「十讲」还未讲完,就暴露了他自己才是真正必须「打掉」的「杂质」。

  实际上,赖清德的「团结十讲」表面上高呼「团结」口号,实则却是通过裁剪历史叙事、虚构法理依据,企图炮制建构其「台独」歪理邪说,历史与逻辑错误、漏洞百出,充斥历史虚无主义,践踏法理尊严。他在讲话中炒作「互不隶属」的「新两国论」,其行径不仅严重破坏两岸关系和平稳定,更是对国家主权和民族大义的公然挑衅。而且因为无视民众要和平、要发展、要交流、要合作的普遍愿望,将进一步加剧社会撕裂。其行径不仅严重破坏两岸关系和平稳定,更是对国家主权和民族大义的公然挑衅。

  赖清德目前所窃据台湾地区领导人位子的权力来源,是「中华民国宪法」,但他在「十讲」的第三讲中,声称一九四六年所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台湾地区是没有派员参加。这当即遭到「宪法」学家、历史学家的反驳,中国国民党也拿出国史馆史料「打脸」,并讥讽赖清德连google都不会。

  赖清德此举,是要为其「两岸互不隶属」制造「宪政依据」。但他浑然忘记了,他的前任蔡英文深知,美国方面对陈水扁的「一边一国论」极为愤怒,将其视为「麻烦制造者」,因而自己要参选台湾地区领导人,首先就得消除美国当局对民进党「台独党纲」的疑虑,因而跑到华盛顿「输诚」,表态自己将信守「中华民国宪政体制」,这才让美国当局消除了疑虑。

  赖清德因为自称为「台独工作者」,因而华盛顿一直有「疑赖论」。但他却是「哪壶不开提哪壶」,不但是公然鼓吹「新两国论」,而且在这次「团结十讲」中,抛出「台湾未参与制宪」的谬论,这可能会让美国的「疑赖论」更为深重。因为在当时,美国政府是希望中国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合作实行民主宪政以推动和平建国,并派出大员进行军事调解,因而对这部「中华民国宪法」的制定,涉入甚深。现在赖清德居然要歪曲历史间接否定这部「宪法」,不但等于是抽掉了自己担任台湾地区领导人的「宪政依据」,而且也等于是否定了美国当年对中国军事调解及和平制宪的努力成果,可能触及到华盛顿的敏感神经。正如前「立委」邱毅所直言,很多人拿赖清德与蔡英文做比较。正常人几乎一致认定,他比蔡英文更不堪,更差劲,更好斗,更加草包。他一直很愤怒美国佬为什么看不起他,为什么会出现「疑赖论」?其实真相就在这三场演讲里。

  赖清德的「十讲」标榜「团结」,实质上却是制造分裂。他不仅没有团结台湾岛内现在的各个不同族群,反而还催化了撕裂、分化。尤其是他所鼓吹的「打掉杂质说」,要将不同政治立场或国族认同者视为「杂质」,要将之「打掉」,等于是宣布民进党要复辟戒严时期的独裁统治,这将会对台湾公民社会产生寒蝉效应,其本身就是对台湾民主的最大威胁。因此,如果要说「杂质」,赖清德才真正是台湾地区民主政治的「杂质」。

  赖清德以为抛出「十讲」将能为「大罢免」增添动能,但却是适得其反。据《美丽岛电子报》最新民调显示,「十讲」尚未讲完,赖清德和民进党的民调就跌至新低。按照这个民调数据,如果对国民党「立委」的第一轮「罢免」投票在今日进行,结果可能对民进党极为不利。因此,有不少人形容,赖清德是民进党的「猪队友」。而国民党和民众党及其支持者则公开表示,欢迎赖清德继续讲下去。

  正因为如此,有民进党内人士认为,赖清德的「十讲」让蓝白捡到枪、累积「相骂本」,这对于「大罢免」来说是把「双面刃」,蓝营最希冀凝聚自己的支持者,并透过赖清德的「十讲」寻找突破口,制造政治攻防以激起支持者的认同。因而「独派」立场鲜明的「公投护台湾联盟」召集人蔡丁贵就直言,「团结十讲」是「请鬼提药单」,不会有什么效果,更批评赖清德的「文胆」这么草包。

  而立场偏绿的媒体人温朗东就公开发文呼吁,赖清德应尽速调整、喊停「团结十讲」,如果要延续「十讲」,那应该聚焦在具体内政,并认为此时并非理念沟通的良机。

  这也暴露了民进党内的分歧。据报导,根据民进党内部人士表示,在「大罢免」确定采取「热战路线」之前,党内一直存在「鹰派」、「鸽派」之争。「鹰派」主张赖清德应站上第一线,与罢免团体密切合作;「鸽派」则认为民进党应维持在第二线协助的立场。赖清德宣布启动「十讲」系列,被视为「鹰派」路线的胜利。不过目前的演讲内容并非党内「鹰派」与罢免团体所期待的方向。他们认为,应该直接阐述罢免国民党「立委」的理由,以及说明罢免成功后对台湾地区的正面影响,才能提供罢免行动所需的助力。

  怀有偏执性格的赖清德,既然已经「洗湿咗头」,就将必定会固执下去,继续进行「分裂十讲」及「仇恨十讲」。再加上检调机构搜索国民党地方党部及羁押高级党工、前台北市副市长彭振声妻殒命等事件的效应发酵,催发非「绿」选民出门投下不同意票,「大罢免」未必能够「大成功」,反而可能会「大失败」。而直接上阵担任「大罢免」总司令的赖清德,在没有「挡火墙」缓冲下,就必须对此可能的结局概括承受。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