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在本土和海外的不同待遇
对中华文化和传统的文化自信这些年在急剧强化。必须说,这不是“自古以来”的。
不管是在文人雅士中,还是在村野凡夫中,对中华文化一直存在尊敬、自豪和鄙视、羞惭的分野。有人坚信,有人坚不信,大部分人其实是随风倒,而“风”在不同的时候是有不同风向的。即使在今天,虽然盲目夸大中国实力和先进成为风尚,依然不乏对中国什么都看不上的人。
五四后的新文化运动不乏全盘西化的成分,改革开放后的“河觞”时代更是流行否定中华文化。但现在,对中华文化的尊敬和自豪高涨,这不仅是宣传和教育的作用,更是国家极大发展、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作用。物极容易必反,在有些圈子里,文化自豪有走向文化沙文主义的倾向,“中国例外主义”开始出现,这就是副作用了。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文明发展进程跌入低谷。五四之后,更是一波三折。改革开放的路并不平坦、笔直,但人们“睁眼看世界”后第一次看到中国不仅在高速发展中,还在重登世界民族之林的前排。不管是政治社会,还是经济文化,不断有人指出前路尚艰,变数尚多。对于各种惊人之论,人们也急着加上各种限定语。比如说,新加坡前外长杨荣文公开表示,如果必须站队,今天新加坡还是站队美国,但20年后就会站队中国,不过什么时候跨过转折点还不知道。马上有评论指出,20年是很长的时间,这样的表态不能太当真。
各种提醒都有道理,但很多问题在20年前根本不是问题,比如新加坡的站队问题;在50年前根本是不用想的事情,比如中国经济总量和科技水平是否会在世界上不仅第一,而且遥遥领先。现在,这些都是很严肃的问题。
可以想象,在中国重回世界第一的时候,对中华文化的尊敬和自豪会更上一层楼。中华文明不仅是认同和骄傲的来源,更是未来发展的力量源泉。但只是在中国大陆。在港台,在东南亚华人聚居地区,简言之,在中国大陆之外的海外大中华文化圈里,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更加注重在传统层面,这是“来路”,脱离了这个“来路”,他们就无根了;但未必是未来发展的力量源泉。
在中国大陆,不存在“无根”的问题。“来路”不需多说,“去程”也必须从脚下开始。中华文明在大陆与其说是需要保护的文物,不如说是活着的事物,每日每时都在吸收时代营养中继续滋长、继续发展。这一“活着”的特征意味着吸取新的、包括外来的活力因素,和抛弃旧的、已经不符合时代需要的陈腐因素,文化传承更多在于精神传承,而不是形式传承。
相比于海外大中华文化圈,大陆中国对一些仪式感多于实质的传统文化并没有那么认真,甚至弃之不惜。比如说,还是有不少人为了升官发财高考求职生子延寿去佛庙烧香拜佛,但对“不大管用”但更接地气的土地庙、关帝庙之类相对不在乎,尤其是上海城隍庙这些“名庙”之外的乡野但更接地气的本地土地庙、关帝庙,对宗祠、族谱之类也只是当做旅游点的好奇玩意对待。氏族之间的百年世仇更是作为笑谈,连xx地方人不嫁yy地方人都作为陈芝麻烂谷,谁还对这些破事认真?
相对来说,海外大中华文化圈更多把中华文化锁定在“来路”的位置,在“去程”上则相当西化,说“脱中入西”都不为过。台湾的“去中国化”一地鸡毛,就是因为“去”不了,“去”了他们就成“80%的其他人”了。东南亚华人更是坚守下南洋时代带来的传统,否则他们在异族环绕中就没什么可认同了。但不管是台湾,新加坡,还是马来西亚,华人圈里对现实世界的思维和认同都十分西化。这与他们的环境有关,更与主动拥抱有关。
脱离了文化母体后,他们在选择上更加自由,傍强心理本来就是人之常情。问题是,“20年后”他们怎么办?
其实风向已经在悄悄转了。大陆的电视剧、短剧、网文已经在海外大中华文化圈深入人心,这是对“新中华文化”的重新拥抱。嗯,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