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以六月空袭伊朗带来的重要启迪!

美以六月空袭伊朗带来的重要启迪!

——如何切实捍卫国家主权?

2025-06-25/0703,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在建国伊始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是如何有效应对来自朝鲜半岛的重大威胁的。

在新中国通过“中苏新同盟条约”收回大连港、旅顺口和东北中长铁路的主权之后,为谋求苏联在太平洋的温暖出海口,在克里姆林宫秘密支持下, 未与中共中央进行任何协商,1950年6月25日,自认为完全有能力在短时间内武力统一南北朝鲜的当时北朝鲜领导人贸然发动了朝鲜内战。然而,随着麦克阿瑟9月15日发起仁川登陆战役,朝鲜人民军被美韩军队拦腰截断,主力部队大部被割裂在南方,半岛军事形势瞬间发生了根本逆转,平壤危在旦夕。

而此时斯大林的态度却是让其迁入我国东北,建立流亡政府。

面对经历过二战考验并正处在国际霸权巅峰阶段的美国军队,新中国的开国领袖是怎么考虑问题的呢?毛泽东在最终作出出兵决策之际,首先考虑的就是美国可能封锁中国沿海甚至轰炸国内主要城市,支持蒋帮“反攻”大陆,中美两国甚至有可能处于全面战争状态,并对如果出现这种极端困难的状况,做了最坏的思想准备。

在此千钧一发的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勇挑重担的首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元帅,在文革时期的审查材料中是这样讲的:“老虎是要吃人的,什么时候吃决定于他的肠胃,向他让步是不行的。他既要来侵略我,就要反侵略,不同美帝国主义见过高低,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是困难的。”【《彭德怀自述》P218】如果打烂了,无非是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胜利后再重建就是了(大意)。

也就是,防患于未然——既然这场战争难以避免,那就接受朝鲜党和政府的正式请求,跨过鸭绿江,在半岛上直接同美军较量,遏制其的侵略扩张意图,打乱其的全球战略部署。

通过第一、第二次战役,中国人民志愿军初步扭转了朝鲜战局,在半岛站稳了脚跟,在运动战时期,志愿军光复了平壤、解放了汉城,并将战线最远推至三七线附近。抗美援朝战争转入坑道阵地战时期,中朝军队在三八线附近牢牢地稳定了正面战线;并通过东西海岸的反登陆作战准备,击破了美军企图在蜂腰部再次登陆的作战企图,最终在1953年7月27日实现了朝鲜停战,这个局面一直持续至今。

1979年4月1日,霍梅尼领导的伊斯兰革命建立起伊斯兰共和国。“不要东方,也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是随后伊朗外交政策的基石,反对美国在波斯湾、中东地区和全球的霸权,坚决支持巴勒斯坦人民谋求民族独立的正义事业是其的一个基本指导意识。

同年11月4日长达444天的美国驻伊朗大使馆“人质事件”发生后,美伊关系始终处于尖锐对立状态,美国成为了伊朗的头号敌人。

这也是伊朗发展核科学、建立核工业体系的基本出发点。

然而,德黑兰的做法让人感到异常困惑。既然确定了这个大政方针,我们却没有看到其全力以赴实现既定目标的行动。而是让多少人感觉到这不过只是将之作为一个在国际(多边)谈判的交换筹码,并希望以此换取国际社会对之“解禁”。

当敌人始终没有发现物理核爆,看到其手里始终没有“真家伙”,考虑到特拉维夫对此的异常敏感及其行动的坚决性,因此,在随后每一次有关伊核问题的国际博弈中,德黑兰不断使自己处于十分脆弱,并且格外被动的战略困境。

在卡西姆·苏莱曼尼少将(伊朗现役最高军衔)主持伊朗革命卫队“圣城旅”工作时期,成功地建立了中东地区什叶派“抵抗之弧”,其实就是在这个国家最重要的西南方向构建起国家的战略屏障,并且一度非常的成功地导致以色列陷入了异常窘迫的战略包围之中。

然而,随着2020年苏莱曼尼将军被暗杀,随着最高领袖日益年迈,前任总统莱希因直升机事故而罹难后,伊朗由“改革派”主导的战略妥协政策逐步在国内政治中占据了上风。到今年,哈马斯基本抵抗力量在与入侵以军(IDF)的作战屡遭重创、多位领导人被以暗杀或在加沙的战斗中牺牲,黎巴嫩真主党最高领导层、军事指挥和基层动员体系在BP机事件和以军空袭中被摧毁,叙利亚巴沙尔政权在土耳其支持的朱拉尼恐怖组织的军事进攻下在十天内土崩瓦解,……这道战略屏障现在已经基本上被美以撕裂破解。

这就是今年六月,以色列以二十多年来一直渲染的伊朗发展核潜力为借口,在中东占据绝对优势的以色列空军(IAF)得以顺利突然空袭德黑兰中心城区,摧毁了革命卫队的核心军事指挥阶层,三十余位革命卫队将军陆续罹难;摩萨德特工系统在不同的地点,同时暗杀了九位伊朗顶级核专家的根源,也是事态发展的必然结果。

这就提示人们,面对西方霸权的野蛮行径,不能对之抱有任何的幻想,应该“凡事预则立”,保持坚定的战略定力,立足于自身力量,独立自主地维护自身的国家安全,并使自己始终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而不要最终沦落到仰人鼻息、靠精神胜利支撑政权颜面的可悲状态!

初稿写于2025年7月3日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