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芯龙头云英谷“勇闯”港股
总有一条道路适合创业者。
6月26日,云英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英谷”)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从2023年初科创板IPO的雄心,到2024年底与汇顶科技(603160.SH)的并购谈判,再到2025年3月的交易破裂,云英谷的资本化历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半导体企业在技术追赶、资本扶持和市场现实之间的艰难平衡。
而在港股“小阳春”的曙光下,这份招股书也撕开了云英谷更残酷的真相,三年亏损6.65亿元。
1、行业新星的崛起与资本追捧
云英谷的故事始于2012年。创始人顾晶放弃美国硅谷的机会,带着一沓芯片设计图纸回到深圳,在华强北附近创办了这家显示驱动芯片企业。顾晶的清华与哈佛学术背景,成为吸引资本的第一张名片。
而云英谷的技术路径选择极具前瞻性:专注AMOLED显示驱动芯片,同时布局Micro-OLED显示背板/驱动技术。这一定位抓住了智能手机和AR/VR设备爆发的历史机遇。
随之而来的就是资本的狂热追捧。华为旗下哈勃投资、小米长江产业基金、京东方、高通中国等产业资本先后注资;红杉中国、启明创投等顶级财务投资机构积极参与;截至2024年9月,公司完成超10亿元F轮融资,估值达83.32亿元。
在资本的助力下,云英谷的技术也是突飞猛进。2019年,云英谷成为中国大陆首家通过品牌客户认证的AMOLED显示驱动芯片设计公司;2021年,云英谷实现LTPO高帧率芯片独家供货某品牌手机;2024年,云英谷的Micro-OLED显示背板全球市场份额达40.7%,位居世界第二。
而市场数据印证了其行业地位,2024年云英谷的AMOLED显示驱动芯片销量达5140万颗,全球市场份额4.0%,位列中国大陆第一、全球第五。
2、科创板梦碎与并购困局
2023年1月,云英谷开启上市辅导,与中金公司签署辅导协议,正式启动A股IPO征程。彼时云英谷估值已达85亿元,入选《胡润全球独角兽榜》。
然而,当时正值IPO收紧,科创板的大门已悄然关闭。监管对盈利要求的严格成为无法逾越的门槛:2022-2024年,云英谷营收从5.51亿元增至8.91亿元,但净亏损分别为1.24亿、2.32亿和3.09亿元,三年累计亏损6.65亿元。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主要面向创新药企”的潜规则下,半导体企业上市通道基本被封死。
而云英谷销售增长的背后则是单价持续下滑,AMOLED芯片均价从2022年25.6元降至2024年15.9元。为争夺市场份额,公司被迫加入国内厂商的“内卷”竞争,以牺牲利润换取规模。
到了2024年11月,A股触控芯片龙头汇顶科技公告,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云英谷控制权。
这似乎是一个完美组合。毕竟,汇顶科技在指纹识别和触控芯片领域积累深厚,云英谷的显示驱动芯片可与其形成完整解决方案;而云英谷背后56名股东获得退出通道,汇顶科技则能切入快速增长的显示驱动芯片市场。
当时,市场一片沸腾,汇顶科技复牌后股价涨停,多家券商给予“买入”评级。
然而,没想到在谈判桌上的现实困境也远超预期。核心矛盾聚焦于估值分歧,汇顶科技参考净资产(约11亿元)和市占率调整估值模型,而云英谷的股东坚持基于技术优势(全球AMOLED第五)和IPO潜力估值,拒绝“贱卖”,尤其是云英谷于2024年9月以83亿估值获得新股东祥峰投资、策源资本的入股。
于是,这场轰轰烈烈的并购,最后在2025年3月3日,一纸公告宣告这场持续三个月的“联姻”终结:“交易各方未能就交易对价等商业条款达成一致”。
3、港股IPO:背水一战的救赎
并购失败的云英谷面临严峻的现金流压力。截至2024年底,云英谷现金储备仅剩1.05亿元,而当年研发投入就达2.42亿元。
与此同时,2025年港股市场迎来IPO“小阳春”。上半年超180家企业递表,超2024年全年70家的两倍。18C章节(针对特专科技公司)已有10家企业申请,其中5家为2025年上半年申报。
于是,到了6月26日,云英谷正式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然而,云英谷的招股书呈现出一个矛盾体。
2024年云英谷的AMOLED驱动芯片销量5140万颗,三年复合增长率71.3%;云英谷全球市场份额从2022年1.2%升至2024年4.0%;云英谷成为中国大陆唯一对品牌手机累计出货超千万颗的AMOLED芯片企业等,都可以说云英谷的行业地位持续攀升。
但是,在财务数据上,云英谷毛利率从2022年31.9%断崖式下跌至2024年2.5%;而AMOLED芯片毛利率2024年仅0.3%,2023年甚至为负值(-1.4%),2024年净亏损扩大至3.09亿元,三年累计亏损6.65亿元。
云英谷的财务困局在客户结构中暴露无遗。2024年,前五大客户贡献90.2%收入,其中最大客户占比54.1%。这种依赖使公司在价格谈判中处于劣势。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云英谷商业模式缺陷,规模的扩大,取决于对痛苦的承受意愿和承受能力。
而云英谷的销量上涨来自价格战驱动,导致平均售价不断下降,毛利率不断下滑。这与台系竞争对手形成鲜明对比。联咏科技2024年营收255.57亿元,净利润53.96亿元;而瑞鼎科技2024年营收增长33.11%至54.48亿元,净利润增长45.48%至4.68亿元。
而研发上的沉重负担同样不容忽视,2024年云英谷研发费用2.42亿元,占营收27.2%。150余名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69.6%,平均行业经验超10年。
即便拥有如此豪华的研发团队,云英谷2024年毛利率仅2.5%,在技术追赶阶段,研发投入难以转化为定价权。
云英谷的港股招股书展现了一个“令人窒息”的循环:依靠资本输血扩大规模,通过价格战争夺市场份额,承受巨额亏损维持技术投入,最终又回到资本市场寻求新一轮输血。
站在港交所的门口,云英谷尽管募资计划明确,投向AMOLED TDDI芯片、Micro-LED技术等,但港股投资者对持续亏损企业持谨慎态度。
当2025年港股IPO通道重开,超过180家企业蜂拥递表时,云英谷终于挤上了这班“资本救生艇”。但招股书中那行“2024年AMOLED芯片毛利率0.3%”的数字却颇为显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