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直布罗陀重新审视香港
前段时间去了一趟直布罗陀,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巧合的是,因为与西班牙的历史纠葛,这里常常被称为“西班牙的香港”,而香港早年也曾被称为“东方的直布罗陀”,看看直布罗陀的前世今生,或许为重新审视香港问题提供一些别样的观察。
直布罗陀跟香港一样也是弹丸之地,而且要小的多,只有6平方公里,是英国14个海外领地中最小的一个,同样类似的是,直布罗陀也坐拥绝佳地理位置,是地中海通向大西洋的咽喉之地,想当年英国西控直布罗陀,东握苏伊士运河,整个地中海都被其包围起来。正是因为绝佳的地理位置,这里也成了兵家必争之地,西班牙历史上多次想要夺回来,然而都失败而归。
其原因除了英国的武力回应以外,当地人的排斥态度也是主要原因,直布罗陀曾经在1967年和2002年两次举行公投,结果都是以高达98%以上的支持度继续留在了英国,甚至连英国与西班牙共管的提议都得不到认可。莫非直布罗陀的主要居民都是英国人,真相却并非如此,当地的主要人口是意大利移民、西班牙人以及马耳他人,而英国人只占了十分之一,而且主要是驻军家属。
巧合的是,香港这些年的所谓抗争中,也多次打出殖民地时期的“龙狮旗”,这次反修例还有不少人跑去英国游行,说自己是香港人也是英国人,就是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单纯看这些表面现象,或许还真可以得出结论,英国的殖民确实赢得了殖民地人民的“衷心拥护”。
当然真相肯定并非如此,事实上,直布罗陀刚开始也是相较西班牙拥有更好的经济条件,英国加入欧盟之后开放边境,隔壁的西班牙人还进入直布罗陀打工,每天高达1万人之多,而当地人口也不过3万而已。
不过,若认为直布罗陀人单纯因为经济问题而拒斥西班牙,恐怕也是过于简化的推论,事实上,当地人的国族认同也是错综复杂,自认为是多元文化共生,又共享大英帝国荣耀之类,都是潜藏在这些人心中的深层次认同观念。香港人其实也同样如此,有香港学者在探究英国殖民管治术的著作中就曾提到,直布罗陀人是身为西班牙人却不想当西班牙人,这并非他们更爱英国,而是英国的文化特质已经成为他们身份的一部分,香港人虽然不像直布罗陀人那样排斥自己的中国人身份,但香港人的中国想象却也不同于内地人,而是形成了香港特色,该学者将之称为“本土的环球特色”。
问题在于,这种带着浓厚优越感的心理与认同,未来还会有足够的物质基础支撑吗?同样来自于直布罗陀的例子,过去直布罗陀经济发展优于西班牙,现在却很难再得出这一结论,受制于人多地狭,加上英国也没有刻意经营,直布罗陀只能依靠旅游和博彩业来获得收入,另外就是金融服务业,对比下来,隔海湾相望的西班牙阿尔赫西拉斯现在已经变成西班牙最大的集装箱港口,上世纪九十年代一度是整个地中海地区的最大港口,现在依然可以位居第二,而直布罗陀则只剩下军港这一个作用。两个城市哪个更具发展前途,不问自明。
香港又何尝不是这样?许多人怀念殖民时代带给香港的繁荣,殊不知这种繁荣是建立在内地的封闭上,想当年内地连接西方世界的贸易只能依靠香港转口,改革开放之初更是借助香港走向了世界,刚开始香港发展工业,因为没有内地的竞争因而得以快速腾飞,进而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后来随着内地工业的兴起,香港又适时扮演了物流中心、贸易中心以及金融中心,再度成为受益者,这两次重大风口才是成就香港今天样貌的核心原因,而不是英国殖民者多么善于经营香港。
但是,等到内地港口兴起,特别是内地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内地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不再依赖香港,这时候香港就面临着第三次转型,要么成为科技中心要么成为创新中心,可惜的是,香港错失了这一机遇,没有利用好自己的人才优势和资金优势,反而开始沉溺于政治正确,打着反对地产霸权的旗号,反对特区政府推动的种种发展规划,结果就是一事无成。当然,在此过程中特区政府当然也要负责任,他们推行的很多发展规划确实有图利地产商之嫌,许多政策安排也没有设计周延,但即便如此也不能甩开泛民的锅,因为他们为了反对而反对,反对之余又提不出替代方案,让今天的香港依旧只能在不断的反对运动中继续蹉跎。
从历史大势来看,香港的衰落几乎是必然的,一如直布罗陀愈来愈失去存在感一样。因为他们周边的城市已经发展起来,与之形成竞争关系,而无论是香港还是直布罗陀,都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前景规划,因而只能回过头来拥抱过去殖民时代的荣光,某种程度上就是掩耳盗铃的鸵鸟思维。
有意思的是,也正是因为直布罗陀的利用价值已经少到不能再少,连军事价值都很难具备,所以英国政府曾经在1997年有意与西班牙政府谈判,商讨共管方案。相比起来,香港当然还有利用价值,可以充当西方世界制衡中国的一个棋子,现在看起来不少香港人也非常享受这最后的利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