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爽文更爽!美西方用“环保”精心设局,中国用产业逆势突围

500

  (上图为《纽约时报》的文章配图之一,左边是中国山西的光伏发电厂,右边是美国得克萨斯州的原油开采设施)

  1)美国《纽约时报》最新一篇关于中美能源转型的文章很有意思,这篇文章的标题是,《中美未来能源竞争,中国正在取得领先》。该文的核心内容是,当美国特朗普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开倒车”,继续大力开发石油和天然气等会化石燃料时,中国正在太阳能、风能、电动汽车及电池等可再生能源及其相关产业取得全球主导地位。该文不无感慨地得出结论,美国正在输掉跟中国的这场能源转型竞争。

  2)过去十几年,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经历了一条“逆袭之路”。一开始,一些美西方国家积极开展“减碳外交”,虽然它们打的都是“环保”的旗号,但是,毋庸讳言,它们都有一个更为隐藏的目的——打击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在全球推广它们自己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并掌控这一新兴产业。但是,谁能料到,十几年后,一向把“环保”挂在嘴边的美西方国家,正在不断放弃自己的减排义务和责任,反而是中国,把减排压力变成了经济转型升级和创造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强大动力,不仅正在朝着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顺利迈进,不仅没有让美西方用“环保”卡住中国制造业的脖子,反而取得了全球可再生能源行业的竞争主导权。回顾中国经济在环保压力下的这条逆袭、突围之路,借用网友的话来说,“这真的是比爽文还让人更爽。”

  3)曾几何时,“碳中和”“绿色责任”成了西方大国最锋利的经济武器之一。西方国家通过征收碳税、施压供应链、限制补贴准入等手段,打着“气候正义”旗号,行制造壁垒之实。中国产业链首当其冲,钢铁、水泥、化工、汽车、电池等领域一度面临出口压力。不少人担忧,中国是不是又要被“绿色高墙”挡在发达世界之外?十几年过后,这场在“环保”旗号下的国际经济竞争,却迎来了剧情反转——中国不仅没有成为西方“绿色保护主义”的受害者,反而成了一个“大赢家”。2024年,是中国新能源产业继续“高歌猛进”的一个关键年份:

  装机世界第一,新增风光380GW,占全球近七成;

  出口全球第一,光伏452亿美元、电池690亿美元、电动车435亿美元;

  创新专利领先,清洁能源相关专利总数接近75万件,占全球52%以上;

  制造效率碾压,动力电池成本为美国的1/6,建厂周期缩短40%。

  这一系列硬核数据表明,中国不仅在与气候变化赛跑,更是在与美西方的“低碳地缘竞争”中赢得主动。这不是战术层面的胜利,而是战略维度的逆转。未来20年,全球绿色能源新秩序根基已经奠定,而中国处在了一个非常有利的地位。

  4)西方设局,中国破局,不是靠运气,而是靠战略远见。时间回到2003年,中国已经意识到,能源安全将决定中国未来的大国地位,而中国自身缺乏优质油气资源,对进口原油依赖度非常高,加之马六甲海峡易被封锁,形势严峻。于是,“发展可再生能源”“培育自主技术链”“避免资源锁喉”成为当时“十一五”国家能源战略布局的核心。今天回看,这正是中国绿能崛起的“第一颗按钮”。过去二十多年,在能源转型方面,中国的顶层设计目标明确,政策不摇摆,才有产业定力。

  5)做到这一切,中国不靠“情怀”,而靠“效率”。让我们再来看几个硬核数据:

  全球清洁能源专利总数,中国占比超50%,接近70万件

  全球前十的光伏企业,中国占九席

  全球前十的动力电池企业,中国占七席,其中宁德时代、比亚迪稳居前二

  全球电动车出口第一

  这一切背后,是无数科研团队、制造工人和地方政府夜以继日“拧成一股绳”的结果。全世界在中国这场能源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过程中都可以看到,“中国一旦定了目标,所有人就朝一个方向跑。”

  6)别小看了中国可再生能源逆袭之路的含金量。2008年美国还是全球多晶硅产量第一,如今中国占比高达92%。美国曾是风电设备技术领跑者,现在却买不起自家的叶片,只能进口中国的性价比产品。更关键的是,中国不只卖产品,还输出标准。2024年,中国主导的“光伏组件逆变器并网技术标准”正式纳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标准体系,这意味着以后全世界铺光伏,得看中国脸色。

  7)特别一提的是,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实现了产业集群式发展,这是效率提升器也是竞争护城河。中国新能源的崛起,离不开“集群效应”这个中国式奇迹。以合肥、宁德、无锡为代表的“新能源之都”,不仅产业上下游一应俱全,而且三小时物流圈内可完成95%的核心部件供给。据世界银行数据,中国建设同等级别电池厂成本为美国的1/6,周期短40%。产业集群降低的不只是成本,更是协同效率和技术迭代速度。这不是“你家便宜”这么简单,而是“你家比别人快三年”。

  8)目前,中国的可再生能源产业的竞争力正在向全球辐射,中国不止是简单向世界出口可再生能源产品和技术,更是在布局全球市场的主导权。2023年以来,中国清洁能源企业在海外掀起投资狂潮。比亚迪建厂巴西、沙特;宁德时代落户匈牙利、印尼;隆基与阿根廷合作开发高原光伏站……据气候金融研究机构Climate Energy Finance统计,中国自2023年以来对外绿色投资超1680亿美元,远超美国绿色对外援助。不仅是电站项目,还包括融资、设计、技术输出和人才交流。这是工业链全球化的升级版:以绿能为支点,撬动外交、安全、金融“三维合力”。

  9)反观美国,在这场事关未来的能源转型竞争中,一边喊“钻井”,一边却在错失未来。特朗普政府上台后,第一件事是重启公共土地开采、审批新油气管道,同时砍掉所有气候相关外交预算。在中国搞风车时,他们在鼓吹“V8引擎复兴”;在中国安装机器人生产锂电池时,美国却忙着游说日韩投资阿拉斯加天然气。2023年,美国电动车出口值为120亿美元,不到中国的三分之一。讽刺的是,美国曾是最早研究太阳能的国家,如今却把技术拱手让出,把市场拱手让人。

  10)展望未来,在这场绿色竞赛中,中国已经领先了好几圈。全球能源转型已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谁来主导”的博弈。中国,已在政策、技术、制造、金融、标准五个层面完成全面部署。这不是被动“跟着做”,而是主动“领着跑”。当欧美政客还在争论“气候是不是骗局”时,中国早已用一块块太阳能板、一辆辆电动车,把“绿色”变成“红利”。这是一个工业文明的重构,也是一个话语体系的逆转——未来谁说了算?很可能,不是白宫,而是中国。

  过去十几年来,西方用“气候变化”出牌,中国用“产业升级”接招。他们打着环保旗号设的局,却被中国走出了一条绿色崛起之路。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生的事情,同样在很多领域一再发生,美西方国家通过设定“游戏规则”,不断给中国参与全球经济竞争增加难度,但是,顽强的中国人却一次又一次在新的规则下继续脱颖而出。我们从不怨天尤人,我们相信奋发图强的力量,我们相信“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坚持的力量。这一切,让竞争对手为我们设的局、挖的坑,最后都成了我们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强大动力。过程之艰辛和结果之爽,都值得细细回味。

  最后,让我们用《纽约时报》上述文章评论区点赞数最高的两条高赞评论作为本文的结尾。不知道你看完之后有什么感觉,我是除了自豪还是自豪:

500

  ——“我不敢相信这一点,但是,中国提出的未来愿景竟然比美国更有希望。”

500

  “中国正在为下一个100年进行战略规划。美国共和党人呢?他们正在怀念100年前的镀金时代。我们完蛋了。”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