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费13亿!达仁堂清仓40年合资药企,速效救心丸库存却暴增80%
出品|健康之声
撰文丨九裘小妹
编辑|塔尔·小康A
靠出售合资公司股权获得超33亿元收益的达仁堂,正面临核心中药产品销量滑坡、库存激增的窘境。当“现金奶牛”彻底离场,这家中药老字号能否靠16亿“分手费”重振主业?
40年的合资经营一朝终结。随着达仁堂将所持天津史克剩余12%股权以16.23亿元转让给赫力昂系公司,这家曾贡献超10亿元利润的合资药企彻底退出达仁堂的投资版图。
高达13亿元的年度净利润增量,成为达仁堂为2025年提前预定的“业绩保险”。
但华丽的分手费背后,达仁堂自身的主营业务正陷入失速困局——2024年营收下滑11.14%,扣非净利润大跌21.61%,拳头产品速效救心丸销售额下滑、库存量激增80%,折射出这家百年药企的增长焦虑。
分手费:33亿落袋的资本盛宴
作为中国最早的中外合资药企之一,天津史克堪称达仁堂的“现金奶牛”。
过去六年,天津史克净利润合计超38亿元,为达仁堂贡献约10亿元权益利润。仅2024年9月首次出售13%股权,达仁堂就录得14.5亿元税后净收益。
而本次清仓剩余12%股权,高达135.25亿元的估值令人咋舌。相比标的10.72亿元账面净资产,市净率高达13倍,评估溢价831%。赫力昂为获得芬必得、新康泰克等品牌的中国市场控制权,付出了高昂代价。
“这本质上是一次双赢交易。”一位医药行业分析师指出,“赫力昂实现独资化战略,达仁堂则获得巨额现金流弥补主业下滑。”
粉饰术:卖资产撑起的利润神话
股权转让的甜头,在达仁堂2024年财报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营收下滑11.14%至73.07亿元的情况下,凭借出售天津史克股权获得的14.5亿元非经常性收益,公司归母净利润逆势大增125.94%至22.29亿元。
若剔除这笔“飞来横财”,达仁堂扣非净利润实际下跌21.61%至7.46亿元,创下2017年以来最差业绩。
更严峻的是核心业务全线溃退:医药工业收入44.91亿元,同比降8.91%;医药商业收入31.12亿元,同比降17.25%; 中成药营收56.57亿元,同比降3.07%;西药营收11.92亿元,同比暴跌29.75%。
库存劫:拳头产品滞销的警报
曾被寄予厚望的“三核九翼”战略遭遇滑铁卢。2024年,达仁堂10款主力产品中8款销量下滑。京万红软膏销量暴跌26.88%,紫龙金片、通脉养心丸等跌幅均超10%。核心大单品速效救心丸销售额(含税)19.8亿元,较2023年的20亿+明显缩水,销售量降1.7%。
更触目惊心的是库存危机:速效救心丸库存暴增80.88%;胃肠安丸库存激增699%;清咽滴丸库存增长124.83%。
“库存增幅远超销量变化,暴露生产计划严重偏离市场需求。”一位财务分析师警示,“这可能导致存货减值风险,吞噬未来利润。”
失衡局:重营销轻研发的痼疾
面对增长瓶颈,达仁堂的投入结构暴露战略偏差。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缩减12.05%至1.62亿元,不足销售费用(20亿元)的十二分之一。其中市场拓展维护费超10亿元,宣传咨询费达4.45亿元。
“重营销轻研发在短期内或可维持份额,但缺乏新产品接力,老字号光环终将褪色。”某证券医药研究员指出。
消费者投诉更增添质量隐忧。2025年2月,12315平台显示有消费者投诉达仁堂“产品掺杂掺假”,尽管该投诉最终因企业拒绝调解而搁置。
转型谜:16亿资金的豪赌
对于两次股权转让获得的33亿元资金,达仁堂公告承诺将用于“战略并购、新品研发及市场拓展”。但资本市场对此存疑:
2024年混改后,公司陆续剥离医药商业等非核心资产,却未见重大并购落地;研发投入不增反降,与“聚焦中药创新”口号背道而驰;主力产品增长乏力,清咽滴丸虽增61%但基数仅3.5亿元。
“真正的考验现在才开始。”一位长期观察医药行业的私募经理直言,“当2025年财报失去股权出售收益,若主营业务仍无起色,达仁堂或面临估值重构。”
结语:老字号的十字路口
站在合资时代终结的节点,达仁堂手握16亿元现金,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
这笔“分手费”是涅槃重生的燃料,还是延缓衰落的止痛药?答案藏在企业战略定力,是继续依赖营销驱动存量市场,还是重金投入研发开拓增量空间?是困守“速效救心丸”单一爆款,还是真正构建“三核九翼”产品矩阵?
当合资红利消失,百年老店的复兴之路,终究要回归中药创新的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