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子生物承认标准漏洞,回避核心质疑消费者利益谁来买单?
全球重组胶原蛋白龙头企业巨子生物发布声明,首次承认其质量标准、检测方法和标签标识存在局限性,这一表态标志着持续一个多月的行业争议迎来关键转折。事件的核心矛 盾直指可复美明星产品"胶原棒"的重组胶原蛋白含量问题,而这场风波背后,暴露出中国美妆行业在技术标准、企业责任与消费者信任之间的深层博弈。
争议始于5月24日,香港大学化学博士郝宇(网名"大嘴博士")通过高精度HPLC高效液相色谱氨基酸定量法检测发现,可复美"胶原棒"中重组胶原蛋白实际含量仅为0.0177%,远低于产品标注的0.1%。这一结果直接挑战了《化妆品标签管理办法》关于非微量成分的规定,更引发对产品功效宣称真实性的质疑。
巨子生物迅速回应,,称多批次自检结果均显示胶原蛋白含量超过0.1%。但关键争议点在于检测方法的科学性:郝宇使用的HPLC法虽灵敏度极高,却未被现行行业标准采纳;而巨子生物采用的凯氏定氮法等传统方法,可能因化妆品复杂配方干扰导致结果偏高。这种方法学分歧暴露出行业标准的滞后性——目前化妆品中重组胶原蛋白检测尚无统一国家标准,不同机构因方法差异得出的结果可能天差地别。
值得关注的是,巨子生物参与起草的YY/T1947-2025标准将于2026年3月实施,这一标准尚未正式生效却被企业用于自我辩护,引发"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的质疑。国家药监局虽已启动标准制定工作,但进展缓慢,行业规范化仍需时间。
争议直接冲击了可复美的市场表现。在刚刚结束的618大促中,可复美跌出抖音美妆品牌前十,天猫排名从第12位降至第16位,5月销售额增速骤降至4.3%,远低于1-5月23%的整体增幅。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24年可复美曾两度登顶天猫精华类目销量冠军,单月胶原棒销售额达1.8亿元。
资本市场同样反应强烈。自5月20日创下85.7港元高点后,巨子生物股价持续下跌,跌幅超过四成,市值蒸发逾300亿港元。这一现象折射出投资者对企业技术信任度的动摇——作为依赖单一品牌(可复美贡献81.5%营收)的上市公司,巨子生物若无法重建科学公信力,其高营销驱动的增长模式恐难持续。
事件背后暗藏行业巨头间的技术路线之争。华熙生物作为透明质酸领域的领导者,多次公开声援郝宇,并直指部分企业将"根本不具备胶原蛋白结构的多肽甚至二肽包装成重组胶原蛋白进行营销"。这种表态被解读为对重组胶原蛋白概念炒作的反击,尤其是针对巨子生物的市场主导地位。
华熙生物的质疑并非孤立事件。2025年5月,其曾炮轰多家券商研报夸大重组胶原蛋白功效、唱衰透明质酸,甚至向证监会反映研报误导问题,导致相关研报在网络上"消失"。这种行业生态的博弈,本质上是生物科技企业对技术话语权的争夺——华熙生物强调透明质酸的不可替代性,而巨子生物则试图通过重组胶原蛋白开辟新的增长曲线。
面对危机,巨子生物采取了"技术叙事+责任转移"的双重策略。一方面,其声明强调"全面自查""多维度方法学验证",塑造积极整改的企业形象;另一方面,将争议归因于"现有标准体系与行业发展不相适应",试图将企业责任转化为行业共性问题。这种表述通过专业术语的运用,实现了从"企业过失"到"发展瓶颈"的话语转换。
对于巨子生物而言,单纯依赖公关策略已难以为继。其必须直面核心问题:公开被质疑产品的原始检测数据、说明标准优化的具体路径、建立消费者补偿机制。正如花旗研报指出,若无法解决科学信任危机,即便上调目标价至78.1港元,市场信心仍可能持续低迷。
这场争议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在技术创新与商业利益的博弈中,科学真相与消费者权益不应成为牺牲品。唯有建立透明的标准体系、强化企业责任意识,才能让重组胶原蛋白这一前沿技术真正造福消费者,而非沦为资本炒作的工具。未来,随着国家药监局标准的落地和行业监管的加强,重组胶原蛋白行业或将迎来一场深刻的洗牌,而巨子生物能否在这场变革中重塑信任,将决定其能否继续领跑全球市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