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快手到抖音,娱乐中的低俗是应该的吗?

净网行动从去年开始就没停过,波及直播、短视频和资讯类平台上的低俗内容。这场行动赢得了网民们少有的热烈支持,舆论一片叫好。新老媒体和论坛大V纷纷带头批判,责难声不绝于耳、振聋发聩。但是,在欢呼背后,什么都没有改变,只会变得越来越糟。

作为生产工具的娱乐APP

1996年,著名学者布迪厄在法国电视一台录制了两场演讲。该档节目没有任何干预,所以他称自己“控制着生产资料”。正因为控制着生产资料,他才能在电视上批判电视,揭露电视行业的虚假。如今,只要你在UGC(用户原创内容)平台上生产内容就等于控制着生产资料,但这种情况可能持续不了太久。

生产资料的有无是判断阶级属性的一个标准,无产阶级意味着没有生产资料。快手上的低俗网红周入百万的奇迹,仍然符合基本的经济学原理。搬砖维生的无产者只需买下手机,就能成为某种意义上的有产阶级。即便他的生活还没有改变,品味依然那么糟糕,但生产资料已经握在他的手上了。

对这些无产者来说,能投入生产的原物料只能是自己的肉体,因此把肉体投入生产就是他们唯一的选择。如果这项生产效益很大,那就会加大投入,直到触及肉体所能承受的底线。十四岁孕妈、手枪钻吃玉米、鞭炮炸裤裆这些几近自残的行为,正是在上述模式下产生的,因为风险越大效益也越大。

和知乎大V有本质不同,生产资料和资本积累很难改变他们的生产模式,这些无产者仍需依靠贩卖体力,性和人身风险变现。可是从中获得的收益,是他们作为建筑工、性工作者和高危职业无法想象的。因此在两种收益面前,正常人偏向于选择网红。

如果我们把生产资料直接夺走,那他们又会沦为十足的无产阶级,只剩高考可走。似乎在道德层面,我们这么做没有错,但站在他们的角度看,就和夺走高考这条阶级流动通道一样残忍、霸道,充分表现出精英主义的傲慢。

换作你,会同意吗?

除去那些触犯法律的低俗内容,我们对快手、抖音和今日头条的喜恶应该是一个审美问题。但是在我们批判这些平台时,往往站在道德层面。这就使审美问题道德化了,其结果就是降低我们的判断难度,迫使我们迅速做出反应(站队)。因此,审美问题道德化与短视频平台,本质上都在阉割我们的思想。

14岁孕妈犯法,封杀无可厚非。那16岁、18岁、20岁孕妈上直播该不该封呢?把“低龄孕妈该如何定义”的伦理问题,转换成“低龄孕妈现象毒害青少年”的道德问题,就降低了大众发声的思考成本。然而在法律之上,用道德准绳评判是非,很容易陷入滑坡谬误,解决方法便是一刀切,即我们最不乐见的方式。但在封杀低俗网红一事上,我们成了帮凶。

孕妈现象至少涉及伦理问题,而一般的低俗视频和更多的搞笑段子是否该下架,就纯粹是一个审美问题。在当代中国,讨论审美问题是危险的,因为说阳春白雪好就是装逼;认下里巴人好就是无知,谁都说服不了另一方。但只要我们把审美问题道德化,把短视频平台形容成生产低俗内容、毒害青少年、使大众愚昧无知的万恶之源(这已然成为一种主流观点),就能逼着大众喊出整体封杀的口号。

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我们把审美问题上升到道德层面,把拥有生产资料的个人替换为生产资料本身,我们的批判对象就成了一个抽象概念,即“庸俗”。谁都讨厌庸俗,因此所批判的具体对象就成了我们宣泄不满的代替品。把具体问题抽象化,其实是在激发我们的“平庸之恶”,正如在集中营拉下毒气阀的纳粹一样,我们被洗脑了。

所谓的低俗是一些人的正当工作,我们一刀切是在逼他们改行。而是否真的低俗,总来不及思考。

低俗是一种权利

低俗原本只是一种现象,但自从精英文化吸收低俗以后,低俗成为了一种特权。在《丑的历史》中,美学家翁贝托·艾柯讨论了名为“坎普”(Camp)的丑,这种丑是精英文化对低俗的收编。加上另外两种丑(他者的丑和媚俗),精英审美的生产线便组装完成,一方面能重新审视经典美,另一方面把低俗改造成经典美。

经典的低俗之美和流行的低俗之间,只存在表达形式上的区别。法国的萨德侯爵以情色虐恋小说闻名世界,这些低俗内容密度高,但文学手法精致的小说已然成为精英文化的一部分,成为文学经典。然而这种低俗若以庸常的形式表现出来,就会受人耻笑。可我们耻笑的是什么呢?除表现形式外,剩下的就只有作者身份了。

尹吉男在讽刺“王朔批判大众文化庸俗”时说:用一种更独特的庸俗去批判一般的庸俗,哪个更高明?这句话是说,在精英文化收编大众文化的低俗内容时,就已经不具备批判大众文化低俗的合法地位了。可现实情况是精英文化不但乐于收编低俗,使其成为经典美,更乐于直接摧毁被它收编的低俗土壤——生产并运用这种低俗的大众文化。

低俗经典化的过程,分为精致化、理论化和神秘化三个步骤。这个过程一步步增加大众的欣赏难度,并使原来植根于大众文化中的低俗变成大众难以接触的经典,现代诗、当代艺术和爵士乐经典化的过程都是如此。在具体手段上是对生产资料的控制,在出版业、美术馆和音乐厅进行学术评估,并以此区别对待特权人群的低俗品味和大众的低俗,而副作用就是这类低俗的活力在大众文化中逐渐式微。

所以,回到短视频平台上,对那些并无法律问题的一般的低俗内容和搞笑段子,我们的态度应该是什么呢?为拒绝精英文化的低俗品味成为独特且唯一的低俗经典,我们应维护大众娱乐中的「低俗权」,追求低俗内容在表现形式上的多样性,这也能反哺经典文化。并且,作为相对无害且未被破坏的抖音,维护低俗权还意味着维护一种新型生产资料的大众化。

唯一的低俗比大众的低俗更可怕所以,应该维护「低俗权」

作者:庄泽曦

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36036698  来源:知乎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