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ESG社区新能源产业生态峰会”在杭州举行 共探绿色能源发展新路径

5月26日,“民生ESG社区新能源产业生态峰会暨千人生态共同体启动仪式”在浙江杭州举行。

本次峰会由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民生生态宣传专业委员会携手民生ESG社区生态研究课题组举办,三公平台(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奔腾(北京)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支持和承办,旨在探索新能源转型的社区实践与产业创新路径。

500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贺铿,国务院国资委原研究中心主任王忠明,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杂志社执行副总编辑、民生网总编辑陈文波,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金融信息工程与管理系教授窦尔翔,“民生ESG社区生态研究课题组”执行主任王维静,“民生生态·三公共享平台”创始人王栎,山东日照万家发展集团董事长韩冰等出席活动,峰会通过主旨演讲、战略签约等形式,深入探讨和推进中国新能源发展的社区化实践与全球化战略。

500

陈文波在致辞中表示,社区作为城市治理的“毛细血管”,是落实“双碳”目标的关键场景。他认为,电动车普及等新能源应用正重塑社区出行生态,但充电安全隐患、电池回收梗阻、居民认知差异等问题仍制约着其发展,需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创新、媒体赋能、公众参与的“共治生态”。

500

贺铿在主题演讲中剖析了新能源产业发展与民营经济的关系。他表示,《民营经济促进法》的颁布为新能源领域民营企业提供了更坚实的政策保障,将极大激发产业创新活力。针对行业挑战,他提出三点建议:加大固态电池、氢能储运等前沿领域研发投入;发扬工匠精神,提升产品可靠性;建立诚信体系,增强国际认可度。“中国新能源企业要抓住全球能源转型机遇,助力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创新强国’。”贺铿强调。

500

王忠明提出企业家“三度法则”——风险预判锐度、抗压韧度与利益分配温度,并系统阐述中国新能源全球竞争力的五大支点,包括核心技术突破和制度创新试验等。

500

窦尔翔以“仿生经济学”理论提出“三公平台”治理范式,设计“TRIF模型”(技术底座、信用中枢、金融血脉、全球经络),主张通过平台经济破解产业链痛点,推动中国标准输出。

500

王栎进一步阐释数字化民生服务新基建的战略布局,提出“1+3+N+X”架构,目标是以“监管沙盒”“绿色算力中心”等创新基础设施撬动万亿级产融生态,并宣布启动新能源产业三项计划:新能源智能制造工程、新能源产业互联网生态、“千人生态共同体全国共建计划”。

500

在会议现场,“民生ESG社区生态研究课题新能源子课题组”与山东日照万家发展集团签署战略协议,计划助力日照市沿28公里“黄金文旅线”布局新能源电动车及配套充电设施,打造国内首个“车—桩—景”一体化零碳文旅示范走廊。

500

与会嘉宾还共同启动了“民生ESG社区新能源千人生态共同体全国共建计划”。该项目及其平台将整合产业链资源,促进ESG理念在社区新能源建设中落地实施。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本次峰会擘画了新能源产业在社区的发展路径,充分彰显了中国在绿色转型进程中的创新智慧与责任担当。

2024年11月,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杂志社联合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民生生态宣传专业委员会联合发起“民生ESG社区生态研究课题”,旨在推动新能源技术与民生需求深度融合,让绿色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社区。该课题组为本次峰会提供学术支持。

(姜新秀)

来源: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