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被理解的拼多多,和一场被偏见掩盖的制造业革命
很少有人能具体地回忆起自己10年前的生活。但如果我告诉你,那一年,滴滴和快的还没有完成合并,“造车”刚刚成为互联网的热词,中国网上支付比例才第一次突破50%,外卖占餐饮行业比重还只有可怜的3.8%,抖音还要一年后才能诞生,而淘宝、京东各居一隅,在所有人都以为电商行业格局已经彻底稳定,不再拥有悬念的时候,拼多多突然在这一年横空出世……
普通人的生活背后,是行业的变迁,是商业逻辑的变革,是国人对世界认知的逐渐转变。但如果继续追溯,背后还有更加宏大的时代洪流,和占据决定性的中国制造业的飞速发展。
同样是在2015年,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政策名词,出现在了中国的决策层面。一个是5月份国务院印发了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的战略文件《中国制造2025》。另一个是11月份,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第一次提出了“供给侧改革”。
雷军说,风口上猪都能够飞起来。这句话没有错,但有失偏颇。因为不管你是猪还是聪明的人,想要飞起来,就一定要有风口。2015年是移动互联网的元年,全世界都在这一年看到了中国崛起的移动互联网力量,从这一年开始,BAT逐渐成为过去式,在之后十年取而代之的新贵是字节,美团,拼多多。
而拼多多在其中显得格外有代表性。因为只有拼多多和制造业的关系最紧密,它把自己的发展和中国的制造业发展趋势,牢牢地绑定在了一起。
不被理解的拼多多
拼多多是一家总是站在舆论风口浪尖的公司,“不被理解”似乎一直是这家公司的宿命,但如果纵观它所经历的争议,你会发现,拼多多的核心目标只有一个:用需求去推动供给侧的变革。
“供给侧改革”和《中国制造2025》同时出现在2015年的中央文件里不是巧合。从前一年开始,中国的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就有了出现背离的趋势,这意味着社会供需之间的结构性错位,已经到了必须解决的地步。
所以供给侧要改革,产业要升级,中国经济要进入“新常态”,要找到新的增长曲线。只不过,国家有国家的办法,企业有企业的办法,而拼多多的办法,是以性价比为指标,筛选出一批未来5-10年都能跑在供应链前列的工厂。
简而言之,一张同样的桌子,如果社会整体普遍的生产成本是100块钱,而你的成本是120块钱,那你就已经掉队了。而如果你能做到80块钱成本,那么你就可以淘汰几乎所有对手。只有效率更高,成本更优的商家才能在这场大逃杀里生存下来,而那些被淘汰掉的,就像大逃杀里跑不赢毒圈的选手——平台对它们没有恶意,但跟不上就是跟不上,总不能一直让消费者去兜底。
听上去很残酷,但当社会生产力到达一定程度,且供给已经开始明显大于需求的时候,这场大逃杀就已经开始了。拼多多没有创造厮杀,它只是让厮杀更加透明了,也把竞争彻底放在了聚光灯下。
但不可否认的是,大量低质供给在这个筛选的过程里倒下了。
在拼多多横空出世的2015年,中国消费行业最热的名词之一,是“新消费品牌”。它们出现,爆火,又光速陨落。拿着并不稀奇的供给,试图以“新消费”的名义卖出高价,创造着消费主义的泡沫。
然后横空出世的拼多多,戳破了这个泡沫。
在人们追捧着一批又一批“钟薛高”的时候,拼多多上却在冒出一堆又一堆的工厂货,后来它们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做白牌商家。
接着,无法接近源头工厂的商家被干掉了,工厂里效率不够高的被干掉了,效率还可以却迭代不够快的也被干掉了。供给侧的优胜劣汰,在平台的催化之下被高速推进。
在舆论里,人越来越有钱,就应该买越来越贵的东西。只有大家过得不好,才需要便宜货。于是有人说拼多多越好,时代就越糟。
但在舆论之外,拼多多横空出世的真正原因,是中国制造业的整体成本,已经被优化到了极其出色的水平,且物流网络、移动支付、手机终端的普及等基础设施,也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最终才能支撑性价比商品的大量涌现。
这家公司的出现,恰恰标志着中国已经好到了一定程度,它或许会遇到新的问题,但实在和糟糕扯不上关系。所以拼多多没有被时代抛弃,而是被时代托举,物美价廉的方针换来了持续增长,华而不实的新消费反而销声匿迹。
毕竟,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能源供给充足,还发展了这么多年的制造业,努力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可不是为了让消费者只能买到40块钱的雪糕的。
中国工厂被带向了星辰大海
中国工厂,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被认为是低端的代名词;拼多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被认为是便宜没好货。
但在供给侧持续优胜劣汰的十年间,事情早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23年,拼多多推出了 “店铺黑标指南”,黑底白字的标签,是拼多多给品牌商家推出最高等级认证。在“需求改造供给”的逻辑跑了8年之后,优胜者出现了。
这些黑标商家,除了部分来自国内较知名的本土品牌外,更多面向的是白牌商家。而他们就是从供应链里脱颖而出的,产业带里最优质的那一批工厂。
拼多多从来没有想要把淘汰赛永远维持下去,只不过决出胜者需要时间,也需要过程。对拼多多来说,现在和未来要做的,就是扶持这些商家成长,进而走向全球。
拼多多掀起了新一轮的供给侧变革,这一次的目标,是全世界。
已经和产业带工厂深度合作多年的拼多多深知,只要你把需求放在中国工厂的面前,今天的中国工厂有时近乎无所不能。
市场或许不懂拼多多,但拼多多却很懂市场。而它总在用开拓市场,开发需求的方式,将中国的制造业引向新的星辰大海。
这样的故事在国内时就已经得到过一轮又一轮的验证。比如拼多多在国内开启电商西进策略,用包邮将市场向中国西部大幅拓展,就让山东迈瑞途轮胎拼多多店铺每月发往西藏等偏远地区的订单,一路飙升到了占总销量的20%左右,还推动公司设计了专门针对西部复杂路况的轮胎花纹,并扩大生产。
这样的包邮政策当然不止在西部,甚至不止在国内。
2024年,拼多多的包邮服务,已经一路从西藏、甘肃、内蒙古、东三省,一路扩展到海南、香港、澳门、台湾,走向日本、韩国、新加坡。
而那两年,也正是中国跨境电商出海的重要节点。拼多多在物流效率提升方面的努力、成果,和经验,也被用在了海外,中国最好的一批工厂,正在随着中国的电商平台一起走向全世界的星辰大海。
成为需求的风向标
电商行业上半场,受到影响最多的,是贸易商。而拼多多引领的电商行业下半场,直接感受到这种影响的,是工厂本身。
在电商的上半场,大家解决的其实是把义乌小商品市场搬到网上的问题,但对运营能力的要求,成了工厂做电商时最大的门槛。工厂买不起流量,也不会拍摄精美的图片,它有的只有货。
而拼多多只需要源头工厂的货。
殷鑫威说,在这个平台,最好的状态就是,你是厂长儿子,那么谁都竞争不过你,因为你最接近工厂,而且你拿货成本最低。
而的确有很多工厂拥抱拼多多,是因为“厂长儿子”——
从2015年到2025年的十年,是中国产业带工厂极其关键的十年。关键在两点,一是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让整个中国制造业都在走向新的阶段,而产业带工厂作为中国制造业的底色,同样也在承受着剧变。
而第二点,就是产业带工厂在这个时间点上,面临着二代集体接班的浪潮。
竞争依然是残酷的,在全球贸易环境剧烈动荡的关口,出海同样不是一个没有风险的生意。供应链压力,品牌建设的压力,宏观政策的压力,甚至是拼多多近乎严苛的售后标准,和对消费者的绝对倾斜,都让商家很难放松心弦。
但在需求侧主导的时代,社会就是这样运转的。你要走向欧美,走向世界,就要符合新的需求,给自己设立更高的服务标准和性价比目标。
这是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也是为什么,人人都在骂拼多多,但人人都在效仿拼多多。时代的逻辑就是走向更高的效率,更好的服务,更优的性价比。阿里、京东跟着拼多多搞百亿补贴,连美团搞外卖都要搞出“拼好饭”做外卖拼团。
人们或许依然不理解拼多多,但却开始跟随拼多多。
相比60后70后依赖经验主义,中国工厂接班的80后、90后们则更依赖数据和互联网工具。这些人几乎不约而同地开始转向用平台洞察需求,用数字化的工具来重构供需的逻辑。而拼多多上的趋势,几乎成为了一个需求的风向标。中国丰富的平台工具,成了一批“厂二代”们走向数字化,走向数据驱动,也走向全球市场的契机与底气。
在市场都觉得拼多多正在以势不可挡的姿态走向世界的时候,2024年的拼多多,却已经在布局对供给侧新一轮的推动了。
拼多多的CEO陈磊直言:“当下市场正在快速变化,我们对商家反哺和扶持是这个阶段必须要承担的责任,只有优先保障用户和商家的利益,才能创造更优质的平台生态。我们将继续以钉钉子精神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助力广大商家穿越周期,坚定地走一条面向未来的长期发展之路。”
这不是空话。2025年第一季度,拼多多净利润大幅下降,但对应的是对商家真金白银的投入。而早在一年前陈磊就已经“预告”过,要至少要减免优质商家100亿人民币的交易手续费。翻译一下,就是拼多多至少要付出100亿的利润去扶持优质商家。而事实上拼多多在这上面花掉的恐怕还不只100个亿。
不管人们是否愿意承认,拼多多都是一家极其诚实的公司。创始人从第一天就已经把自己的逻辑写在了公众号上,到了关键节点拼多多也完全不吝于分享真实的情况。只是这么多年大家都不肯相信。
拼多多集团执行董事、联席CEO赵佳臻说,“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发挥平台企业的社会效能和责任担当,推出了‘千亿扶持’惠商新战略,坚定护航商家穿越周期。”并表示已经要求公司上下力出一孔,全面投入这一新战略,优先保证用户和商家的利益,努力为商家提供更多确定性,助推产业平稳转型。
当然任何供给侧改革的过程,对于供给侧的商家来说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在不断向前的时代进程里,总有人退出了牌桌。
但中国制造,却实实在在地被改变了。
中国厂一代留给全球对中国制造的印象是“低端代工”,是“世界工厂”。那么中国厂二代会让世界怎么重新认识中国制造呢?
作为互联网和全球化的原住民,他们有更广阔视野和更与时俱进的手段去解决困难,更高效地匹配供需。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些人将要决定的,可能是世界消费者将能享受到何种商品和服务。而拼多多,正在陪伴并指引他们的航向。
所有人都在期待,他们究竟能把新一代的中国制造,如何写进世界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