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振消费与包容「特种兵旅游」之间取得平衡

  行政长官岑浩辉在「购在中国2025大湾区消费季」活动启动仪式上作视频致辞时指出,为了进一步吸引内地和海外游客进入澳门消费,除了不断丰富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内涵,以创新的旅游体验提升旅客访澳意欲之外,特区政府也推出多项优惠旅客的措施,吸引旅客到访澳门和扩大在澳门消费,并通过粤港澳大湾区的「一程多站」旅游路线,让澳门的旅客辐射至大湾区其它城市,共享优质消费市场的成果。

  不过,近年来兴起的「特种兵旅游」,可能与以促进旅游扩大消费的意旨,有所扞格。因此,如何在提振旅游消费与包容「特种兵旅游」之间取得平衡,就应当成为特区政府进行政策研究的课题。

  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结束对澳门特区的考察调研后,岑浩辉在总结记者会中指出,澳门经济结构单一、税收单一,高度依赖旅游博彩业,夏宝龙主任都很清楚,亦很了解澳门经济结构,尤其清楚本地八成财政税收来源于博彩业这种状况没有改变。这种高度依赖对外旅游博彩业的经济结构状况,在面对现在国际复杂多变的环境下,挑战已经直接出现,「游客增多,但是游客消费是下降的。」整个消费结构改变,包括消费观念、客群、消费模式等的,「夏主任好有意思、好贴地,佢知道依家年轻人好喜欢『特种兵旅游』,我一开始都冇想到『特种兵旅游』。年轻一代嘅旅游体验及感受同以前不一样,呢个系特区政府面对嘅挑战。」

  「特种兵旅游」又称为「穷游」,是指大学生或青年利用周末或节假日,以个人或小队人马组团的形式出游,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化最少的钱,游览尽可能多的景点。换句话说,「特种兵旅游」主打的就只是「去过」,每天都是急行军,旋风式跑行程、拍照,再紧接着赶往下一个地点,与此前人们旅游是满足「诗与远方」的情怀相悖。「特种兵旅游」的发韧,是二零二三年的「五一」长假,是疫情解封以来第一次长假,在四年课程修读中却遭受三年疫情「封校」的大学生,进行「报复性旅游」,要一口气把之前「失去的青春」补回来。但在「世界很大,钱包很小」,及自疫情暴发以来,内地社会消费疲弱的现实下,就只能是进行「穷游」。而年轻人喜欢用小红书、抖音,分享短影音,年轻人在网上看到网红到热门景点打卡,就产生了追随、模仿「穷游」的行为,从而形成经历三年而未衰的「特种兵旅游」。二零二三年十二月,「特种兵式旅游」入选《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的「二零二三年十大流行语」,并入选由《语言文字周报》主办的「二零二三年十大网络流行语」,及入选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的「二零二三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入选「汉语盘点」发布的「二零二三年度中国媒体十大新词语。」

  「特种兵旅游」这股风也吹到了澳门。自二零二三年恢复正常通关后,内地社交分享平台「小红书」或「抖音」涌现了大量「$0穷游澳门」的攻略短片,片中有不少网红都仔细教游客如何「攞尽」各大赌场提供的免费饮食及交通优惠,做到不花一分一毫,也可以在澳门「有得食有得玩」,尽享当地美食。其中在「小红书」一个网红拍摄的二分三十秒的影片教旅客「零元游澳门」玩景点和于赌场内享用免费美食,吸引七点五万人赞好以及八点四万人收藏。这引发市面的食肆反弹,认为这种做法影响到中小企的生存空间,对澳门本地经济和旅游形象造成重大的负面影响。随后,社交平台流出博彩监察协调局要求各承批公司(即六大博企)停止向赌场里的人提供免费小食的通告,但有记者采访部分位处澳门市中心周边的赌场,发现部分娱乐场依然有供应免费小食,而娱乐场职员更指「未收到指示要暂停供应免费小食」。

  此外,也曾经有过「特种兵旅游」者,带备帐篷在黑沙海滩树林「安营扎寨」过夜的趋势。当然,更多的是「特种兵旅游」者主要是来澳门观赏演唱会,开演前「走马看花」地在一些景点「打卡」,演唱会结束后即连夜返回内地。

  可以说,「特种兵旅游」是「旺丁不旺财」,对于带动澳门旅游消费,作用不大。因此,如何正确对待「特种兵旅游」,并设法引导他们进行适当消费,就应当摆在特区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案头。

  香港的「特种兵旅游」现象更为「虚撼」。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从传统闹市如铜锣湾、中环、尖沙咀一带,到万宜水库东坝、长洲等郊野公园,都有不少「特种兵游客」,有的是带帐篷过夜、啃面包的低消费游客。但当地旅游业者并不因此而「嫌弃」他们,香港旅游业议会总干事杨淑芬在接受电台访问时就表示,有些旅客以最低成本模式旅游,最重要的是令香港依旧保持吸引力。她认为,如果之后经济转好,这些旅客再访港时消费模式或许会不同,她强调旅游业要本着好客精神接待。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则表示,刚过去的内地「五一黄金周」假期期间,香港的访港内地旅客增长约百分之二十,形容是丁财两旺、市面喜气洋洋。被问到不少内地旅客采取「特种兵旅游」模式,不住酒店而选择到快餐店过夜或露营,人均只花费几百元。李家超指,香港作为好客城市,应该有一种欢迎旅客的心,不论高端或非高端都要包容。如果有个观感是香港只欢迎某一类旅客,这对香港的形象不好。李家超对「包容非高端游客」的表态,不仅是对当前旅游市场的务实响应,更折射出香港城市治理理念的重要转变。这种转变的背后,是香港对自身定位的重新思考,也是城市包容力的一次重要考验。

  实际上,任何一个成熟的旅游目的地,都应该具备接待不同消费层次游客的能力。像法国巴黎既有香榭丽舍大街的奢侈品店,也有蒙马特高地实惠的小餐馆;日本东京既能提供银座的高端购物体验,也有上野公园周边的平价住宿。如果只是盯着「高端市场」,不仅会失去大部分客源,更会削弱城市的经济韧性。何况,所谓「低消费」游客的总体经济效益可能被低估——虽然人均消费较低,但人数众多、频次较高,「山大斩埋有柴」,「积沙成塔」。而且,消费领域更趋多元化,能够惠及更广泛的中小企业和基层从业人员,「非高端」游客也能带来直接经济效益。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内地悄然兴起了另一种形式的「特种兵旅游」,那就是不在在线做攻略,主要靠遇到当地人询问的「打听式旅游」,相关话题已经登上社交媒体热搜榜。边打听边旅游,走到哪玩到哪,游客不再受制于攻略和行程安排的束缚,通过与当地人交流互动,能够更好地融入当地生活,沉浸式体验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如果这股风也引进澳门,澳门居民在被「打听」到时,有意无意地「指点」他们到民生区作「深度游」,或许能够发挥「引客入区」的作用。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