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一生经历的13起全球化大事件
赛格特约作者 童欣
特朗普政府于2025年4月2日开启的关税战,以中美暂时达成妥协而告一段落。可是此次贸易争端显然重创了本已稀薄的中美互信,使之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都难以恢复。而且随着中美这两个全球化最大受益国处于脱钩的阴影之中,全球化本身也命悬一线。如果仅就中美贸易争端本身来分析此事,可能会让我们陷入到时事新闻的迷雾之中,倒不如借此机会回顾一下这轮全球化的历程和其中的重要节点,以期展望未来事态的方向。
全球化,古已有之。从晚期智人走出非洲,到丝绸之路和欧亚草原上的部落,再到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大交换,人类在全球范围内的人员迁徙、物资运输和信息交流从未断绝。而两次工业革命将人类之间的沟通速度从马匹的奔跑速度一直追加到光速,这样的进步唤起了人类(主要是欧洲人)的乐观情绪,直到两次世界大战打破人们的幻想。
1945年二战结束之后,本轮全球化正式开启。鉴于两次大战的教训,反法西斯阵营的各大国以《大西洋宪章》为蓝本起草了《联合国宪章》,为本轮全球化奠定了政治框架。
在经济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创建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为全球贸易自由化奠定基础,希望通过国际组织来构建国际合作的沟通渠道,共同治理全球市场,从而避免一战前的殖民地势力划分、1929年大萧条及其之后的关税战那样的侵蚀国际和平秩序局面。所谓,让商品跨越国界,不要让军队跨越国界。
虽然由于苏联在布雷顿森林会议的最后阶段退出了谈判,不久后世界进入了冷战时代,但在大国之间保持相对和平的这80年里,全球化得以在一个广袤的世界市场中徐徐展开,其主要脉络可以用十三起大事件串联起来,而出生于1946年的特朗普,不但经历了所有大事件,也成为亲手屠戮本轮全球化的思想者与行动派:
第一件是马歇尔计划,美国帮助欧洲恢复经济,启动于1947年7月,彼时特朗普刚满1周岁。战后的欧洲虽然残破,却依然拥有大量高素质的工人和技术人员,马歇尔计划为资本极度匮乏的西欧各国注入了信用,使得西欧正在艰难复苏的经济获得了一笔宝贵的启动资本,而美国自己也为本国经济培育出一个极具增长潜力的海外市场。这样一种跨大西洋的共同市场构成了本轮全球化前期的核心。
1947年时任国务卿的马歇尔发表广播讲话
第二件是科伦坡计划和第四点计划,欧美为前殖民地地区的经济进入全球化进程提供了一个设计方案,是全球第一批援助计划之一。该方案既可以说是为了反共而采取的经济措施,也可以说客观上促进了当地的发展。从全球化的角度看,该方案提升了这些前殖民地国家的生产力和购买力,扩大了世界市场的容量。
1950年英国在锡兰首都科伦坡召开英联邦外长会议
第三件大事是运输革命,物流成本大幅降低。美国商人马尔科·麦连设计出了将标准箱柜从卡车直接转运到轮船的流程,这种“集装箱货运”将每吨货物的海运成本从原先的586美分降为16美分,更重要的是大大缩短了装卸时间。运输革命的另一个例子是大型商用客机的发展。它大大降低了国际旅行的价格,使得更多的人有了关于海外世界的切身体验。
“集装箱之父”马尔科姆·麦克莱恩(Malcom McLean)
第四件是计算机革命。在电子计算机出现之后,人类第一次拥有了一个可以自动处理海量的数据的工具,这为本轮全球化中后期的金融业革命、互联网革命奠定了硬件基础。
人类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ENIAC
以上说的是截至60年代末的事件。从1945年到60年代末,本轮全球化才刚刚起步,虽然绝对数值看起来很厉害,但如果论深度的话,在很多方面还远远赶不上上一轮全球化的高峰,也就是一战之前的情况。而从70年代开始,本轮全球化猛然发力,将整个世界带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之中。
这就要说到第五件事,尼克松时代的变革。他从两个方面改变的全球化的进程,首先是1971年的“尼克松冲击”,也就是让美元与黄金脱钩,这样做虽然让世界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受到一定损失,但充分释放了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能力。恰在此时,国际金融业的发展,以及电子计算机等硬件方面的条件都准备好了,堪称铺设了国际金融的基础设施,使得国际金融业务自70年代起蓬勃发展。于是后来在全球化进程中资本全球性转移非常便利——这固然跟资本自身的属性有关,但也是从这时候起在制度和硬件条件的配合下发展起来的。
其次,是1972年访问北京,决定性地将中国引向了由美国主导的世界市场一边。本来,中国的对外贸易在1961年之后已经从偏重与苏东国家转而偏向世界市场,但一直将美国排斥在贸易对象之外。尼克松此行融化坚冰,中国这边启动“四三方案”,引进化肥生产线,可以说在国际环境和农业基础上都为数年之后的改革开放做好了铺垫。
1971年4月13日中美两国乒乓球运动员在北京首都体育馆进行友谊比赛
第六件事,80年代的里根-撒切尔革命。尼克松让美元与黄金脱钩,虽然解放了美元,但也带来的滞涨问题。里根等保守派政治家认为“政府解决不了问题,政府本身就是问题”,开启了一轮去监管和私有化的政策。后来的新自由主义纲领:“华盛顿共识”,其实发端于此。但是,近年来美国政府最头疼的“产业空心化”问题,恰恰也开始于里根时期。
1975年美国总统里根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
就在美国企业纷纷出海,在全球寻找转产地点的时候,发生了第七件事:苏东阵营的崩溃。对全球化而言,这场剧变最大的意义是战后由欧美创建的世界市场终于囊括了整个世界,继中国之后,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和苏联的卫星国纷纷(包括加入东欧诸国和越南)加入全球市场。至此,全球化已经无远弗届。只有朝鲜、古巴等个别国家参与度相对较低。同时,这些新加入全球化的原社会主义国家无一不经历一场规模巨大的私有化进程,这也是国际资本的盛宴。以至于有不少人认为,本轮全球化到这时候才真正展开。
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前夕的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
第八件事,互联网和卫星通讯的全面商业化。就在冷战结束之后的这十年里,以往让人感觉是高精尖技术的互联网和卫星技术开始在发达国家走入千家万户,又在下一个十年里传播到了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虽说,这种连接的速度并不比19世纪的电报更快,但其信息密度和使用的方便程度都是空前的。
1999年 聊天软件QQ 出现,并很快成为 PC 时代几乎人人使用的应用。
第九件事,2001年中国加入WTO,中国与其他经济体的关税水平大幅降低。虽说中国的生产和消费能力的扩张都成为了颠覆既有的全球化格局的力量,但最具革命性还是中国用超低劳动力成本建成了世界上最庞大的供应链。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选择了“出口导向”的东亚版本,不仅重走了日本和亚洲四小龙走过的道路,还将之发扬光大。在通过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化肥一起解决粮食问题后,高速工业化进程里中国长期呈现出劳动力无限供给状态。可是,这样一个“超级产能综合体”是无法独立存在的。因为它虽然拥有满足全世界的产能,其劳动者获得的收入却远远不能提供足够的有效需求。它只有依靠WTO,依靠美国和欧洲开放市场才能持续成长。但这也是造成这些地区与中国之间形成高额贸易赤字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本轮全球化不可能永远继续下去的根本原因。
2001年11月11日中国加入WTO议定书签字仪式
第十件事,智能手机的出现。它已经不止是一种打电话的工具,而是一种人体感官的延伸。对全球化而言,原先的互联网是属于青壮年城市居民的,大多是用于工作和学习的,而且网民中的男性更多,从此时起,智能手机的所携带的信息流开始冲向日常生活和更多的社会阶层、年龄层和性别群体。
2007年1月史蒂夫·乔布斯推出第一代iPhone
第十一,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早在此次危机爆发之前,对全球化的批判就已经在不断地积累,而这次由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爆的全球金融灾难,大大刺激了人们对全球化的反思。此后的全球化,再也不是高歌猛进的状态,而总是一副大病初愈的样子。
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告破产
没想到,一场真正的大病真的来了。
第十二,新冠疫情。此事大家记忆犹新,很多人都在强调,新冠疫情导致各国开始关心“供应链安全”,开始注意让制造业回流或者近岸外包。少有人提及的是,疫情还有另一个相反的效果,就是让各国领导人感觉到:这个大实验证明,全球化就算真的停了,天也塌不下来,各国其实是能够适应一个没有中国制造的世界的,尽管这个过程肯定相当痛苦。或许,有些人就此开始动了心思,有些以前绝对不敢干的事情,现在也有勇气付诸实施了。
2020年2月湖北省武汉市火神山医院在建中
第十三,特朗普主义的兴起。从全球化的视角看,2016年的大事无疑是英国脱欧和特朗普的当选。尤其是,特朗普的当选,代表了一种新型的、杂糅了部分左翼诉求的右翼民粹主义在一个重要国家取得了执政地位。只不过,那时候的特朗普还有些手生。不知道怎么去落实自己的口号,而身边之人也多方掣肘。所以,除了两党意见相对一致的对华贸易战之外,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拆解全球化的“成就”。
2024年7月1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宾夕法尼亚州竞选集会发表演讲时遇袭
但在特朗普将美国共和党改造为一己之私党后,这样一个党在2024年的再次(且更辉煌地)胜选,证明特朗普就是这个时代所选择的人,而他在幸运地躲过暗杀之后也显现出他非常确信自己就是那个天选之子。事实上,作为总统的特朗普本身就是本轮全球化的一个产物,是那些自认为被全球化抛离的美国人将他抬进了白宫。
带着这样的权力、自信和迷信,他为全世界所选定了2025年4月2日,这个可能会被后世记录为“全球化终结之日”的一天。
作者简介:童欣,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研究中德关系史、冷战国际史,在小宇宙APP上开设有播客“越向书”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