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城市!接纳德国人眼里的中国:从香港到深圳,我们穿过了两个世界

这次回国,我选择从香港入境。一方面是航班方便,另一方面也想顺道带客户在香港停留几天,熟悉一下亚洲节奏。顺便约了意向公司,可以见见。

可没想到,从香港到深圳这一小时的跨越,让我仿佛经历了两个世界的转换。

作为一个在欧洲生活多年的人,我对“城市的国际化”其实有些感知疲劳了。

欧洲到处是古老系统包裹着现代服务,一切都讲究“制度、规则、慢节奏”。

而香港,恰好是一种非常熟悉的过渡地带:英文标示、清晰导向、海关友好、机场服务到位。客户落地时甚至感慨说:“感觉就像到了伦敦某个亚洲分部。”

的确,香港一直是连接世界与中国的“窗口”。这种角色几十年未曾改变,也从未失去意义。但窗口毕竟是窗口,它把风吹进来,却不创造风。

我们在香港待了一周。走访了几家设计公司,体验了一些高端服务。

但说实话,整体感觉是“老派”和“昂贵”。市区街道狭窄、楼房陈旧、交通拥挤、城市布局很难称得上友好。服务行业依然维持着港式效率,但冷淡和距离感也随处可见。很多场合你感到“被服务”,但不会觉得“被欢迎”。

而后我们坐车进入深圳。

就是那一刻——踏入深圳的那一刻,我仿佛穿越了两个世界。

灯光更亮,空间更大,人流更快,指示系统虽然中文优先,但每一个转弯都能让你“自动对接”到生活节奏。

德国客户说:“香港像个精致却有点旧的贵族沙龙,深圳像个刚脑补出来的新宇宙。”

深圳的数字化体验、服务速度、空间舒适度、还有那种热气腾腾的“人气”,几乎是对香港最强烈的反差。

在深圳的咖啡店里,你可以和老板聊创业项目,也可以听隔壁桌在谈智能制造;而在香港的中环,你更多是看人穿着剪裁完美的西装,讨论租金和汇率。

深圳的开放,是一种草根级别的开放——只要你想加入,它立刻接纳你。而香港的开放,是一种筛选过后的精英型开放——你得配得上,才能留下来。

我特别想说的,是这两种城市气质背后反映出的“未来方向感”。

香港一直是窗口,但这扇窗口在过去十年,并没有真正升级。它依旧是那个靠金融、航运、法治立足的城市,可它仿佛不太愿意更新自己,不太愿意打破原有结构去重新融入中国这个“巨型系统”。而深圳不同,它主动进化,从制造业到科技,从城市建设到生活方式,它以极快的速度适应变化、迎接挑战。它不等人来定义,而是自己跑在最前面。

而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海外的普通人,其实香港和内地的城市都是陌生的(非常住和家乡以外的城市),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在香港,我是个“访客”;在深圳,我是个“用户”。

香港需要你理解它的文化背景,遵守它的讲究,适应它的节奏。而深圳,只要你能上手操作,它马上就给你反馈。

一个人去吃饭,服务员看到我的亚洲面孔,非常内地的长相,不潮流的穿着。香港的同胞的傲慢和不耐烦会写在脸上。在香港吃一顿简餐得排队、点餐、找人帮忙加水,服务员脸上略显不悦;

而第二天我带着高颜值的小孩,和西方面孔的客户一起就坐,一桌人开口说的是德语时。虽然还是同一家餐馆,同一个服务员,却给了我如沐春风的接待和服务。

在深圳,我扫码点单、手机付款、外卖到位,孩子吵闹时,店员还会递上玩具:“要不要给他玩一下?” 那种大家就是自己人的舒适感,是拿什么都换不来的

这种“不用翻译、不需要过渡、立刻对接”的生活体验,就是为什么我更喜欢深圳。

当然,香港依旧有它的独特价值。它的国际化视野、专业精神、法治结构,在金融与法律行业仍有无可取代的作用。它是中国面向全球的名片,是许多国际合作的起点。

但从一个普通人、一个带着孩子的妈妈角度来说,香港不属于我,深圳却接纳我。

我常说,如果要谈理想和制度,我们可以谈美国;如果要谈稳定和秩序,我们可以谈德国;但如果你问我,哪一座城市适合真正去“过日子”?我的回答是:内地的任何一个城市!

铭筱de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