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羽童,不要再对董明珠抱有幻想了
这两天,原本闹翻了的董明珠与孟羽童居然又和解直播了。
被开除的前掌门人助理孟羽童回归助阵,与董明珠上演"破镜重圆"戏码。
想想董明珠公开抨击孟羽童还历历在目,转眼间,两人又开始同台表演了。
本应成为教科书式的营销案例的。
当晚“格力明珠精选”直播间观看人次达到292万,巅峰在线人数超过3万人,带货销售额高达500万元。带货成绩一度登上“大家电榜”第1名。
对比之下,该直播间日常在线人数仅有40人左右,单日销售额普遍在50万元左右。
事实上,这场价值百万的流量盛宴,只是一场鸿门宴而已。
董明珠一开场就说孟羽童曾经犯下很大的错误,“三观稍微不正”,这也证实孟羽童是被开除的。
最后孟羽童问了一句,自己还能回来吗。
一句客套话,董明珠当真了,她表示公司有明确的规定,离开以后再回来是不可能的。
“但羽童她不是像那种恶意窃取公司的技术,或者被挖走的,我觉得为什么不可以呢?”
“孟羽童出国深造读书一年后,还是有可能重回格力的。”
说好的“留学生里有汉奸,绝对不录用呢?”董阿姨的嘴脸不能说变就变呀。
当71岁的女强人对着26岁的前下属说话夹枪带棒的时候,整个活动瞬间变味,让格力精心策划的温情一下子崩盘。
这场直播,我们看到了女性相处的复杂性,把你搂在怀里,用最温柔的话狠狠教训你,否定你。
按道理来说,大老板都很有格局,哪怕内心再不愿意,在公众场合,也会装得很有格局。
这一下把董明珠性格上的短板暴露得一览无余。
时间倒回2021年,22岁的孟羽童因综艺节目被董明珠钦点为秘书,董明珠在一个公开场合上向大家引荐孟羽童,称要把她培养成未来第二个董明珠,似乎对其寄予厚望,要委以重任。
一时之间,孟羽童迅速被外界贴上“董明珠接班人”的标签,其个人账号也在一夜之间涨粉百万。
然而短短两年后,孟羽童突然宣布从格力离开。
对于孟羽童的离开,格力方面声称“孟羽童不是离职,而是因违反公司纪律被开除”。
格力方面表示,孟羽童在公司期间“经常旷工参加商务活动,接私活”,在公司与其谈话后仍进行相关活动,未有改进。
董明珠也在公开场合批评其“只想借着格力平台当网红”。
或许董明珠邀请孟羽童的时候,内心其实是拒绝的,但又不得不对流量妥协。
孟羽童如果真的三观不正,董明珠一开始为什么要找一个三观不正的人做她的助理并予以重任?
在闹翻后,为什么又要请一个三观不正的人为她站台?
只能说明董明珠自相矛盾,用人不识,为了流量没啥原则。
用"三观"作为终极审判,更深层次地让我们看到,职场中常见的权力话术:当领导需要你时,缺点都是个性;当需要切割时,个性都成原罪;哪怕是要利用你,也要趁机让你不舒服。
孟羽童真的想回来吗?
显然不是,她或许只是为了给前老板一个台阶下,给点面子,给前东家一个宣传的噱头。
又或者仅仅是想赚点钱,自己也捞点流量。
这场闹剧折射出中国式职场关系的病症。
董明珠的"爹味发言"之所以引发集体不适,是因为它精准踩中了当代年轻人的雷区:
"三观"成为万能判词,却从不提供具体度量衡。
就像家长说"为你好"时,往往意味着单方面的规则制定。
要求离职员工保持"饮水思源"的忠诚度,本质是将雇佣关系偷换为人情债务。
现在做网红,孟羽童赚钱多多了,孟羽童抖音账号停更前的广告报价已达15万/条,是格力助理岗年薪的3倍。
又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还可以自由出国留学。
而跟个爹味十足的老板,处处被限制,年轻人肯定不会开心。
可是年轻人的好心,却变成借势讽刺,打压的工具,非常讽刺。
这场舆论风波中,谁是输家一目了然。
传统制造业巨头或许还没意识到,孟羽童代表的不仅是某个离职员工,而是一种全新的生存模式——当年轻人用"数字游民"身份解构职场忠诚度,用个人品牌对冲职场风险时,"格力接班人"的头衔已然没有吸引力。
董明珠在直播间强调的"制造业需要沉淀",在年轻人听来更像是旧秩序的挽歌。
孟羽童已经离开格力很久了,她应该知道,好马不吃回头草,自己肯定是再也回不去了,和董明珠之间的梁子解不开,也不需要解开了。
她更不应该有救世主的心理,觉得自己可以帮到老东家,这样只会让人家更记恨。
感恩留在心底,井水不犯河水才是真正的相处之道。
这场风波最吊诡之处,在于它发生在两位女性之间。
我们总期待女性领导者能构建更包容的职场文化,但现实往往更复杂。
董明珠对孟羽童的态度,恰似传统婆媳关系的翻版:既需要年轻血液激活家族体系,又恐惧新生力量动摇权威根基。
这种矛盾在直播中的具象化,就是拥抱时轻拍后背的力度,对话时眼角眉梢的审视,以及那句裹着糖衣的"三观审判"。
这给所有职场女性敲响警钟:性别共性从不是免死金牌,在权力结构面前,温情往往是最危险的幻觉。
真正的女性成长,不是寻找"第二个董明珠",而是成为"第一个孟羽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