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完整的生产、消费、服务体系在中国与南方市场建设完善,就能加速对西方去依附的进程
【本文来自《江宇舟|“南南合作”与“双循环”:联动着全球格局的大洗牌》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 一地鸡毛啊
最近调查了一些贸易数据,可以肯定的说,类似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严重误导的。国际贸易很难进行所有环节的增加值统计,表面上看似乎中国向西方市场出口占比大约30%-40%,并且还在下降,似乎出口正在摆脱对西方的依赖,然而这与基层的微观经济表现差距很大。实际上向南方国家出口的大量原材料,中间产品,生产工具等等,都是为那些国家向西方的出口产业服务的,本质上还是依赖西方市场。
按照不同来源的统计数据,如果只考虑消费制成品贸易,西方国家的进口份额占全部国际市场的70%-90%。换句话说,国际贸易中大量的原材料,中间零部件产品,生产工具等等,所服务的最末段消费市场主体仍然是西方国家。甚至中国向南方国家出口的汽车等高档消费品,所面向的中产阶级以上消费人群,在那些国家大多数也都是与西方相关的产业人员。这是客观现实。
所以,中国一方面确实应该努力扩大国内消费市场,然而必须看到这个不是短期能够见效的,另一方面,应该认真的成体系化的考虑借鉴英国在18,19世纪的商品销售策略。
您好!感谢补充,但本文并没有否认这个客观现实,只是强调南方国家正在产生自己规模化的内生需求,并且这种内生需求还在增长。因此我们更需要加大对此布局的力度,并在此过程中做好产业链的对接与维权手段的丰富,并且格外关注配套服务与标准体系的建设,逐渐取得在这些市场的主导权。事实上,当一个完整的生产、消费、服务体系在中国与南方市场建设完善,就能够加速对西方市场去依附的进程。
由此,所谓的南方国家高端消费人士同样依赖西方市场,我认为是似是而非的,按照这个说法,我们中国一样也是不少高端消费与西方千丝万缕,难道说就是依赖西方,就不能在期间有所作为?本文后半部分之所以提到奢侈品和商品定价的问题,恰恰是要打破这个思维定式。
我们不否认发达国家及其市场的阶段性主导,但不意味着我们要放弃动态把握的思维,进而引导我们去主动引领一场新的洗牌。仅说中国国内的购买力,同样的货币是不是已经能够买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为什么不能把这样的模式带向更多的地方,建立一个更好的市场?这是不是去依附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