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美资深外交官:美国高调“劝和印巴”背后有个战略陷阱...
编者按
印巴因克什米尔问题发生冲突而后停火,美国总统特朗普高调揽功,曾任特朗普第一任期国家安全委员会南亚和中亚区域高级主任的丽莎·柯蒂斯(Lisa Curtis)对此忧心忡忡。在其看来,印巴军事冲突引发全面战争风险,美国不应作壁上观;但彻底消弭克什米尔问题超出美国能力范围,盲目插手只会火上浇油。特朗普在第一任期便高调介入克什米尔问题,结果适得其反,第二任期更应吸取教训。柯蒂斯“规劝”特朗普政府审慎行动,发挥作为印巴共同伙伴的优势,努力充当“危机管理者”角色,以防止局势失控为目标而非幻想一劳永逸平息争端。作为南亚资深研究者在美国权威政治杂志发表的“谏言”,此文一定程度上反映华盛顿战略界对印巴争端的看法和对特朗普外交风格的担忧。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印度对美国遏止中国崛起的战略价值,柯蒂斯高度重视美印关系,其在文中有意忽视莫迪政府推行印度教民族主义、迫害少数族群、奉行沙文主义外交对激化克什米尔局势的作用,而是将责任归咎于巴基斯坦,片面强调其应保持克制,甚至鼓吹美国应向其施压。南亚研究通讯特编译此文,供各位读者批判参考。
图源:网络
2025年5月1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发推文称印度和巴基斯坦已同意停火时,全球都松了一口气。这两个拥核的邻国在此前3天相互发射导弹并用无人机袭击军事设施和宗教场所,一度濒临全面战争的边缘。在印度军方袭击靠近巴核指挥部队的努尔·汗空军基地后,危险程度骤升,可能引发局势失控,这迫使美国出手干预,尽管其高级官员曾坚称政府无意插手。
然而,尽管枪声暂歇,危机远未解除。在停火协议生效后的数小时里,双方仍在交火。期望印巴这对宿敌能快速解决围绕克什米尔问题的根本冲突,无异于痴人说梦。这片分割的山地领土的争议可追溯至1947年印巴分治,自那时起,克什米尔就对两国都有象征意义,深刻塑造着双方的国家认同。作为南亚穆斯林的“家园”,巴基斯坦认为其对克什米尔的主权声索具有正当性,因为此地穆斯林占多数。印度官员则驳斥该主张,视此地为不可分割的领土,尤其是考虑到印巴分治前查谟-克什米尔土邦的原统治者(一名印度教徒)选择加入了印度。
印巴因克什米尔的归属爆发过两场战争和一场边境冲突,经历多次军事危机。2014年后,秉承印度教民族主义的莫迪政府对控制线(两国实际边界)印方一侧所受恐怖袭击的反应日趋强硬。而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阿西姆·穆尼尔(Syed Asim Munir)以强硬态度著称,4月中旬曾激烈抨击印方在克什米尔的行动及印度教徒与穆斯林的矛盾。双方国内均要求政府绝不退让。
自诩为交易大师的特朗普或许想一劳永逸解决克什米尔问题,但他注定碰壁。华盛顿谋求达成最终协议的努力只会刺激巴基斯坦纵容更多恐袭,损害美印关系,且必然徒劳。美国应敦促巴方减少支持恐怖主义,呼吁双方尊重实控线,但承担的角色只能是“危机管理者”,这是其应有的责任。克什米尔争端是无法解决也不容忽视的棘手难题,美国不应尝试彻底解决问题,只能持续努力避免局势失控。
一、分界线
此次冲突的起因十分典型,与过去25年来引发两国军事危机的模式如出一辙。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发生恐袭,26名平民丧生,其中大部分是印度游客。印度单方面指控凶手受总部位于巴基斯坦的“虔诚军”(美国认定的恐怖组织)指使,遂于5月7日空袭该组织在穆里德凯的总部,以及巴控克什米尔和旁遮普省的八处目标。印度称打击对象均为“恐怖主义基础设施”,这些地点是否均符合此说法尚不清楚,但死者之一是1999年印航814航班劫机案的主谋阿卜杜勒·拉乌夫·阿扎尔(Abdul Rauf Azhar),美国特别指定的恐怖分子头目(在此案中,为了结束劫机并确保乘客安全获释,印度被迫释放了恐怖分子头目,其中包括2002年绑架《华尔街日报》记者丹尼尔·珀尔的奥马尔·谢赫,随后珀尔被残忍杀害)。印方的报复行动引发了1999年卡吉尔冲突后最严重的对抗,彼时在短暂的战役中,巴正规军伪装成武装分子占领控制线印方一侧领土,引发了两个月的战斗,致双方士兵上千人死亡。但卡吉尔冲突仅限于克什米尔的特定区域,此次战斗则发生在控制线沿线,越过两国边界,深入到双方在克什米尔以外的领土。双方动用无人机和导弹跨境打击军事与宗教目标,增添了不确定性和局势失控的风险。
起初,尽管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与印巴双方通话,总统特朗普和副总统万斯对涉足其中兴趣寥寥。特朗普在4月25日说,“他们总能找到解决方案”。万斯在5月8日表态,“根本与我们无关”。但印度5月9日袭击努尔·汗基地后,美方开始极度担忧双方陷入核战争。巴防长库瓦贾·阿西夫(Minister Khawaja Asif)此前曾警告,“如果我们的生存遭受直接威胁”,将启动核武选项。美国担心印度对努尔·汗基地的袭击标志着新德里可能摧毁巴基斯坦的核指挥体系,越过巴基斯坦动用核武的红线。特朗普政府最终协调停火,出乎各方意料但也令各方安心。
宣布斡旋成功几小时后,特朗普表示将扩大与两国的贸易往来,并协助他们永久解决棘手的克什米尔争端。但印巴双方对停火声明的迥异反应表明,这注定是徒劳之举。两国正竞相争夺停火叙事主导权:印度否认华盛顿在谈判中的实质作用,巴基斯坦总理却公开感谢特朗普介入。印度还断然拒绝其承诺就广泛议题展开双边对话的说法,尽管鲁比奥在停火声明中明确提及此事,巴方也予以确认。
印度淡化美国促成停火的作用并不令人意外。印度一贯反对第三方调解其与巴基斯坦的争端,在涉及克什米尔问题时,对任何国际介入的暗示都尤为敏感。伊斯兰堡则希望使该问题得到国际关注,并使华盛顿相信解决此争端对避免印巴爆发核战争至关重要。印度是维持现状者,巴基斯坦则通过支持恐怖袭击或直接武力夺取领土(如卡吉尔冲突)多次挑起危机。1999年冲突后,美国总统克林顿明确表示两国应尊重实际控制线,任何一方都不能通过流血手段改变领土现状,印度对此全力支持。
二、突发事件管理
考虑到克什米尔争端的复杂历史以及印度对外部干预的敏感心态,特朗普政府若想继续深化与印度的战略伙伴关系,同时遏制巴基斯坦对恐怖主义的支持,就必须谨慎行事。让两国从战争边缘后退,与促成长达80年争端的永久解决,有着天壤之别。前者是华盛顿历来擅长之事,而后者唯有印巴双方才能实现。
特朗普本应吸取教训,他曾在克什米尔调停问题上碰壁。2019年7月,他在与巴基斯坦时任总理伊姆兰·汗(Imran Khan)的联合记者会上声称,印度总理莫迪曾邀请他调解克什米尔争端。这极为荒谬,熟悉南亚政治的人都能识别其虚假。当时作为总统副助理兼国家安全委员会南亚与中亚区域高级主任的作者,亲历了国安会生涯中最难堪的时刻。就在特朗普表态两周后,印度取消了查谟和克什米尔邦的特殊自治地位并将其拆分为两个联邦直辖区。显然,新德里在宣示,改变克什米尔领土现状的事没有讨论空间。在通过简报知悉情况后,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内再未提及调停之事,如今若重蹈覆辙实属不智。
原因简单明了:国际调停的幽灵一旦浮现,便会助长伊斯兰堡不切实际的期待——认为最终解决方案能给予巴基斯坦更多克什米尔领土。这种错误认知为“虔诚军”和“穆罕默德军”等巴境内恐怖组织提供了生存土壤,它们的头目声称在近期印度的空袭中失去了多名亲属。虚幻的期待还可能刺激巴基斯坦全面出击。1999年巴基斯坦时任总统穆沙拉夫就试图通过卡吉尔渗透行动提升克什米尔问题的国际关注度。如今,巴军方领导层有可能故技重施,通过策动新的袭击来吸引国际社会的目光。
为阻止巴基斯坦抬高克什米尔问题的热度,特朗普切不可主动提出调解争端而正中巴方下怀。他应当重申控制线的绝对正当性,转而聚焦于切实可行的目标,如维持当前停火局面。印巴都承受不起军事冲突升级的代价,双方距全面战争仅一步之遥。美国促成的停火协议为两国提供了“体面退场”的台阶:双方皆可宣称获胜,同时逐步降低对抗烈度。特朗普应确保这一态势持续下去。为此,美方必须密切监督停火执行情况,及时指认违规行为。鲁比奥应继续通话敦促双方保持军事克制。
其次,华盛顿应在反恐问题上向巴基斯坦施压。尽管分析人士尚未证实巴方是否参与最新袭击,但该国牵涉多起恐怖暴行,如2008年11月孟买恐袭案,这使伊斯兰堡负有肃清境内恐怖组织的不可推卸之责。例如,巴基斯坦可将“虔诚军”头目哈菲兹·赛义德(Hafiz Mohammad Sayeed)从软禁转为监禁。此举既能削弱该组织实力,亦可彰显巴政府打击恐怖主义的决心。
最重要的是,华盛顿必须强化其危机管理者的角色。美国可同时缔造与印巴双方的稳固关系。印度对美国更重要,源于其快速增长的经济军事科技水平、在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中的角色以及制衡中国崛起的意愿。但维持与巴基斯坦的良好关系同样符合美国利益,部分目标是对冲中国在南亚的影响力。美国无法使巴方完全摆脱中国,美巴关系也回不到9·11事件后的蜜月期,彼时美国提供了数十亿美元的经济军事援助。但现在华盛顿也能给予巴基斯坦经贸投资、教育机会等方面的援助。对特朗普政府而言,完全忽视巴基斯坦是不明智的。唯有同时与印巴保持沟通渠道,美国才能在危机时刻扮演可信的中间人角色。
特朗普并非不能推动双方对话,但必须克制直接介入克什米尔争端的冲动。美国如果执意插手此敏感而棘手的难题,将丧失“印太战略”关键支点印度的信任与伙伴关系,还会助长巴境内企图制造冲突、破坏地区稳定的恐怖势力。对华盛顿而言,明智之举是认清自身影响力的边界,坚持遏止战争,而非奢求持久和平。
作者简介:丽莎·柯蒂斯(Lisa Curtis),新美国安全中心高级研究员兼“印太安全项目”主任,曾任特朗普政府总统副助理和国家安全委员会南亚和中亚区域高级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