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有共识!医生警告:全球约1.5亿人正在服用的抗抑郁药,肥胖风险是普通人的两倍
一项大型研究发现,数百万正在服用常见药物的美国人,其肥胖风险是普通人的两倍。
大约十分之一的美国人依赖抗抑郁药来缓解焦虑、抑郁情绪,并提升心理健康。
但这些药物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健康隐患。
西班牙的研究团队在追踪3000多名成年人的过程中发现,那些平均服药六年的人,其体重增加幅度几乎是未服药者的两倍。
即便考虑了饮食、运动和心理状态等影响因素,药物导致的体重增长趋势仍然明显,并且会随时间不断累积。
研究还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试者体重增加超过5%,而这种变化被认为会显著提高患糖尿病、心脏病和关节疾病的风险。
在研究期间开始服药的人体重平均增加了3%,而早已在服药的人则增加了2%。
来自巴塞罗那 Hospital del Mar 医院和 Pompeu Fabra University 的 Lugón 博士指出:“我们不能因为抗抑郁药带来好处,就忽略了它的副作用。”
在美国,抑郁症影响大约2,100万人,焦虑症更是高达4,000万人,是全国最普遍的心理健康问题之一。
目前治疗这两种疾病最常用的是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s),这类抗抑郁药通过提升血清素(一种调节情绪的激素)水平来起效,但副作用之一就是体重增加。
虽然现代的抗抑郁药在疗效上优于老一代药物,副作用也相对较少,但仍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包括睡眠障碍、头晕、消化不良、性功能减退,尤其是体重上升这一关键副作用。
体重增加是许多患者停止服用抗抑郁药的主要原因之一,这让医生与患者始终在疗效与副作用之间权衡取舍。
Hospital del Mar 医院精神科主任 Víctor Pérez 博士指出,虽然抗抑郁药普遍效果良好,但“并非所有药物都会引起体重增加,然而像 mirtazapine(米氮平)和 paroxetine(帕罗西汀)这类药物的确可能导致显著的体重上升。”
研究团队于2005年在西班牙东北部招募了6,352名35至79岁的成年人,进行长达六年的跟踪研究。
参与者按照抗抑郁药的使用情况被分为四类:从未使用者、研究期间开始服药者、在随访前已停药者,以及从研究开始前就已服药并持续六年的长期使用者。
研究初期,护士记录了每位参与者的体重、身高、饮食习惯(以地中海饮食为参照)、运动频率、抑郁症状、吸烟历史、糖尿病状况和血压数据。
此次研究的核心在于观察体重百分比的增长趋势,以及新出现的肥胖案例数量,肥胖标准为体质指数(BMI)达到30或以上。
研究显示,无论是否服用抗抑郁药,所有参与者在研究期间体重均有所增加,但服药者的增重更为明显。
平均来看,从未服药的人体重增加约0.8%;停药者增加了2.2%;新近开始服药者增加了2.5%;而长期服药者体重增加约1.7%。
也就是说,服用抗抑郁药者的体重增幅至少是未服用者的两倍。
Hospital del Mar 研究所的 Camille Lassale 博士指出:“所有使用抗抑郁药的人体重增加和发展为肥胖的可能性更高,而长期服用者的风险尤其明显。”
目前,专家尚无法完全解释抗抑郁药为何导致体重上升,但这一现象与“血清素”这种情绪调节物质有关。
包括 Prozac(百忧解)、Zoloft(左洛复)、Effexor(怡奋隆)和 Cymbalta(欣百达)在内的大多数抗抑郁药物,都是通过调控大脑中的血清素来稳定情绪的。
其中的 SSRIs(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通过阻止血清素被再吸收,使这种“快乐激素”在大脑中保持更高浓度;SNRIs(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则同时抑制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后者与身体能量调节有关。
而血清素除了调节情绪和焦虑之外,也参与调控食欲,作用类似于“控制饥饿感的红绿灯”。
刚开始服用 SSRI 时,大脑中的血清素水平上升,会减轻冲动性行为并增强饱腹感,从而使人一开始反而吃得更少。
但在服药大约一年后,大脑会逐渐适应药物,通过减少对血清素敏感的受体数量,形成“血清素耐受”,也就是对血清素反应减弱。
这时身体会本能地渴望通过摄取碳水化合物或甜食来“自我补偿”,因为这类食物可以短暂提升血清素水平,但长期下来往往会造成体重增加。
Pérez 博士指出:“由于不少患者会因体重上升而中断抗抑郁治疗,我们必须探索可以配合药物使用的替代疗法。”
不过医生也警告,抗抑郁药不能自行突然停用。正确做法是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减药,一般需耗时数周,以避免严重的戒断反应。
这些副作用可能包括类似流感的不适、头晕、情绪不稳、睡眠紊乱,甚至出现“脑电击感”——一种如同电流穿过大脑的刺痛感。
本研究已发表于《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