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凭什么成为“全球财富增长第一城”?
2025年的全球财富格局,正在发生变化。
最近,《2025年世界富裕城市报告》发布,深圳以142%的增长率,成为2014年至2024年间,全球增长最快的城市,也是“全球增长最快的财富中心”。
对此,美国的《福布斯》杂志发表评论称:
中国深圳可能还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城市,但它的发展速度比其他任何城市都快。
深圳,为什么能全球最快?
答案不是金融、不是资源,而是创新。
近期,“2025网络名人看深圳”主题采风活动在深圳举行,本次活动聚焦深圳“文化”、“经济”、“科技”、“人才”等发展领域,汇聚百十位来自财经、科技、文旅、生活等垂类的网络大V,深入科技发展的火热现场。
正解局作为受邀嘉宾,通过这次线下走访,以及实地调研,找到了深圳爆发式增长的真正原因。
财富来自于产业,但近年来,传统制造业态持续承压。
面对市场需求收缩、投资金额下降的风险挑战,深圳通过智慧文旅、数科融合的新业态塑造,积极驱动文化产业的爆发式增长。
5月22日至26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下称文博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这场文化盛会,聚焦“文化”+“科技”,吸引了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的305家海外展商、超300家头部企业集聚。
正解局在现场发现,这里汇聚了陕西、安徽、北京、内蒙古等中国所有省份的文化产品、非遗工艺,同时也汇集了目前中国最先进的机器人企业,包括宇树科技、优必选、普渡等。
其实,相比于北京、上海、广州、杭州,深圳是一个年轻的城市,但在很多人眼里,可能也是一个缺少“文化底蕴”的城市。
可就是这样的一座城市,承包了中国连续21届的文博会,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大窗口,原因在哪里?
答案是:远见。
其实早在2003年,深圳就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喊出了“文化立市”的战略,并举办第一届文博会。
那个时候,中国并没有多少人认识到文化产业的概念。
但深圳却由于立意高远,率先举办,很快就引起了广东省和国家的重视,并在随后几年,逐步加大支持力度。
很多人可能会疑惑,你都没有什么文化资源,拿什么给国际友人看?
深圳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市场化。
中国各省市有非常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为什么踊跃去深圳参展?
原因是深圳的文博会不仅仅是展览会,也是促销会、签单会。
通过商务策划,推介机制,文博会成了很多中国文化产业走向世界的窗口。
曾经的大芬美术产业协会名誉会长的周峰就说:自打当地油画参与文博会展览后,订单就像雪片一样源源不断地飞向大芬。
本次文博会,正解局就发现,江西米粉、陕西泥塑等多个地区的代表企业都来到了这里。
目的很明确,文博会能让他们拿到订单。
当皖南的木雕遇上赛博朋克的霓虹,当蒙古的古琴混搭电子音轨的节拍,来自五湖四海的文化产品都能在展会的市场熔炉中寻找到经济价值。
深圳的智慧在于:它深谙“文化活水须在市场河道奔涌”的道理。
过去20年来,文博会累计总成交额超3万亿元,服务文化产业企业机构超4.5万个,交易展示海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展品超200万种。
可以说,起源于深圳的文博会,已经成为世界看中国文化的焦点,也是中国文化产业走向世界的枢纽。
既然是文化,自然不是一成不变的。
今年的文博会最大的看点,就是来自中国最优质的机器人企业,提前在会展上开启了同台竞技。
宇树的机器人和机器狗同台亮相,和来宾们握手、作揖,引得阵阵惊叹。
过去在宣传片、短视频才能看到的宝贝,在文博会已经和观众零距离互动。
商汤的元萝卜机器人也可以和观众对弈互动,让不少老外啧啧称奇。
来自深圳的机器人军团更是虎将林立。
作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的优必选直接放了个大招:展示了肤质高度接近人类的火星美女,仿真度非常夸张。
今天的优必选机器人已经不满足于和观众打招呼,而是可以直接下厂拧螺丝钉,收获了多家汽车企业的订单。
主打“格斗”的众擎机器人也是登台亮相,在现场展示“斧头帮舞”,让周围观众连声叫好。
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机器人可以弹钢琴,跳舞,甚至学古人李白和人说话。
这些机器人在文博会上的展出,并非单纯的表演,而是一场“压力测试”。
他们需要在国内外所有产业人士的注视下,展现出中国机器人产业真正的技术实力,比如机械结构的动态平衡能力,伺服电机的极限扭矩,先进多模态传感器与AI算法。
这不仅是机器人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自信举措,也正是吸引海外企业投资和合作的最好形式。
深圳人是务实的,深圳的产业也是务实的。
尽管文化和科技看似是两个主题,但深圳文博会将用“文化+科技”的方式,来为文化产业创新新模式,促进新需求。
在某种程度上,重新定义了文化产业——科技从文化中来,然后融入文化、成为文化,丰富文化。
这几年的深圳文博会的展出,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风俗、文学、音乐、影视,也融合了现代的数字技术,网络游戏,AI观景等多个新兴领域。
深圳的目标是:到2026年,要在多个领域打造60个以上人工智能终端典型应用场景。
科技和文化需要两条腿走路,而深圳文博会,正在通往未来的跑道上,走在世界的最前列。
今年年初,坊间出现了不少城市拉踩的文章,很多人以DeepSeek诞生在杭州,来贬低别的城市。
谈到深圳的时候就说:深圳出不来DeepSeek是因为没有顶尖高校,缺少顶尖人才。
但只有真正理解这个城市的人才知道,今天的深圳,是中国最具有人才吸引力的地方。
深圳没有顶尖高校吗?
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都在深圳建立了分校或研究院,原因就是看中了深圳的国际化视野,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开展前沿科研的潜力。
去年的5月30日,教育部更是批准设立深圳理工大学。
这所大学的首年招生分数线,就比很多985高校的分数线高。
为什么?
因为这就是中国最具未来感的高校。
教育部的公函指出:深圳理工大学定位为新型研究型大学,着重开展基础性、前沿科学技术研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和国内众多高校不一样的是,深圳理工大学办学模式很不一样。
师资方面,囊括了海内外院士14人、国家级人才88人,长聘教师中有41人在海外获得终身教职。
人才培养上,深圳理工大学大一不分专业学科,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同时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选择空间,打破了传统学科壁垒,实现了科研与育人的深度融合。
到了大三,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学术轨、工程轨、创业轨”的个性化路径,不同的轨道,有不同针对性课程学习和实践训练,这种分轨培养模式,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发挥自己的所长。
正解局了解到,深圳理工大学走的是小而美的办学路径,现有的1096名学生,都是优中选优,着重培养。
首批毕业生的平均年薪就达到了42万元以上,就业/升学率超过了99.6%。
值得注意的是,深圳理工大学最大的校区,落户在了深圳的光明区。
2023年,美女院士颜宁回到中国选择在光明区创业,她说了这样一句话:
“深圳的未来是光明的!”
这句话实际上是一个双关语,不仅是说深圳的未来光明,更是说深圳的未来在光明(区)。
光明区是深圳在2018年设立的新区,这是深圳设立的第一个功能新区,定位生态型高新技术产业新城。
这里汇聚了大量国家级科研设施和创新资源,为众多科研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就拿合成生物来说,早在2018年光明区诞生之初,就选择重点培养合成生物产业聚集,通过真金白银的支持,以及全国范围内最优惠的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头部企业。
一个数据是:自2019年到2022年,中国每成立2家合成生物企业,就有1家落户在深圳光明科学城。
如今,深圳光明区的合成生物产业已经成为全国合成生物的第一方阵。
最具有创新精神的大学在深圳光明区,最具有潜力前沿产业也在光明区。
如果说深圳是中国改革的试验田,那么光明区则是深圳改革再出发的示范区。
早在2023年,深圳就出台《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
提出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前瞻布局8大未来产业的“20+8”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到了2024年,深圳市就交出一份亮眼的答卷:全年产值突破1.5万亿元,同比增长7.5%,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2.34%。
今天的新兴产业已经占据了深圳制造的“半壁江山”。
在深圳,无人机、电动汽车、人形机器人和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每天都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新触角来,每一个产业链,也都在刷着全球的纪录。
新世界财富的研究主管安德鲁·阿莫尔斯表示,作为亚洲顶级的科技中心,深圳是全球科技巨头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和中兴通讯的总部所在地,在过去20年中,这些新兴企业财富增长尤为强劲。
某种程度上,这也解释了今天的深圳为什么那么富裕。
新展会、新科技、新大学、新发展区……深圳的故事,就是一部打破常规的创新史诗,这里没有天花板,只有不断被重新定义的天空。
它不囿于历史包袱,而是以“未来实验室"的姿态,将机器人、合成生物、AI等前沿领域化作笔墨,在时代的画卷上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活样本。
当传统城市比拼高校数量时,它用“新型大学+企业研究院”重构人才金字塔;当其他地区守护文化原真性时,它用市场化让非遗焕发新生。
这种将短板变跳板的勇气,恰是中国改革开放精神的绝佳注脚。
45年特区沧海桑田,这座年轻的城市,始终保持着“少年中国”的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