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体育场馆“建易养难”困局,2025第七届中国体育场馆设施产业大会成功举办

5月23日,由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人造草专业委员会、运动地材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2025第七届中国体育场馆设施产业大会(以下简称“大会”)在2025中国体博会期间于南昌成功举办。大会以“科学养护赋能,延长场地生命”为主题,汇聚政、企、学、研多方行业代表,围绕运动场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标准体系建设、数字化运营及人才培养等议题展开深度探讨。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副秘书长,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运动地材专委会、人造草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温嘉在开场致辞中总结了本届中国体博会及行业发展的关键动态。他表示,本届中国体博会规模扩大,反映出行业活力,未来海外战略将聚焦中东、欧洲和北美市场;国内市场方面,通过深化与学校、市政及检测集团等合作拓展内需。此外,温嘉倡议企业主动对接政策、关注标准建设,通过市场力量影响产业链各环节,实现政府导向与市场需求的高效衔接,共同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

全国体育产品技术标准委员会(TC291)秘书长张小晶为与会嘉宾详解了《体育用人造草填充弹性颗粒》《运动地材维修与保养》两项国家标准。她表示,前者通过规范颗粒材质、环保性等指标保障运动性能与健康安全,后者则为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推动行业从低端竞争转向技术升级。两项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助力产业规范化、专业化发展。

中国国检测试控股集团第一检验认证院、副院长、教授级高工郭中宝则聚焦合成材料运动场地的服役寿命问题。他指出,近年来行业面临成品合格率下滑、铺装质量问题频发以及服役场地老化加剧等挑战,根源在于材料端劣质低价竞争、性能虚标等。他系统性提出解决路径:材料需创新升级,施工应推进机械化与标准化,验收须强化执行力度,服役环境需针对性研发抗老化技术,并呼吁建立全生命周期维护体系。

国际篮联中国区赛事与商务部高级经理杨小涵分享了国际篮联认证体系以及在中国的落地,具体包括国际篮联器材认证、国际篮联(中国)场地评定。她透露,2025年国际篮联中国区携手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将共同推广篮球场地现场检测,促进国内篮球设施与国际标准接轨,为赛事与大众健身提供高品质基础建设。

橙狮体育场馆数字化总经理任远展示了智慧场馆解决方案,通过SaaS平台、AI运动影像、物联网大屏等技术,实现人力成本降低、线上订单占比提高的运营效率跃升。他强调,数据可视化与用户精准运营是提升体育场馆坪效与体验的核心。

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地坪产业分会副秘书长董雪梅提出“标准引领-精准培训-竞赛选拔-数字赋能”的职业发展模式,通过建立职业标准、举办全国技能大赛及搭建“工匠库”平台等方式,破解运动地材、人造草行业人才短缺与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的难题。
中国体育用品业联合会运动空间专委会秘书长,北京关键之道体育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张庆主持了本届大会的圆桌对话环节。全国体育产品技术标准委员会(TC291)秘书长张小晶;江苏文明人造草坪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陶巍;广州同欣体育股份有限公司联席总裁陈晨;江西省地坪行业协会会长尹秋华;武汉体育学院、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郑伟涛围绕“运动场地养护的痛点破局与标准共建”展开讨论。与会专家指出,当前行业面临多重挑战:一是养护意识薄弱,消费者普遍缺乏维护认知,导致场地过早老化;二是标准执行不足,预算中缺失养护费用、验收环节流于形式,低价竞争引发劣质材料泛滥;三是专业协作缺位,从设计、施工到检测各环节存在割裂,大总包模式下“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突出。

针对这些问题,会议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首先要注重标准细化与宣贯,完善《运动地材维修与保养》等国家标准,强化施工验收规范,推动国标与行标互补。其次促进全链条协同创新,材料端探索环保替代,施工端推进预制化与机械化以降低人为误差,检测端建立动态监测体系,养护端制定周期性维护细则。第三要推动行业生态优化:加强咨询环节专业赋能,引导投资方与设计方关注全生命周期成本,倡导“三分材料、七分工”理念,推动专业分包模式回归;企业需注重品牌与价值升级:鼓励企业从“产品供应商”转向“解决方案服务商”,建立差异化优势,增强市场对优质服务的付费意愿。
圆桌嘉宾一致认为,需通过“标准牵引、技术驱动、生态共建”打破内卷困局,以科学养护延长场地寿命,推动体育地材行业向高质量、可持续方向进阶。
随着《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与“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深入推进,体育场馆设施已从单一的运动载体升华为保障全民健康、点燃城市活力的综合引擎。而第七届中国体育场馆设施产业大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是一次行业智慧的交融与碰撞,更具有整合行业资源,形成共同发展目标的重要作用。我们相信,以标准为尺,以协作为桥,行业各方携手书写体育场馆设施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