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过的城市不多,但是昆明一定是最让我难忘的地方
“春城无处不飞花“是对这座城市最好的赞誉,而这样的赞誉确是实至名归的。我一共去过四次云南,其中有两次都是为昆明而去。从我第一眼看到八车道的平坦大道上飘起大朵白云时就爱上了这座城。这座城的人汲取着彩云之南的灵气,脸上却写满闲适与淳朴。在不同宗族文化的熏陶下诞生出万变的食物风格。
吉米哥是一个清秀的男孩,也是我大学时的学弟,他每天提溜着一块上好的牛排回到宿舍,见到我们总会闪着眸子笑得像个小孩。他的父亲曾经是昆明饭店的总厨,从小吃着最正宗的滇菜,离开云南之后也在饮食方面极为讲究。在他的眼里,滇菜是民族菜的集大成者,也是最为包容的菜系,因为包容的饮食文化所以才诞生出了一座包容的城市。
云南人主食是米,却喜欢把米做成不一样的形态,比方说出了云南就很难寻到,但是被云南人奉为珍宝的饵丝和饵块,又比如闻名遐迩的云南米线。曾经在重庆的一家米线名店——“叶氏口福”和老板闲聊时,老板骄傲地告诉我他们家的米线和别家的胶质米线不一样,米线是从云南运来的。米线是极易腐坏的食物,运输过程老板亲力亲为快马加鞭,这种骄傲的语气就好像现代版的“一骑红尘妃子笑”。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云南米线的品质值得称赞。
云南米线可分两大类,一类是大米经过发酵后磨粉制成的,俗称“酸浆米线” 工艺复杂,生产周期长。特点是米线筋骨好,有大米的清香味,是传统的制作方法。另一类是大米磨粉后直接放到机器中挤压成型,靠摩擦的热度使大米糊化成型,称为“干浆米线”。干浆米线晒干后即为“干米线”,方便携带和贮藏。食用时,再蒸煮涨发。
说起云南米线不得不提最负盛名的过桥米线,关于过桥米线的来历已经无需赘言,昆明最老的两家字号便是建新园和桥香园了。这两家店在春城四处开花,早已变成了快餐的形式。建新园我没吃过,但是桥香园留给我的印象颇深。第一次去云南的时候天气并不算冷,落座之后很快便端来一碗汤底和一份肉菜,米线也随后上齐。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统统倒入不冒烟的油封滚汤之后便是漫长的等待。半晌,用筷子搅动汤底发现肉居然还没烫熟,便颤颤巍巍地伸手摸摸碗边,却发现汤早就温了,如此下去这一份肉是怎么也烫不熟的,和店员理论之后气愤离开,这也让我彻彻底底领略到了何为“店大欺客”。在这里发发牢骚,人微言轻也是断不了名店的财路,只是在我看来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比起过桥米线,小锅米线则是更对我胃口的选择。在金马碧鸡坊附近游荡的时候偶然发现一条支路,一家叫“东春小锅米线”的店,一楼坐满了本地食客,上到二楼却发现是更为拥挤的景象。点上一碗杂酱小锅米线,感受着充满阳光的店堂。吃完一碗飘着辣子香气的米线却惦记着最后那口满满杂酱的汤底。喝完汤底刚刚饱,仿佛这里的一切生活也都刚刚好。

饭点时分,沿着翠湖慢慢走向云南大学的另一边,一条叫园西路的小路汇聚了这所学校的大量人气。为了迎合各地学生的口味,这条街的小吃摊贩也是五花八门。从重庆火锅到东北烧烤不一而足,但要说最具本地特色的小吃一定是舂鸡脚和泡鲁达了。
舂鸡脚是一道地道起于西双版纳的傣族美食,把煮熟的鸡脚放在木臼中加上鱼露,小米辣,大蒜,豇豆,柠檬汁,花生,芫荽 ,胡萝卜丝和黄瓜丝调味后用大木杵捣碎,味道和泰国腌鸡脚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少了香茅就更突出鸡脚的鲜味,经过一番压榨之后的味道更是浓郁。

泡鲁达是一道缅甸和泰国一带非常有名的甜品,说是正宗的泡鲁达配料多达十二种,但是必要的步骤说来也简单,就是西米露、缅甸炼奶和牛奶的混合物泡上烤过的面包条,撒上新鲜椰丝而成。喝前搅拌均匀,让面包条吸入汁液变得更加香甜,同时要赶在汁水被面包吸光之前狠嘬两口——这资源的分布下永远藏着一个吃货的矛盾哲学。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广东福建海南都是靠海的大省,在海鲜品质上互相不服,但是在中国这片土地上,若是云南人说自家的山珍排第二,就没有哪个地方敢说自己第一。云南人喜欢吃菌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吉米哥说每年高考之前都有几个人吃菌吃得进不了考场,这说法我是信的,毕竟整条关上街都被大大小小的菌锅店占领了,且夏天也是最好的吃菌季节,同是一年一度的机会,岂能为了高考不顾口腹之欲呢?
不过要说云南人为了吃也是极拼的,传说每个昆明人都有一个吃蘑菇中毒的朋友,不知说法是否准确,不过从几率来说蘑菇也一定是同河豚一样的存在。说起那亦正亦邪的见手青更是让云南人既爱又怕。见手青制作不当食用之后,容易出现中毒现象,轻则腹泻、幻觉,重则昏睡不醒。所以若是有朋友问你“你吃着菌啦?”,你可别傻乎乎地回答“吃着啦!”,他不过在挤兑你吃错药了而已。话说这见手青口感奇佳,用火锅煮则有些浪费,一般用辣子爆炒成餸的多。那么所谓制作不当大多是指不熟或者过熟,所以要说火候的拿捏也一定是老师傅更游刃有余吧!
但是要说起我心中真正的美味,拔得头筹的那一定是鸡纵菌了!“鸡纵油”和“油鸡纵”其实说白了是同一样东西,就是把撕碎的鸡纵菌,蒜头和干辣椒放入滚烫的菜籽油,伴随着嗞嗞声响猛烈冒泡之后得到的产物。那样的香气啊,若是闻过一次便常驻心间了。

在彩云之南,随便拉住一位本地的居民,问他云南人早上一般吃什么,十中有八会告诉你“饵块”或者“饵丝”了。饵块是将优质大米淘洗、浸泡、蒸熟、冲捣、揉制成饼而成。而饵丝也就是将饵块切丝罢了。饵丝和米线口感完全不同,但是吃法却大体一致,除了曲靖的蒸饵丝另辟新径之外也没什么特别好写的东西。
比起饵丝,更吸引我的其实是饵块,口感若是要类比的话很像薄薄的年糕。之前去腾冲呆了七天,吃了十顿大救驾。这东西在昆明也是容易寻到的美味,最简单的说法就是番茄炒鸡蛋里加了饵块而已,不过这样的搭配从口感上讲来就是该软糯的软糯,该多汁的多汁,简直是无懈可击——何况这道菜还承载了一个救驾皇帝的故事呢!
饵块另一种讨喜的吃法就是“烧饵块”。饵块刚拿出来的时候是硬硬的一片,微微炙烤之后从中间隆起一个大泡儿,翻过面来再烤上几秒就大功告成了!烤好的饵块中间涂上花生酱或者辣味的腐乳酱,卷上土豆丝、火腿肠、油条和煎蛋就可以开吃。按理说烧饵块起源于大理,但是上次在大理游玩却鲜有看到,满街的乳扇倒是更受欢迎。昆明的饵块在早点时分是随处可见的,最有名的是“英凤烧饵块”,但是不知是加盟店还是分店太多,也是很难分清哪家最好吃了。

作为一个省会城市,昆明承载了整个云南的饮食文化。而这些城市分别和缅甸、越南、四川、贵州、老挝接壤,食物风格大相径庭。但是云南人不仅用勤劳的双手把他们自己丰富的食材资源传向远方,也博采众长,为民族菜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我爱这个城市太多,却总觉得提笔无力,不知从何讲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