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未达市场预期后,阿里要重新找回战斗力
文/王慧莹
编辑/子夜
第21个阿里日,1:1复刻版的“湖畔小屋”在社交平台上火了。
沙发桌椅一应俱全,洗手间门上的“伦敦”标签与墙上的“发展是硬道理”标语,让阿里人的思绪回到了1999年。
那一年,以马云为核心的阿里“十八罗汉”挤在湖畔花园16幢1单元202室,琢磨着创立一家102年的公司。
视角拉回现在,湖畔小屋在阿里杭州西溪园区公开亮相,更为重要的意义在于站在湖畔小屋,阿里巴巴要回到最初的起点,重新出发。
阿里日的前两天,高层已经释放了相关信号。9日,阿里巴巴CEO吴泳铭在公司内网发帖,提出“回归初心,重新创业”。
吴泳铭提到,“阿里巴巴必须放下过去的成绩,回到创业初心,以创业者的心态,开启一段全新征程。”
实际上,自“1+6+N”改革开始后,重新创业是阿里巴巴的高频词汇。在当下的市场竞争环境下,阿里希望自己能更敏捷,像创业公司一样重新焕发活力。
从最新的成绩来看,2025财年Q4(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季度)财报显示,阿里营收为人民币2364.54亿元,同比增长7%,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人民币123.82亿元。
电商和AI+云的带动下,阿里的整体业绩不算差,但略逊市场预期。投行瑞银表示,阿里巴巴2025财年第四季度业绩整体收入及经调整EBITA均逊预期1%至2%。
资本市场用脚投了票。业绩发布后,阿里股价下跌约8%,明显跑输大盘。根据大摩分析,阿里的股价下跌主要源于阿里云业务18%的增速,低于市场20%的预期。
市场在重估阿里巴巴的价值,阿里也在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
这次阿里日,在此前战略聚焦和优先级重组的情况下,吴泳铭在内部信中表示,“接下来集团将以饱和式投入的打法,聚焦于几大核心战役”。此外,阿里打通了各业务的内网权限,阿里各部门间的跨部门转岗也将重新开放。
阿里的野心远不如此,它希望自己更能打。
在“1+6+N” 战略实施后,阿里不断调整策略,从分拆,到聚焦,再到如今的“拆墙”“饱和式”,本质是互联网巨头应对时代变革的适应性调整。这其中,规模与效率、创新与守成之间都需要平衡,而重新创业的路究竟要怎么走,也要阿里自己探路。
1、内网“拆墙”,阿里要推翻“1+6+N”?
什么是最适合阿里发展的路线?
这是阿里自“1+6+N”改革后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为此不惜变了又变。
2023年3月,在时任CEO张勇的意志下,阿里开启了24年来最大的组织改革——“1+6+N”。当时阿里最重要的变化在于“分拆”,以此让阿里变“小”。多项业务和集团拥有更大的自主权,激活大公司活力。
彼时,张勇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每个垂直业务都拥有完整的公司架构,能够单独面对资本市场,成熟一个,上市一个,以提升各业务板块的自主性与活力,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格局。
市场的变化总是超乎想象。“1+6+N” 战略实施不到半年,阿里告别张勇时代,迎来吴泳铭时代,阿里这艘大船的航向也再次生变。
图源阿里巴巴官网
吴泳铭明确阿里的两大战略决心——用户为先、AI驱动。一方面,吴泳铭左手管淘天,右手管云智能;另一方面,菜鸟、盒马、阿里云的上市进程先后搁浅,阿里释放了战略融合的信号。
2024年11月21日,阿里巴巴成立了全新的电商事业群,将此前拆分的淘宝天猫集团、国际数字商业集团,以及1688、闲鱼等电商资源重新整合,形成国内外全产业链覆盖的电商超级业务单元。
不过,吴泳铭的“合”并不彻底,而是有分有合。“1+6+N”分拆后,菜鸟、钉钉、夸克等各业务的内网论坛处于隔离状态,不能互相访问。阿里员工若要转岗至其他事业群,需要先离职再入职,以往司龄会被清空,转岗时要去新事业群面试,重新定岗、定职级。
各业务互不打扰的状态持续了两年多,阿里在今年510阿里日前决定打通。5月8日,阿里全面打通内部论坛权限,上述业务部门员工重新回归“阿里人”的集体身份。此外,阿里接下来或将调整员工跨业务流动机制。
针对这一动作,阿里并没有官方的表态,但市场有声音认为,分拆两年后,阿里在重新审视“1+6+N”战略。
吃到短暂的红利后,“1+6+N”的弊端开始显现。分拆战略之下,对外各业务独立灵活,对内各业务协同困难。
比如,即时零售业务中,淘天的“小时达”业务需要调用饿了么的配送网络,“淘天人”发现接口协议需要重新谈判。大文娱集团为购买阿里云服务,支付的年费比外部客户还高15%。
显然,这给阿里重新创业设置了障碍,更不利于未来的“饱和式投入”。
“接下来集团将以饱和式投入的打法,聚焦于几大核心战役。这几个关键战役将由多个业务方参与,发挥各自优势和长项。我们会选择长期和全局的价值而非短期局部价值,以全局价值最优来制定集团各业务的协同策略。”吴泳铭在5月8日的内部信中如此写道。
事实上,聚焦关键战役和加大跨部门协同是吴泳铭近期在阿里内部频繁提及的事情。据媒体报道,为了加大业务协同,2025年以来集团已经对部分重叠资源和组织进行了整合,并通过高管人事变化扩大关联部门的协同效力。这个财年内,阿里高层希望为今后若干年打造出新的“基础架构”和“流程制度”。
现在谈阿里推翻“1+6+N”还为时尚早,更确切地说,阿里正在向“合”靠拢。
2、饱和式投入,淘天的仗比AI更难打
在阿里,饱和式投入不是新鲜词。
2024年云栖大会上,吴泳铭就以“饱和式投入”这个主题进行演讲。演讲中他表示,面对生成式AI的变革趋势,“投资不足的风险远大于过度投资的风险”。吴泳铭明确阿里云将采取饱和式投入的战略,以抢占技术制高点。
从饱和式投入AI,到饱和式投入几大核心战役,吴泳铭的意志下,阿里要再次集中力量办大事。
所谓几大核心战役,虽然阿里没有明确披露,但从过往的战略看,电商和AI+云一定位列其中。不仅因为这是吴泳铭亲自带队的业务,更因为淘天集团和云智能集团分别对应着“用户为先、AI驱动”的战略使命。
本季度财报会上,吴泳铭表示“用户为先、AI驱动”战略持续见效。本季度,淘天集团营收同比大幅增长9%,创六个季度新高;云智能集团季度收入增长加速至18%,其中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七个季度实现三位数增长。
分开来看,淘天的增长信号率先释放。
图源阿里巴巴官网
今年阿里日上,相比于往年“阿里十派”社团展示,今年调整为“淘天兴趣派”主导,像阿里云、蚂蚁等其他集团将独立举办活动。
更早之前,“430”是阿里的年终奖日,社交平台上不少员工开启了对年终奖、绩效的讨论。其中,淘天集团被爆现金激励丰厚,涨薪覆盖面广,堪称阿里年终奖的“扛把子”,这也从侧面证明了淘天过去一年的增长。
具体来看,截至2025年3月31日止季度,淘天集团营收达到1013.69亿元,同比增长9%,经调整EBITA同比增长8%至417.49亿元。
相比于此前增速放缓,本季度淘天的表现可圈可点。一大部分原因在于,淘天来自客户管理收入同比增长12%,作为核心消费人群的88VIP会员人数超过5000万,实现同比双位数增长。
增长加速背后,淘天对电商的市场推广投入可谓不小。财报显示,2025财年Q4,阿里的销售和市场费用为361.79亿元,同比增长25.5%,远高于营收增速。阿里解释称,这由于其对电商业务的投入增加所致。
换句话说,淘天的增长压力依旧存在。尤其是横向对比市场其他玩家,阿里电商的增速不算快,甚至有些落后。
这几年,阿里电商的优势已不明显,随着各路竞争对手的加入,阿里电商的市场份额在下降,增长已然成为第一要义。
为了增长,阿里电商在不断转向。从当初的“绝对低价”未给淘天带来显著增长,它转而专注用户价值和体验,再到注重品质商家,每一个方向的变化都要顶着从售前、供应链、售后消费的压力,也是一项项真金白银的付出。
事实上,自从去年成立阿里电商事业群后,阿里主动卸下了其他业务的压力,把精力重新放在电商上,阿里对电商的投入堪称饱和式。
以淘天为例,淘天正在积极“拆墙”,寻求与各方的合作,以拓展业务边界,提升市场份额。
前不久,淘天与小红书推出“红猫计划”,打通了从 “种草” 到 “拔草” 的全链路。去年双11,淘天与微信支付合作,希望通过接入微信支付,触达更多潜在用户。几乎同时,淘天与京东物流的合作,给商家更多选择,给消费者更好的购物体验。
阿里电商事业群CEO蒋凡当晚在分析师电话会上表示,目前电商业务的中长期目标是稳定的市场份额。
近期,淘宝闪购加入的即时零售大战也影响着阿里在资本市场的表现。4月30日,淘天开设“闪购”一级入口,饿了么也在同日正式开启“饿补超百亿”大促。
从电商到即时零售,淘天在从容之余也多了一丝风险。即时零售市场竞争激烈,这个蛋糕最终能抢到多少,取决于淘天能让淘宝用户转化为即时零售用户。
相比于用淘天稳住用户,阿里更希望利用AI吸引用户。510阿里日上,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蔡崇信强调,未来三到五年所有业务都将以AI为驱动,电商作为垂类不占据互联网入口,但通过AI技术有望突破入口限制,获取更多用户。
本季度,云智能集团收入同比增长18%,达到301.27亿元,创下三年来的最快增速。全年来看,阿里云全年收入实现同比双位数增长,达到1180亿元。
阿里云增长势头主要由公共云收入增长带动,包括AI相关产品的采用增加,据阿里巴巴方面公布的数据,AI相关产品收入连续第七个季度保持三位数的同比增长。市场分析机构IDC最新报告也显示,阿里云市场份额连续三个季度回升。
毋庸置疑的是,从几个季度前的个位数增速到现在近20%的增速,阿里云吃到了AI时代的红利,但在高速发展的AI时代,市场对阿里云的预期很高。在高预期的期待下,阿里云虽然如期提速,但并未达到市场预期。
不过,阿里对AI和云的饱和式投入决心很大。今年2月,吴泳铭就提到,未来三年,阿里将投入超过3800亿元,用于建设云和AI硬件基础设施,总额超过去十年的总和。
阿里很清楚,AI时代是阿里重提创业的契机,淘天则是肥沃土壤,一个负责高速增长,一个负责稳定市场份额,只有将这两个业务的协同价值放到最大,阿里才能更具战斗力。
不过,实现合力之前,要将每个集团的战役打响。站在当下的市场环境来看,阿里打赢AI这场战役的确定性在变大,但想打赢淘天战役,挑战却更大一些。
3、战略放弃多个业务,阿里要更聚焦
想清楚电商和AI+云业务发展路线的前提,是阿里明确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方法——核心聚焦,非核心减负。
2023年吴泳铭刚上任时,吴泳铭将阿里面向未来十年的重要优先级提炼为三个方向:技术驱动的互联网平台业务,AI驱动的科技业务,全球化的商业网络。
这一战略之下,阿里一边战略放弃原业务,另一边放慢了并购和扩张的脚步。
率先做出调整的新零售业务。去年12月,阿里将银泰卖给雅戈尔;不到一个月后,阿里又将持有的高鑫零售全部股份出售。
两次出售都在市场的意料之中,随着阿里驶入吴泳铭时代,新零售战略鲜少被阿里提及。相反,新的管理层早就释放了出售新零售业务的信号。
2024年2月的财报会上,阿里巴巴董事长蔡崇信表示,在2024财年的前9个月(2023年4月1日至12月31日),阿里已完成了17亿美元的非核心资产出售。
此外,蔡崇信表示,“目前阿里的资产负债表上依然有一些传统的实体零售业务,他们不是核心的聚焦业务,阿里退出也是合理的。但考虑到当前的市场情况,退出可能需要时间去实现。”
对于新零售业务的抛售,是阿里战略放弃的结果。线下零售是个重资产生意,开店、营业、供应链每一环节都离不开重金投入,实际上线下零售已经拖累阿里整体业绩很久了。
本次财报会上,阿里巴巴表示,季度内,阿里巴巴正式完成对高鑫零售和银泰百货的出售,集团剔除大润发和银泰外整体收入同比增长10%。
另一方面,从并购和扩张的脚步上看,阿里不再是当年“买买买”的模样。甚至在并购项目发展停滞时,也没想着再扶一把。
这其中,以阿里跨境电商APP考拉海购最具代表性。在618电商大促前夕,考拉海购App页面清空、应用商店下架、社交媒体停更数月,阿里当年20亿美元收购的项目,就这么静悄悄地“消失”了。
考拉海购的前身是网易考拉,诞生于国内跨境电商早期。彼时,凭借自营直采模式,网易考拉迅速占领市场。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其以27.7%的市场份额力压天猫国际,稳坐头把交椅。
被阿里收购后,阿里的意图很明显,将考拉海购的优势赋能到天猫国际,助力天猫国际抢占更多市场份额。换句话说,考拉海购更像是天猫国际的“养料”。
图源考拉海购微博
如今,随着阿里近年来在加速剥离非核心资产、加强资源整合,考拉海购APP的下架也是战略放弃的结果。
从“买买买”,到战略聚焦,本质上,是阿里所处的市场环境以及阿里自身的处境和以前不同。
2014年,阿里在港交所上市后,手握大笔现金,开启了“买买买”模式,在短短几年间,投资和并购了数百家公司,涵盖了电商、物流、金融、生活服务、文化娱乐等多个领域。
像2014年以53.7亿港元投资银泰商业,2015年以283亿元战略投资苏宁云商,2019年以20亿美元全资收购考拉海购等都是那一时期的产物。这些投资并购,一度让阿里的市值飙升,成为全球最具价值的公司之一。
但如今,电商和云是核心,曾要高调推进上市计划的菜鸟、盒马上市进程搁浅,战略放弃是聚焦战略下的关键一步。
与战略方向呼应,内网打通、资源整合,阿里聚焦的决心更坚定,是为了重新创业找到最大公约数。
就像吴泳铭所言,“阿里的基因里没有守成,只有创造”。未来,阿里将创造出什么样的“新阿里”还不确定,但“合”或许是第一步。
(本文头图来源于阿里巴巴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