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机与用户“两头难”,滴滴该如何破局?

500

当前,出行产业正面临结构性调整与深度洗牌。随着市场准入机制逐步完善,全国网约车平台数量不断飙升。据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统计,截至2024年10月31日,全国共有362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

为抢占市场份额,平台运营方持续推出补贴策略,导致价格竞争陷入胶着状态;同时,从业群体规模急剧扩张,网约车司机总量实现翻倍增长。值得注意的是,监管层面则呈现出收紧态势。在此背景下,包括行业巨头滴滴在内的市场主体均遭遇发展瓶颈,亟待通过商业模式创新、运营效率提升等战略举措突破困局,在产业转型期重构核心竞争力。

数据狂欢下的“甜蜜陷阱”

亮丽的数据为滴滴披上光环,然而,光鲜业绩背后潜藏的运营隐忧与发展挑战正逐渐浮出水面。

一是,虽然滴滴的订单量与营收仍保持增长,客单价却持续走低。官方数据显示,2024年滴滴中国出行业务实现总订单量123.92亿单,较上年增长14.6%;平台总交易额(GTV)达到3014亿元,同比增长11.3%。在财务表现方面,年度营收攀升至2068亿元,同比提升7.5%。数据的增长,印证了滴滴在移动出行领域的持续扩张能力与市场领先地位。

然而,深入分析经营质量,矛盾开始显现。核心业务单元中国出行业务的订单量14.6%的增速与11.3%的交易额增速之间存在3.3个百分点的增速差,折射出“以价换量”的商业策略。同时,季度数据更具警示意义:订单量同比增幅从第一季度的27.1%逐季收窄至第四季度的10.8%,而GTV增速则由21.1%下滑至9.3%,各季度交易额增速始终落后于订单增长。

具体来看,四个季度客单价分别为24.2元、24.5元、24.5元和24.1元,呈现逐季走低态势,第四季度价格降至全年最低点。这种以价换量的增长模式表明,平台在维持订单增长过程中承受着持续的价格竞争压力,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面临考验。

二是,滴滴所采取的以价换量策略存在潜在风险。为了应对市场竞争,滴滴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消费者补贴。数据显示,2024年,滴滴的销售及营销费用为115亿元,同比提升10.4%。只是,该策略虽短期维持订单增长,却也衍生出了隐患。比如,补贴常态化可能导致用户留存过度依赖价格优惠,一旦补贴力度减弱易引发客户流失。与此同时,在行业运力供给过剩背景下,平台若无法同步保障司机收益与用户体验,既可能激化司机群体不满情绪,又可能因服务质量下滑导致用户流失。

竞争漩涡中的挣扎

当前,网约车行业已步入多维竞争阶段,滴滴面临巨大压力:既要应对本土竞争对手的市场争夺,又需突破国际市场拓展壁垒。

在国内市场,网约车市场竞争白热化,滴滴面临多方竞争压力。行业格局已从单一平台主导转向多元化竞争,如高德、美团打车通过整合第三方运力,以“比价模式”抢占中低消费用户;曹操出行凭借定制车型与新能源生态优势,市场份额迅速扩张;如祺出行、T3 出行通过接入微信、支付宝等超级入口,在下沉市场快速扩张。面对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滴滴被迫加大用户补贴投入,陷入价格竞争困局。这种竞争模式不仅持续挤压企业利润空间,更可能对行业服务质量和可持续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在海外市场,滴滴国际业务虽呈现显著增长态势,但仍面临挑战。数据显示,2024年,滴滴海外业务订单总量达36.13亿单,同比增长35.8%,季度日均订单突破1100万单;交易总额达到913亿元,同比增幅34.8%,已连续四个季度保持30%以上的GTV增速。该业务板块调整后EBITA实现盈利,成为公司整体扭亏为盈的重要支撑。

但是,海外市场拓展却并非一帆风顺。尽管国际业务连续四个季度实现30%以上的GTV增长,盈利质量却堪忧。2024年,滴滴国际业务经调整EBITA亏损18.46亿元,主要源于巴西、墨西哥市场的高额补贴。以巴西为例,滴滴为争夺市场份额,外卖订单配送成本占比高达30%,且需承担58%的分期付款订单资金压力。与此同时,美团宣布未来5年向巴西投入10 亿美元,与滴滴展开正面竞争,可能进一步推高其补贴成本。此外,滴滴在海外市场的“中国模式”复制遭遇挑战。

迷雾中的曙光与新赛道

500

面对增长瓶颈,滴滴正通过技术投入与生态重构寻找破局路径。自动驾驶与新方向的“双轮驱动”,能否支撑其穿越周期,仍需时间验证。

其一,加强自动驾驶的投入力度。滴滴创始人兼CEO程维表示,公司已将自动驾驶技术与人工智能应用列为2025年战略重点。作为国内最早涉足自动驾驶领域的网约车平台,滴滴自2016年起启动相关研发与测试工作,但由于资源投入分散等技术转化瓶颈,未能有效利用海量出行数据构建竞争优势,在该领域目前处于追赶位置。

当前,自动驾驶赛道竞争日趋激烈。竞争对手如祺出行通过Robotaxi技术路线登陆资本市场,计划2025年前部署5000辆自动驾驶出租车。对滴滴而言,要在行业竞争中实现突破性增长,构建技术壁垒,自动驾驶技术突破至关重要。只有通过商业化应用切实提升运营效率并降低服务成本,才能巩固市场竞争力。

其二,探索细分市场的开发价值。在业务拓展方向上,滴滴正在关注宠物出行这一潜在市场机会。随着宠物饲养人群规模扩大,携带宠物出行的消费需求持续增长。当前市场上针对该场景的规范化服务存在供给缺口,若滴滴能针对性开发包含安全约束装置、专用清洁设施等配置的宠物运输服务,既能填补市场空白,也可创造差异化服务价值。通过构建专业化服务体系,滴滴可在满足细分市场需求的同时,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强化品牌在个性化服务领域的认知度。

滴滴的发展历程为平台经济提供了重要启示:垄断地位不等于行业领导力,安全投入不能停留于合规层面,社会责任更非简单的成本支出。当行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真正的破局点在于重构平台、用户、社会的价值网络,通过开放生态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运用数字技术提升治理透明度,借助商业创新激活社会价值。宠物出行等创新业务的探索,或许正预示着出行平台从“流量争夺者”向“生态共建者”的转型可能。

站务

最近更新的专栏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