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进!让那些银发老人们,来保卫电影院吧!

500

500

当影院从单纯的放映场所升级为承载社交仪式、情感共鸣与文化表达的多维空间时,观众自然会将其纳入生活刚需。

当前电影市场的困境,并非源于观众娱乐需求的消亡,而是行业对观众群体变迁的迟钝反应。唯有打破“年轻崇拜”的固有思维,在稳固青年市场的同时深耕中老年蓝海,用优质内容与精准运营重建观众信任,才能让影院真正焕发新生。

作者|毛浩宇

编辑|小白

排版 | 板牙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五一档过后,“电影已死”的论调又开始甚嚣尘上。

各方分析泉涌而出,或从整体大盘数据切入,或从票价及票补入手,或从电影院生存状态来谈,都有理有据。但当我们把问题的重点再次聚焦,会不禁疑问:

作为消费主体的观众哪去了?

又或者说,来看电影的观众们,到底是哪些人?他们为什么愿意进电影院消费?进一步推导出,为什么其他人不愿意进电影院?

如此,才能找到症结所在。

灯塔研究院《2025年五一档电影市场洞察报告》显示,档期内女性用户占比55.9%,年龄分布进一步成熟化,人均观影1.14次,92%的观众在档期内只看一部影片,观影活跃度同比去年降低,单均购票1.82张,结伴观影属性降低。

500

另据灯塔研究院《灯塔2024中国电影市场年度盘点报告》,25岁年轻观众占比下降至21%,女性观众比例58%,两性观众占比差值升至17%。

500

数据充分表明,年轻观众的流失、男性观众的离场、人均观影次数的降低、结伴观影氛围的缺乏,都成为大盘遇冷的重要原因。

01

内容为王,不应只是口号

年初,《哪吒2》火爆出圈,截至发稿前,其票房已达惊人的153.93亿元,以至于有人喊出今年大盘再破600亿元的口号。没承想,往后的情人节档、清明档和五一档大盘持续遇冷。可想而知,内容质量的不确定性正在消耗观众耐心。

仔细分析《哪吒2》的观众画像,也能够很清晰地发现,女性观众占比已达到64.6%,男性观众占比仅35.4%。年龄上,30岁以上观众占比已达51.5%,而24岁以下观众仅有31.8%,20岁以下观众更只有10.3%。

500

这充分说明,如今90后出生的观众,才是电影消费的主力;10后出生的观众,早已无法像90后一样形成对电影的“赋魅”。

这也再正常不过,毕竟80后的主流媒介环境是碟片、KTV,90后是电影院,00后则是移动互联网和流媒体,至于10后、20后的主流媒介,大概会是全息交互的影游融合产品?

可以设想,当90后们逐渐步入中年,肩负家庭、开支等压力,进电影院的机会更是屈指可数。更何况,去电影院观影不仅需要沉没的时间成本,还有交通出行,还有可能存在的餐饮消费,还有可能路上遇到的各种突发状况。

最重要的是,当他们终于“风尘仆仆”地走进银幕缓缓亮起的电影院,还要面临影片质量忽上忽下的“不确定性”。

这大概是最老生常谈的话题,只要缺乏优质影片供给的问题无法缓解,即使再优惠的票价、再大力度的口碑营销、再大架势的明星阵容,可能也无法把观众拉回电影院,行业也可能无法重回曾经的盛况。

流媒体时代,观众已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内容筛选者。创作者如果继续沉溺于圈层自嗨,沉迷于流量营销或明星噱头,忽视大众审美与情感共鸣,忽视内容质量的工业化打磨,终将被市场淘汰。

02

电影院改革,势在必行

在我们年初对《哪吒2》爆火的分析文章——微短剧比电影更受益于口红经济?结果春节档...里,指出过一条重要原因——电影院对于合家欢氛围的营造,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结伴观影的频次。

除去春节档,其他档期,也可以大力宣传合家欢的氛围。此外要看到,当前以00后为主体的年轻一代的婚恋意愿飞速下降,也给电影和电影院的发展带来危机。

以往,电影院是年轻人重要的线下社交场景,恋爱、交友、聚会,都会选择电影院。但随着社交媒体和线上社群的兴起,当下的年轻人更倾向于通过直播、短视频平台进行实时互动和内容分享。过去几年,观众线上“刷短视频”的频率持续上升,线下娱乐消费整体减少。

500

剧本杀、密室逃脱、电竞等新兴娱乐方式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文旅活动的兴起,如主题公园、沉浸式展览、演唱会、citywalk等,也分流了部分的观影娱乐需求。

电影院可以通过主题观影、主创见面会、沉浸式技术(如4D/VR)等方式增强线下观影的不可替代性,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区域观众偏好,实现精准排片与营销。此外,还能将影院与餐饮、文创、展览等业态融合,打造复合型文化空间。

唯有如此,才能在流媒体和多元化娱乐的冲击下,重新激活观众走进影院的热情,夺回主动权。

03

银发经济,是未来蓝海

以往,业内经常呼吁要拉动年轻人重回电影院。但当回到开头的数据会发现,既然30岁以上观众占比已达51.5%,为何不顺水推舟,将这群老年观众也同样拉回电影院?

行业长期将“年轻化”视为救命稻草,却忽视了30岁以上观众已占据半壁江山。

事实上,在很多地区,“夕阳红观影团”已经深入融入老年群体的日常生活之中。

500

许多地方甚至专门组织老年群体在七夕节集体观看经典电影《庐山恋》。

500

500

当然,上述活动还只停留在公益范畴。2025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我国的人口数据,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为3103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2%。老年人口比重持续提升,使得我国快速步入到了“深度老龄化”社会。

这群“有钱有闲”的银发族正是未被开发的蓝海。行业如果以此为抓手,深入挖掘银发经济中的电影市场,前景可谓广阔。

毕竟,除了群体基数庞大以外,机场、景点、购物中心随处可见的老年消费者,已经充分证明了老年群体的强大购买力。他们有钱、有闲,也有品,对于好电影,自然是爱不释手。

大胆假设一下,如果电影在工作日的白天实行专门针对老年群体的低价票,是不是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充分挖掘“闲暇”时间的排片资源?

同时,创作者们也要更积极关注和研究老年群体的审美偏好,开发更多怀旧、家庭伦理、历史人文等题材相关的作品。

如果把这部分“被忽视”的老年群体调动起来,相信市场表现不会太差。

04

尊重观众,就是尊重电影本体

年轻观众需要的不是“被教育”而是“被尊重”;

男性观众渴望的不是“被迎合”而是“被理解”;

老年观众需要的是不是“被忽视”而是“被重视”;

所有观众期待的不是“被动消费”而是“主动参与”。

当影院不再是单纯的放映空间,而成为承载社交仪式、情感共鸣、自我表达的文化枢纽时,观众自然会重新将其纳入生活刚需场景。当影院不再固化思维,而是充分放开眼界,调动资源,在“拉动年轻人”的基础上,大力“稳固中老年”,电影市场自然会重现生机与活力。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