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游牧民族,怎么这么快学会用火药武器?
没人确切地知道,奥斯曼人究竟在何时获得了火炮技术。火药武器大约在1400年前后通过巴尔干传入奥斯曼帝国。按照中世纪的标准,这种新技术的传播极其迅速,最早的关于火炮的书面记载是在1313年,到1326年就有了最早的描绘火炮的图画,而到了14世纪末,欧洲全境就已经在大量制造火炮。在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生产铁制或铜制火炮的小型工坊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与之相关的工业也迅速发展。硝石“工厂”大量兴建起来;中间商进口铜和锡;熟练工匠们将他们的金属铸造技术卖给出价最高的人。从实际效果上讲,早期火药武器的好处是值得怀疑的:在阿金库尔战役[1]中,英军除了长弓之外还部署了野战火炮,但后者对战局影响甚微。这些武器非常笨重,准备起来无比繁琐,瞄准精度极差,对己方炮手的危险和对敌人一样大。但炮火无疑具有一种震撼的心理效果。在克雷西战役[2]中,英王爱德华三世“以五六门火炮让法军大乱,这是他们第一次看见这些隆隆巨响的机器”【10】。1382年,菲利普•范•阿尔特维尔德[3]的荷兰巨炮“开炮时发出如此巨响,似乎地狱中的所有魔鬼都在喧闹”【11】。这些早期的记载常常用地狱的比喻来描述火炮。这种“战争的恐怖工具”【12】的雷鸣般巨响让人不禁联想到地狱:火炮打乱了自然秩序,彻底地断送了骑士风尚。早至1137年,教会就禁止将火药用于军事用途,还彻底禁止使用弩弓,但没有产生什么影响。恶魔已经横空出世。
到1420年,除了攻城战之外,火炮对作战的贡献还是极小的,但此时奥斯曼人开始对火炮兴趣盎然。他们攻入巴尔干后,缴获了相关的资源,俘虏了一些工匠,开始制造自己的火炮。他们兴办了铸炮厂,开采铜矿,建立了火药厂;雇佣了技能熟练的铸造工人、石弹切割工人和硝石制造工人。奥斯曼人学习非常快。他们极其擅长吸收新技术,并将有技术的基督徒吸纳进他们的军队,同时训练自己的士兵。穆罕默德二世的父亲穆拉德二世建立起了炮兵的基础设施,在近卫军中组建了炮兵部队和炮车车夫的队伍。与此同时,虽然教皇禁止向异教徒出口火炮,威尼斯和热那亚商人还是将武器运往地中海东部。兜售技术的工匠们也热衷于将自己的一身本事卖给正在崛起的苏丹,于是纷纷来到奥斯曼宫廷。
1422年,穆拉德二世攻打君士坦丁堡,让后者首次尝到了奥斯曼人新技术的厉害。根据希腊人的记载,穆拉德二世带来了巨型“射石炮”(由德意志人指挥),轰击城墙,但炮击大体是无效的:70枚炮弹击中了一座塔楼,但没有造成显著的破坏。24年后,穆拉德二世再次用大炮攻打另一段城墙时,故事就完全不一样了。15世纪40年代,君士坦丁十一世试图保护帝国所剩不多的几个行省之一——伯罗奔尼撒免遭奥斯曼人的侵袭,于是在科林斯地峡建造了一道长六英里的城墙(被称为“赫克萨米利翁”,意思是“六里”),从西海岸一直到东海岸,将半岛完全封锁。这是一项规模相当宏大的军事工程,被认为足以抵挡长期进攻。1446年12月初,穆拉德二世用长身管火炮攻打这道城墙,仅仅五天时间就将其突破。君士坦丁十一世险些丢掉性命,勉强逃走。
在1422年和1446年之间,奥斯曼人对火炮的认识大大加深了,而这个时期恰恰是火炮制造和火药技术演化的关键时刻。大约在15世纪20年代,欧洲的火药制造技术发生了一个重要发展,大大增强了它的威力和稳定性。在此之前的普遍做法是将火药的原配料——硫磺、硝石和木炭分别储存在不同的桶内,要使用的时候才在现场将它们混合起来。这种方法生产出来的火药燃烧较慢,容易受湿气影响,而且各种原料很容易互相分开。15世纪初,人们通过实验发现,更好的生产方法是将原料混合成糊状,然后将其烘干,做成饼形,需要的时候就根据具体的用量从饼上取下颗粒。这种所谓“粒状”火药燃烧较快,威力比以往提高了30%,而且不容易受到潮湿环境的影响。有了新式火药,就能够以惊人的力量向一堵城墙发射重型炮弹。此时,长达16英尺、能够抛射750磅重的炮弹的巨型攻城炮也问世了。1412年,根特的巨型射石炮“疯女格丽特”[4]开火时的巨响似乎是“地狱的复仇女神发出的”,打垮了布尔日的城墙。但是,新式火药也增加了对炮手的风险,并影响了铸炮技术:炮管被铸造得更坚固也更长,新的趋势是将火炮整体铸造,因此炮身就必须用青铜铸造,于是造价也飙升了。铜炮的造价是锻造铁炮的三倍,但好处的确很多,昂贵的造价显然是值得的。自从号角的轰鸣令耶利哥的城墙[5]崩塌以来,优势首次转移到攻城的一方手中。在15世纪的欧洲,攻城大炮的怒吼此起彼伏,石弹不断轰击石墙,此前被认为是坚不可摧的众多堡垒骤然坍塌。
奥斯曼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技术进步。奥斯曼帝国不断扩张,境内的铜矿可以自给自足,而且拥有天然硝石。帝国通过征服或者贸易掌握了火药技术,然后建立起一些机构,将技术在自己的军队中推广。奥斯曼人很快就精通了火炮制造、运输和射击技术,而且在火药战争必需的深度后勤补给工作上首屈一指。要在指定时间将一个有战斗力的炮兵连部署到战场上,对中世纪的补给链来说是个极大的挑战:除了要运输笨重的火炮外,还要及时供应与火炮口径相符的足够数量的石弹以及火药。奥斯曼人从帝国全境搜寻人力和物资——从黑海获取炮弹,从贝尔格莱德获取硝石,从凡城[6]获得硫磺,从卡斯塔莫努[7]弄来青铜,通过海外贸易获取锡,将巴尔干的教堂铜钟熔化用于铸炮——并通过由大车和骆驼组成的陆路交通网分配和输送这些物资,这个运输网的效率是无与伦比的。深度的计划是奥斯曼军事机器的典型特征,因此奥斯曼人在提出特殊要求的火药时代得心应手。
奥斯曼人吸收火炮技术的速度如此之快,到了15世纪40年代,显然就已经掌握了在战场上利用临时设施铸造中型炮管的技术。穆拉德二世将铸炮所需的金属原料运到了赫克萨米利翁,在那里就地铸造了很多长身管火炮。这使得奥斯曼人在攻城战中能够做到特别灵活机动:他们不是将现成的火炮拖到前线,而是更方便快捷地将火炮配件运往前沿,在那里组装;攻城结束后,如果需要,还可以将火炮拆解。在使用过程中炸膛的火炮(炸膛是屡见不鲜的现象)可以快速得到修复,重新投入作战。在当时,现有的炮弹的口径与火炮可能并不完全相符,于是可以根据手头的弹药,对炮管量身定做。(17世纪,在攻打克里特岛上的威尼斯城市甘地亚的史诗般大战中,奥斯曼军队仍然用到了这种方法。在21年的征战中,奥斯曼军队收集了3万发威尼斯制造的炮弹。奥斯曼人的火炮无法使用这些炮弹,于是他们铸造了新的炮管,来适应敌人炮弹的口径,并把它们派上了用场。)对奥斯曼人来说,攻城炮似乎满足了游牧民族灵魂深处的一种特别需求:它迎合了他们对设防定居点的根深蒂固的敌视。草原游牧民族的后裔已经证明了自己在运动战中的持续优势,只有在面对定居民族的城墙时,他们才感到棘手。有了火炮,他们就有可能速战速决,而避免漫长的围城战。热爱科学的穆罕默德二世在观察君士坦丁堡坚不可摧的城墙时,立刻想到了大炮。他登基不久就开始试验铸造重型火炮。
[1]阿金库尔战役发生于1415年10月25日,是英法百年战争中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在英王亨利五世的率领下,以步兵弓箭手为主力的英军在法国的阿金库尔击溃了由大批贵族骑士组成的法军,为随后在1419年收服整个诺曼底奠定了基础。这场战役成了英国长弓手最辉煌的胜利,在战争史上影响深远。此役还成为后世大量文艺影视作品的主题,包括莎士比亚的名剧《亨利五世》。
[2]英法百年战争早期的一次战役,1346年,英王爱德华三世的军队凭借长弓手的强大火力和坚固的防御阵地,在法兰西的克雷西以少胜多,大败法王腓力六世的军队。这使得英格兰在战争早期占了上风。
[3]菲利普•范•阿尔特维尔德(约1340—1382),佛兰德贵族。1381年,他率领根特市民发动起义,反抗佛兰德伯爵路易二世,起义先小胜后大败,阿尔特维尔德本人战死。他的父亲“智者”雅各布布·范•阿尔特维尔德是佛兰德的著名政治家。
[4]这门大炮得名自佛兰德民间传说中的“疯女格丽特”,据说她曾率领一支娘子军攻打地狱。
[5]根据《旧约·约书亚记》,约书亚率领希伯来人攻打耶利哥城,在上帝保佑下吹响号角,城墙就坍塌了。
[6]土耳其东部城市。
[7]土耳其北部城市。
本文节选自我的译作:
1453:君士坦丁堡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