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大转折,李嘉诚港口不卖了?

500

中美关税协议落地当晚,长和集团打破16天沉默紧急发声,宣告其190亿美元出售全球43个港口的交易,“绝不可能在任何不合法或不合规的情况下进行”,并强调交易需经“法律和监管部门批准”。

500

这就很有意思了,5月22日才是长和股东会,这么早急着发公告,会是出于什么考量?“绝不违法”、“监管批准”,是否意味着港口不卖贝莱德?更关键的在于,“国家利益”标签和210亿港元违约金,你觉得李嘉诚会如何取舍?

不少人觉得,声明的言下之意,只要交易“不合法”或“有关部门不批准“,长和就不继续进行,那么卖港口的可能性,也就极低。可以这么说,长和这是在“表忠心”了。毕竟李嘉诚明白,在中美关系缓和之后,某些外国政客此前拍着胸脯保证的事情,大概率又打了水漂,只有及时悬崖勒马,才能止损。

当然,队长并不这么认为,至少我完全感受不到所谓“表忠心”和“爱国”的情感,要清楚,李嘉诚是资本的人格化,他对中国不感恩不记仇,只要有利可图,什么事都能谈,如果无利可图,那就一拍两散。

500

回首整个“港口交易”事件,李嘉诚和长和的表现,可以说是一场教科书级的商业套路。前期默不作声,被发现后《大公报》和港澳办多次喊话,给了李嘉诚足够的“台阶”,但他仍旧我行我素,势将港口交易进行到底。甚至市场监管部门下场后,长和还找来第三方玩起了“一拆为二”的把戏,试图用分别卖的形式,绕开中国《反垄断法》的审查范围,让美资掌控绝对主动权。

才来看这次深夜声明的核心,虽说是"绝不违法",但细究其措辞,处处是博弈的痕迹。

第一,"绝不违法"的意思绝不触犯法律,但也有可能是,交易继续,除非被认定为不合法、不合规。换一句更通俗易懂的话说,“如果你们能认为这不合法、不合规,我们才会停止交易”。

500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港口交易是明面不合法不合规的,那么国内监管部门早就已经出手,扼杀在摇篮了,还能有这一出舆论风波?哪怕李家确实是在打擦边球,监管机构也正在审查合法合规程序,但截止目前并没有任何通告表明,长和的交易,明确就是不合法不合规。

第二,反复强调交易需满足“法律和监管部门批准”,这个表态,一方面可以认为是他们“改口”的直接证据,毕竟确实学乖了,想到要通过国家审核;但另一方面,又何尝不是给监管机构施压?

原定4月2日签约被叫停,若7月23日前未完成,需赔付210亿港元违约金,而恰逢此时中美经贸缓和,降低了市场对“报复性制裁”的预期,这是否也意味着监管力度也该放放水?

500

对李嘉诚而言,一旦放弃,损失不仅是违约金,更将失信国际资本。结果也很明显,长和并没有放弃出售港口的计划,仍然会想方设法去找买家、找渠道、找方法。

但这场交易的终局,早已不是一纸合同能决定的,港口最终卖不卖得成?这得取决于中国审查的“铁腕力度”。2018年高通收购恩智浦半导体案,中国拿出反垄断武器,要求其剥离部分业务,最终交易流产。

此次审查,若交易导致"境外垄断行为影响中国市场",如抬高中国货船费用或限制靠泊权;或者威胁“一带一路”港口布局或能源安全,那长和也只能是同样的结局。

站务

全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