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魅美国”热搜背后是理性认知的觉醒

5月9日,“到了美国才发现没有滤镜”这一话题强势登上微博热搜,瞬间成为网友热议的话题。此次讨论聚焦于美国部分城市的诸多现实状况:从公共设施的陈旧老化——洛杉矶地铁“破旧且环境复杂”,费城街头宛如“现实版行尸走肉”;到生活便利度的种种不足——美国外卖配送效率低下、移动支付普及率有限;还有治安问题的频繁发生——流浪汉聚集、枪支滥用导致犯罪频发;再加上关税政策引发的物价飞涨与持续的高消费等。这一话题讨论全方位勾勒出一个与过往认知大相径庭的美国。这一场热烈讨论,宛如一阵劲风,无情地揭开了美国长期精心塑造的光鲜亮丽形象的面纱,让大众朝着真实完整的美国迈出了重要一步。

曾几何时,美国依靠其高度发达的文化工业,推动其精心制作的影视作品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构建出一个个理想化的“美国形象”。这些形象深深植入大众心中,成为大众对美国产生滤镜的重要根源。过去,人们获取美国信息的渠道相对单一,只能通过其刻意展示的内容来构建认知,并对这种认知不断进行自我强化,导致信息茧房效应愈发严重,对美国的认知也愈发片面。

这一现象不禁让人联想到“祛魅”一词。“祛魅”概念由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提出,旨在倡导以理性、科学的方式理解和解释世界。去年,“祛魅”一词在网络上流行,常被用于形容人们在面对优秀个体时,要保持理智,不被光环迷惑,不盲目赋予对方过高的期待。此次“到了美国才发现没有滤镜”话题登上热搜,正是大众此前被美国魅惑的有力证明。长久以来,大众通过影视剧、社交媒体所构建的美国印象,虽并非完全虚假,却只是美国真实面目的冰山一角。多数人却误将这一角当作全貌,沉醉于纸醉金迷的幻想之中。由此可见,无论是认识美国,还是面对未知事物乃至整个世界,我们都必须学会祛魅。

祛魅的核心在于秉持客观、理性的态度,不盲目对任何事、任何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相反,我们应学会“附魅”自身,努力培养个人优势与特质,让自己成为发光的源头。此次关于美国的热搜话题,不仅是对美国形象的重新审视,更是一次大众认知的自我觉醒,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世界时,要始终保持理性的思考与清醒的判断。

 

站务

全部专栏